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初中化学"形相近,意不同"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像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之所以容易混淆 ,是因为它们“形相近、意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现就初中化学中容易混浠的几组概念辨析如下 :一、盐与食盐盐是“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它是一类物质的总称 ,而食盐是这类物质中的一种 ,是化学名称为氯化钠的物质的俗称。二、炭与碳“炭”指部分碳的单质的称谓。包括木炭、炭黑、活性炭等 ;而碳指的是碳元素 ,并不具体指某种物质。“炭”只能作为单质的名称。在化合物中及说明单质的组成时都需用“碳”…  相似文献   

2.
一个被错误鉴定的苏铁名称——华南苏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Cycasrumphii长期被误认为是中国华南地区常见分布或广泛培栽的苏铁种类 ,中名称之“华南苏铁”。作者研究表明 ,C .rumphii在我国大陆并不分布 ,而且栽培稀少 ,而所谓的“华南苏铁”属错误鉴定 ,实际是指台湾苏铁 (C .taiwaniana)、仙湖苏铁 (C .fairylakea)与四川苏铁 (C .szechuanensis)等一类苏铁。“华南苏铁”一名应予以废弃 ,而恢复C .rumphii的中文名刺叶苏铁。  相似文献   

3.
史载虞舜时期开始设官分职,见于《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应是较为可信的史料,其中所涉及到的官职名称有10个,最有争议的当属“牧”、“士”和“纳言”三职。本文据甲骨文、金文和文献的有关记载,分析这3个官职名称的字形和字意的演变,并结合有关考古资料,论证这3个职官实际职掌分别是:牧为部落中小的氏族首领;士(大理)为处理氏族部落内部违反风俗习惯的事件的主管人员;纳言为氏族部落之间事务的联系人。此三职官只是部落内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并不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和阶级分划加强的反应。虞舜时期设官分职的记载不能作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早期国家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句”、“姑”常常出现在古越语名称中,特别是古越地名和人名。对于这一现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实在意义的发语词或“语发声”;有实在意义的通名;敬语冠词。本文在这三种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和地名学的原理及方法试图说明古越语“句”、“姑”为敬语修饰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Cycasrumphii长期被误认为是中国华南地区常见分布或广泛培栽的苏铁种类,中名称之“华南苏铁”。作研究表明,C.rumphii在我国大陆并不分布,而且栽培稀少,而所谓的“华南苏铁”属错误鉴定,实际是指台湾苏铁(C.taiwaniana)、仙湖苏铁(C.fairylakea)与四川苏铁(C.szechuanensis)等一类苏铁。“华南苏铁”一名应予以废弃,而恢复C.rumphii的中名刺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很少有人提及“杨门六学士”的名称,但是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杨门六学士”已受到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明代文坛诗文流派的互相标榜与杨慎的远谪云南是“杨门六学士”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整体而言,“杨门六学士”是一个比较自由、松散的文学团体,同时也是一个趣味相投、情操高尚、怀抱救世拯民理想的诗文流派。  相似文献   

7.
"锋"考     
在中国传统农具中,“锋”是什么样的农具,长期以来学术界说法不一,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文章首先介绍了有关专家学者关于“锋”的各种观点,然后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锋”作了系统考究,形成了对“锋”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认为:历史上确曾有过名称为“锋”的农具;“锋”应该是尖刃的、不用畜力曳拉的、主要用于中耕的镢类或铲类多用途手工农具;《王祯农书》记载的“锋”可能是古“锋”的一种形式;近代云南大理地区仍在使用的一种尖刃锄,则可能是古“锋”另一种形式的孑遗。  相似文献   

