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观察妊娠期妇女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变化。用cobas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3990例不同孕周内妊娠期妇女(实验组)和1505例非孕期体检妇女(对照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为(61.62±27.12)U/L;孕早期(52.48±14.38)U/L;孕中期(71.34±31.42)U/L;孕晚期(152.74±61.03)U/L;妊娠高血压组(238.01±32.15)U/L,孕早期和中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组、妊娠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期妇女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孕早期低于对照组,孕中期较略有增高,孕晚期和妊娠高血压组的孕妇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孕晚期凶险型前置胎盘孕妇和正常妊娠孕妇血清中肌酸激酶的差异,探讨其用于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产前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凶险型前置胎盘单胎孕妇92例,其中合并胎盘植入者38例,归入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组,其余54例归入未合并胎盘植入组,再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既往有剖宫产史,本次为正常妊娠的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孕妇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差异。结果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组CK数值为(128.6±19.8)U/L,未合并胎盘植入组为(67.7±21.2)U/L,单纯剖宫产史组为(65.1±20.3)U/L。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时,孕妇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中央型前置胎盘、部分型前置胎盘和边缘型前置胎盘中,肌酸激酶分别为(80.3±38.2)U/L、(77.1±36.0)U/L、(79.6±29.7)U/L,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血清肌酸激酶的测定对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产前预测有价值,与前置胎盘的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清脯氨酸肽酶活性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促反应终点法检测50例健康人和137例肝病患者血清脯氨酸肽酶活性.结果 脯氨酸肽酶的正常参考范围为(854.6±191.8)U/L,肝病各组脯氨酸肽酶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经过治疗后各组肝病患者脯氨酸肽酶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血清脯氨酸肽酶活性的检测可估测肝病患者的病情及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型上皮细胞钙粘蛋白(sE-cad)的水平变化与疗效的关系。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法(ELISA)测定ALL患者组、对照组血清sE-cad的水平。结果表明:ALL患者初治组血清sE-cad水平(83.98±22.62)ng/mL及未完全缓解组血清sE-cad水平(75.68±14.01)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5.74±7.79)ng/mL及完全缓解组(27.77±10.2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L患者血清sE-cad水平治疗达完全缓解后血清sE-cad水平较治疗前(84.26±22.49)ng/m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完全缓解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L患者高白细胞血症组血清sE-cad水平(111.18±21.23)ng/mL明显高于非高白细胞血症组(75.32±15.1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L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E-cad水平与骨髓原始幼稚细胞百分数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7(P<0.01)。结论血清sE-cad水平与ALL患者疗效相关,检测sE-cad对ALL患者的预后判断和疗效观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健脾壮骨方对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将80例骨关节炎患者分组为:中西结合用药组、西药组。中西结合用药组给予双醋瑞因胶囊(50mg) 1/d、健脾壮骨小复方颗粒剂(白术30g、煅牡蛎30g) 2/d,3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西药组给予双醋瑞因胶囊(50mg) 1/d,3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血清中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Arthritis Index,WOMAC)评估。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VAS和WOMAC评分均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表达水平均降低;中西结合组用药组在治疗后血清IL-1β[(63.42±14.75)pg/mL]、TNF-α[(30.98±8.24)pg/mL]水平下降明显,与西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壮骨方可能通过下调血清IL-1β、TNF-α水平来抑制骨关节炎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实验调查了在养殖水体中施用14.99 g/m3(10 kg/亩)的生石灰后,对河蟹胃、肝胰腺淀粉酶、脂肪酶和血清T-SOD(总超氧化物歧化酶)、POD(酚氧化酶),AKP(碱性磷酸酶)、ACP(酸性磷酸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生石灰后,河蟹胃淀粉酶、脂肪酶和血清TSOD、POD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而肝胰腺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分别从1.01±0.28 U/g prot、52.3±18.5 U/g prot升高到了3.39±1.00 U/g prot和161.2±39.7 U/g prot(P0.05),血清AKP、ACP活性分别从0.66±0.14金氏单位/100 m L、0.63±0.19 U/100 m L,升高到了1.15±0.32金氏单位/100 m L和1.10±0.33 U/100 m L(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03例ACI患者及31例健康对照组血清Lp-PLA2和hs-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I患者血清Lp-PLA2和hs-CRP检测水平分别为(297.36±87.51)ng/m L和(18.27±5.46)m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8.37±34.69)ng/m L和(7.15±2.38)mg/L(均P0.01).ACI患者病情越重,血清Lp-PLA2和hs-CRP水平越高(均P0.01).