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对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可直接侵入玉米的叶片,并于1周后表现出玉米圆斑病的典型症状.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等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炭色长孺孢(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云南马关境内近两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柑桔炭疽病。从33个塘房桔病果的典型病斑组织分离获得6个真菌分离物,经筛选、纯化、回接试验得到病原真菌。依其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认为马关塘房桔真菌病害是由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真菌引起的柑桔炭疽病。  相似文献   

3.
灰霉病是近几年危害浙江省蓝莓产业的严重病害之一,分离和鉴定该病病原菌可以掌握其生物学特征和发病机理,为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通过形态观察、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等方法,对引起蓝莓品种‘夏普蓝’灰霉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葡萄孢菌属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对‘夏普蓝’进行病原菌回接后,叶片和果实分别出现褐色病斑和软化腐烂等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一致;将该病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菌落初期呈现白色,后转为灰褐色.分生孢子为单孢,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或淡褐色,大小为(10~15)μm×(6~9)μm;将分离菌株X1-1的rDNA-ITS序列(NCBI序列号:KT343755)与GenBank中已经报道的灰葡萄孢菌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二者相似度达100%.  相似文献   

4.
陕北苹果常见真菌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分离法从陕北苹果的6种常见真菌病害的病组织中分离出了9种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病原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分别为苹果黑腐皮壳菌、壳囊孢菌、苹果干腐病菌;早期落叶病菌4种:分别有褐斑病由苹果盘二孢菌引起,斑点落叶病由苹果链格孢菌引起,灰斑病和圆斑病分别由梨叶点霉菌和孤生叶点霉菌所致。另外还有引起苹果果实病害的苹果轮纹病:梨生囊孢壳菌和苹果炭疽病:围小丛壳菌。  相似文献   

5.
枯萎病原菌在黄瓜组培苗体内侵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黄瓜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菌株F H.6.5 030318 J2接种黄瓜组培苗,研究该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侵染特性,结果表明:黄瓜枯萎病菌侵染植株是通过菌丝体在植株体内不断扩展,菌丝体可同时朝下与朝上扩展,接种4d菌丝体已到达根部组织,但从茎顶部组织未分离到病原菌;接种7d时菌丝体已到达植株茎杆各个部位.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甘肃省白银地区日光温室嫁接黄瓜枯死(茎疫病)的病因,采用孢子稀释法分离培养病原菌。通过科赫氏法则证病。依据病原菌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病菌寄主范围。结果表明:罹病植株茎部棒孢霉的分出率达100%。病原菌被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人工接种显示,病菌可侵染黄瓜,不侵染番瓜、番茄和茄子。嫁接黄瓜植株枯死的原因是多主棒孢霉侵染黄瓜接穗的嫁接端口所致。  相似文献   

7.
1996~1998年对常德、沅江及本校农场的温洲蜜柑、建柑、酸橙、甜橙、金香柚的白癞病病果进行分离、接种和再分离,证实柑桔白癞病病原为:柑桔炭疽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柑桔蒂腐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原名Diplo-dia natalensis Pole- Evans);柑桔黑腐交链饱霉 Alternaria citri EII.et Pierce。3种病原真菌可以单独或混合侵染。  相似文献   