8.
阐述《史记》“互见法”的涵义,论述和分析人们对“互见法”的认识和研究的过程,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提出并分析“互见法”新的归类法和新的名称:形式上有显性互见、隐性互见两大类;内容上有互补互见、详略互见、名实互见和虚实互见四大类,从而拓新了《史记》“互见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历来关于唐代文言短篇小说———传奇的异议颇多,争议大多集中在文体的渊源问题。文章首先对“传奇”名称由来做了一番综述,然后另辟蹊径,重点对“传奇”读音问题作全面的辨正,提出“传奇”当读作zhuànqí的看法,同时认为志怪和传奇乃是传统文化中雅俗相侵现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将院校名称中含有科技一词的高校称为“科技”院校,以教学、科研、人力资源、目标理念等为指标,评述了中国内地本科“科技”院校的基本状况.并提出了对这类院校的若干看法.供有关院校在改革发展或制订规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勰认为乐府是"诗"与"声"的合一,要以雅乐来配歌辞,从而达到观风识礼的目的.对于刘勰的乐府观,后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联系刘勰生活的时代,试图对《乐府篇》作具体的阐释,并与其诗歌观进行比较,从而对其乐府观有一个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12.
《乐府指迷》是南宋末季沈义父撰写的一本词学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是针对雅词创作而言,其主旨是为雅词创作制作艺术规范。而何谓雅词,在沈义父看来则不仅是词的旨意之雅,还包括下字用语的文雅。在其理论来源方面,则主要来自于吴文英的梦窗词和周邦彦的清真词,两者之间又以清真词为主。  相似文献   

13.
楚汉之际,由于楚文化的广泛影响,屈、宋骚体作品,往往成了骚体创作主流之一。骚体不仅影响了汉代文人赋作,亦影响及建安以后的骚体赋篇,尤其是曹植《洛神赋》之艺术魅力与《楚辞》关系最为密切。有关《洛神赋》不乏精辟分析之文,然而有关《洛神赋》与《楚辞》之关系,却鲜少详细论述之作。因此本文论述《洛神赋》与《楚辞》融化创新之关系,并说明《洛神赋》对后世文学之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雄在否定自己赋作的同时,对西汉大赋进行了梳理与评价,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的观点和文质并重的主张,对东汉赋的发展和曹丕、刘勰的赋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使赋与诗的结合有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诗文风格以善为哀诔而著称。潘岳悼亡诗现存仅四首,然而单凭这四篇诗歌,潘岳就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别——悼亡诗。总览后世论家在历代诗话中对其悼亡诗的接受,主要体现出其感情深挚、延续汉魏风及嫌其繁冗费词等方面的评价。然对于其悼亡诗以其情深取胜这一点,自古以来没有异议,并籍此一点对后世悼亡类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英语“求雅换词”与汉语“避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求雅换词"与"避复"历史久远,然而到了现代,"求雅换词"以各种形式丰富展现,而"避复"却未能蓬勃发展。由于汉语自身特点难以产生大量的词汇,"避复"的词汇基础不够扎实,久之,在这方面的"审美期待"就变弱了。"避复"意识淡薄,导致英语学习者因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难以"求雅换词"。辨析有助于英语学习者自觉实现"求雅换词"。  相似文献   

17.
傅斯年倡导“文学革新”,主张文化“脱弃旧型入于新轨”,标举“科学学术”论与“史学即史料学”。他的“科学学术”论不从新、旧,不唯中、西,求真务实,凸显的是学术,强调的是科学与科学方法,排斥的是古今中西门户之见。历史学因为傅斯年的大声疾呼和身体力行,终于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接轨、对话的科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古夜郎国铜釜,得出夜郎国铜釜的矿料来自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的结论,从而揭示夜郎国和滇国之间有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并为弄清夜郎国的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汉赋研究有10个基本课题,作者对它们的研究历史和现代进展状况逐一进行分析与评介,并提出个人观点.近年的汉赋研究呈现出求深、求细、求新的特色,龚克昌<全汉赋评注>、费振刚<全汉赋校注)的出版也使新时期的汉赋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有大量艰巨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20.
汉赋研究有10个基本课题,作者对它们的研究历史和现代进展状况逐一进行分析与评介,并提出个人观点。近年的汉赋研究呈现出求深、求细、求新的特色,龚克昌《全汉赋评注》、费振刚《全汉赋校注》的出版也使新时期的汉赋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有大量艰巨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