血清Lp-PLA2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82,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Lp-PLA2和hs-CRP水平升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联合检测两者水平对判断患者病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干扰素α1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改善其肝纤维化情况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8月期间我院门诊经病理确诊的慢性乙肝致肝纤维化患者67例,随机分为干扰素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中药(扶正化淤胶囊)保肝降酶治疗,干扰素治疗组加用干扰素a1β(赛若金)40腭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转氨酶(ALT)、胆红素(BIL)、白蛋白(ALB)和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以及血清胆碱酯酶(ChE)、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透明质酸(HA)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治疗组肝功能显著好转。治疗组AⅡ为(58.8±26.4)U/L,高于对照组(129.6±36.9)U/L(P〈0.01);治疗组BⅡ为(31.0±17.9)μmoL/L,低于对照组(49.3±19.6)μmol/L(P〈0.01);治疗组ALB(40.5±6.6)g/L,高于对照组(32.1±6.1)g/L(P〈0.01);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1)。肝纤维化指标也有显著改善,如血清ChE治疗组(3919±101)U/L、对照组(2289±191)U/L(P〈0.01);TGF-β1治疗组(101±31)μg/L、对照组(144±19)μg/L(P〈0.01);HA治疗组(91.6±36.2)μg/L、对照组(149.1±30.9)μg/L(P〈0.01)。治疗组患者腹胀及肝区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脾肿大有较大程度的缓解。结论应用干扰素a1β治疗慢性乙肝导致的肝纤维化患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在生化指标方面的恢复并缓解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MM患者的HGF血清水平,观察其变化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以及β2 微球蛋白的关系。结果:具有较明显的贫血[血红蛋白ρ(Hb) <85g/L]、高钙血症[c(血清钙Ca2 +) >2 982mmol/L]和肾功能损害[c(血清肌酐CRN)≥176 8μmol/L]的MM患者,其血清HGF水平分别比贫血较轻[ρ(Hb)≥85g/L]、高钙血症较轻[c(血Ca2 +)≤2 982mmol/L]以及无明显肾功能损害[c(CRN) <176 8μmol/L]的MM患者明显增高,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 0 5 )。ρ(血β2 微球蛋白) >4mg/L组的血清HGF水平高于ρ(血β2微球蛋白)≤4mg/L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 0 1)。MM患者年龄、性别与血清HGF无明显关系。结论:MM患者的血清HGF水平与MM患者的贫血程度、高钙血症程度及有无明显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有关,也与MM患者的血清β2 微球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探索血清唾液酸(sialic acid,SA)在直肠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的301名直肠恶性肿瘤患者为恶性肿瘤组,选取同时期就诊于该院的115例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和116例健康对照者分别作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用酶法对各组患者的血清SA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恶性肿瘤组、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SA含量分别为(637±124) mg/L、(589±112)mg/L、(565±87)mg/L,恶性肿瘤组血清SA含量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恶性肿瘤组I~IV期患者血清SA含量分别为(594±123)mg/L、(622±116)mg/L、(630±110)mg/L、(741±141)mg/L,血清SA水平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递增,但恶性肿瘤组各期患者血清SA含量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临床意义不大。上述三组血清SA的阳性率分别为15.28%、6.96%、3.50%,恶性肿瘤组血清SA阳性率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但仍明显低于文献报道阳性率。本研究发现血清SA可能与直肠恶性肿瘤的进展相关,但尚未发现其在直肠恶性肿瘤诊断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剂氨甲喋呤 (MTX)肌注治疗异位妊娠的适应症、临床效果及输卵管再畅和受孕情况。方法 :对 75例异位妊娠患者采用 MTX单剂肌注 (5 0 m g/ m2 ) ,不用四氢叶酸解毒方案治疗 ,定时监测血β- h CG直至正常 ,同时查血孕酮 ,B超检查异位妊娠包块直径大小及消失时间 ,治疗后作输卵管通液术或造影术。结果 :70例成功 ,成功率 93% ,成功与失患者孕龄、异位妊娠包块直径大小无显著差异性 ,与治疗前腹痛症状的发生率及血β- h CG值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输卵管再畅率 91.4% ,宫内妊娠率 11.4% ,再次异位妊娠率 1.4%。结论 :单剂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适用于无腹痛症状 ,异位妊娠包块直径≤ 3.5 cm、血β-h CG<5 0 0 0 Iu/ L的病列 ;此法输卵管再畅率较高 ,适用于需要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survivin(存活素)在早孕绒毛及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孕绒毛及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survivin(存活素)的组织定位和表达,探讨survivin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例正常早孕绒毛、14例葡萄胎、12例侵蚀性葡萄胎及12例绒癌滋养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survivin在滋养细胞细胞核及细胞浆的表达强度PU值依下列顺序增加:正常早孕组、葡萄胎组、侵蚀性葡萄胎组及绒癌组,各组间的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适度survivin是正确完成胚胎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的必要条件,因survivin的过表达引起的细胞凋亡阻滞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血清中β连环蛋白水平,并分析其与Dickkopf1蛋白的关系。方法选取62只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6只绝经后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并进行相关分析。分析β连环蛋白与相关参数的关系,比较两组大鼠的基线资料,对可能影响绝经后大鼠发生骨质疏松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大鼠血清β连环蛋白与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P> 0. 05)。对照组大鼠血清β连环蛋白与Dickkopf1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P> 0. 05)。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血清β连环蛋白与Dickkopf1蛋白呈负相关关系(P 0. 05)。观察组大鼠的β连环蛋白(23. 23±0. 07)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大鼠的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138. 24±96. 45) pmol/L和Dickkopf1蛋白(182. 79±34. 8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高水平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是和Dickkopf1蛋白影响绝经后大鼠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而β连环蛋白是绝经后大鼠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P <0. 05)。结论连环蛋白和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在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β连环蛋白、Dickkopf1蛋白水平与绝经后大鼠的骨质疏松进程相关,而β连环蛋白水平与Dickkopf1蛋白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大理地区近10年的葡萄胎患病资料,探讨葡萄胎的发病相关影响因素,为该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大理州医院和大理学院附属医院1999年-2008年的葡萄胎病例资料,计算各年患病率及各年龄段患病人数和频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23例葡萄胎患者及23例其它疾病的妇女或健康体检妇女对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99年-2008年间葡萄胎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患病妇女主要集中在21~30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人工流产史、动物油、腊肉制品与葡萄胎发病呈正相关;经多因素分析调整后,动物油、腊肉制品与葡萄胎发病仍呈正相关.结论:大理地区葡萄胎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发病可能与人工流产史、食用过多腊肉制品及动物油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1980~1981年间先后两次在广西灵山、钦州及扶绥县农村进行葡萄胎发病调查中获得的141例曾患者家族癌症史有关资料及1983年就葡萄胎曾患者家族癌症史问题在南宁市及其近郊进行的112例专题调查作综合研究。各项调查均同时在每例曾患者的同村庄,同街道,或同一工作单位随机选取1~2例年龄、胎次相当,且无自发流产或死胎史的曾孕妇女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各组曾患者家族癌症史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以南宁组者为最高,达21.8%(22/101);其中又以一级亲属所占的比例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调查涉及的癌,大多属多基因(或多因子)遗传癌。提出,葡萄胎可能有多基因(或多因子)遗传基础,且与其他多种癌有一部分共同的发病因素。对葡萄胎家族聚集性不明显的可能原因进了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病例共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患者因急性腹痛伴休克急诊开腹手术.9例患者给予米非司酮和/或甲氨蝶呤杀胚治疗后清宫.2例转外院,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后清宫;其中1例因大出血而行子宫切除术.结论: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常出现停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药流时不全流产、人流或清宫时大量出血、子宫前壁下段不均质包块、清宫及流产后HCG持续不降、急性腹痛伴腹腔内大出血休克等症状.阴道超声对于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予米非司酮和/或甲氨蝶呤杀胚治疗后再清宫是基层医院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有效方法,必要时可以开腹手术,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采取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后清宫.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经阴道宫颈环扎术治疗子宫畸形所致复发性流产的疗效,将诊断为子宫畸形的复发性流产40例患者分为2组,21例经阴道行宫颈环扎术为治疗组,19例不愿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发现,术后妊娠结局治疗组有效率为90.47%,对照组有效率15.79%,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宫颈环扎术是治疗子宫畸形所致复发性流产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丹参川穹嗪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87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丹参川穹嗪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将两组患者的UAER,UACR,β2-MG及血清IL-6,IL-18,TNF-α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8.57%和23.81%;治疗后UAER,UACR,β2-MG分别为(110.31±19.27)mg/d,(81.46±9.46)mg/g,(17.69±4.68)mg/L;血清IL-6,IL-18,TNF-α分别为(12.13±2.10),(135.21±37.23),(39.21±11.25)mg/L.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5.12%,4.88%;治疗后UAER,UACR,β2-MG分别为(92.16±21.39)mg/d,(67.14±8.15)mg/g,(13.62±4.21)mg/L;血清IL-6,IL-18,TNF-α分别为(8.05±2.01),(103.26±32.85),(23.68±11.84)mg/L.两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川穹嗪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刘向东  李阳 《河南科学》2014,(5):730-733
通过建立大鼠下坡跑运动损伤模型,研究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不同时刻大鼠血清CK从亚细胞水平探讨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发生的机制,为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提供理论依据.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安静对照组(C),运动后24h组(E2),运动后即刻组(E0),运动后48h组(E3),运动后12 h组(E1),运动后72 h组(E4),以速度16 m/min,坡度-16°进行跑台运动,运动100 min后,休息5 min,然后再运动100 min.在不同时刻观察大鼠血清CK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运动后即刻血清CK活性(2 035.42±426.49 U/L)与对照组血清CK活性(293.66±76.07 U/L)相比,非常显著的增高(P0.01),达到了峰值,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 h组血清CK活性(425.51±143.34 U/L)与即刻组血清CK活性相比已显著恢复(P0.01),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没有完全恢复到安静时水平.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即刻大鼠血清CK活性显著增高,而后逐渐恢复,运动后72h接近正常,血清CK活性的变化能够反映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