8.
2011年在云南石林丽格海棠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引起的新病害,称为丽格海棠细菌性叶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症状为叶片边缘形成倒V字型坏死和起皱.从病叶上分离到14株细菌菌株,菌株接种于不同丽格海棠品种上,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症状一致,采用柯赫氏法则重新分离得到此病的病原细菌.经培养性状、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测定,确定该病原菌为野油菜黄单胞菌秋海棠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begoniae.这是中国关于Xcb侵染丽格海棠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灰斑病在云南省发病较重的原因,该试验在田间条件下,采用人工喷雾接种玉米灰斑病菌,研究玉米灰斑病潜育期、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以及菌龄、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在感病品种会单4号上的潜育期为12~13d;病斑产孢量随显症天数的增加呈单峰曲线,显症后24~27d病斑产孢量达到最大值;玉米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飞散,风或雨有助于孢子的飞散与传播;菌龄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大,随菌龄的增长,孢子萌发率降低;在10~30℃时,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但以22℃最适,35℃以上或4℃时均不能萌发;水滴有利于孢子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枯病初侵染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9-1992年间,以银杏的冬芽、幼叶、嫩叶以及越冬后的落叶等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叶枯病的三种病菌均能在冬芽和落叶上越冬。当春季节萌发后,银杏叶枯病的主要病原链格孢菌能转移到部分嫩叶上,继续进行潜伏侵染,但其数量显著下降。3-6月间,越冬后落叶上的链格孢菌可以大量形成呈丛状的分生孢子梗,并不断产生新的分生孢子。上一年在落叶上产后的分生孢子,越冬后仍具有一定的发芽率。就病害的侵染源  相似文献   

11.
银杏叶枯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
水杉赤枯病病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杉赤枯病在江苏各地普遍发生,危害水杉苗和大树。春季,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的和感染松枯梢病的松树针叶上分离了叶栖微生物1 862株.选取有代表性的菌株通过室内平皿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松枯梢病菌和松赤枯病菌具有较好生防潜力的菌株12株.其中,拮抗细菌菌株6株、酵母菌3株、丝状真菌木霉(Trichoderma sp.)3株,拮抗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细菌、木霉、酵母菌,细菌无菌滤液的拮抗效果明显好于菌体本身.拮抗菌的筛选以相对抑菌效果为准,同时应考虑被抑制率和菌种本身具有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3年生黑松为接种材料,研究在9种不同真菌上取食的松材线虫的繁殖和致病力变化。结果表明,真菌对松材线虫的繁殖和致病力有显著影响。松材线虫在9种真菌上取食后,松材线虫繁殖力和致病力从大到小而依存的真菌依次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盘多毛孢(Pestalotia sp.) 、拟茎点霉(Phomopsis sp.)、茎点霉(Phoma sp.)、头孢菌(Cephalosporium sp.)、交链孢(Alternaria sp.) 、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长喙壳(Ceratocystis sp.)。实验表明松材线虫的繁殖力与其致病力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叶斑真菌多样性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广西等12个地区的紫茎泽兰和其他8种植物叶片上共分离得到47个真菌菌株.根据菌落、菌丝以及孢子形态,结合18SrRNA基因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和序列测定分析,47个菌株共分为了19个类群,系统发育关系与Aspergillusniger,Cladosporiumcladosporioides,Sporisoriumreilianum,Colleto-trichumlupini,Alternaria sp.,Sporobolomycesroseus,Dothideomycetesp.,Phoma sp.,Filobasidiumelegans,Aureobasid-iumpullulans,Rhodotorulaslooffiae,R.glutinis,Penicilliumdecumbens,Pestalotiopsismaculans,Cryptococcusaureus,Bimurianovae-zelandiae,Xylariaceae sp.类似.这些菌株中仅有5个对紫茎泽兰离体叶片表现致病性,在系统发育树上分别和Myrothecium sp.,C.lupini,Alternaria sp.,C.cladosporioides,Dothideomycete sp.聚类.有2个R.gluti-nis菌株对马铃薯和白菜有致病作用,但对紫茎泽兰没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16.
杉木炭疽病的研究——Ⅱ.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杉木炭疽病的病原物是一种毛盘孢属的真菌Colletotrichum sp·。病死针叶在实验室中保湿培养,产生一种子囊菌Glomerella sp·其形态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et S.很相似。通过子囊孢子单孢分离和接种试验,证明Glomerella sp·是杉木炭疽  相似文献   

17.
在南靖和溪亚热带雨林中分布有数种大蚊,美刺亮大蚊(Limonia (Euglochina) sp.)是雨林中唯一观察到在圆蛛科蜘蛛网上栖息的大蚊.因此我们对美刺亮大蚊和圆蛛科蜘蛛在蜘蛛网上的同现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借助扫描电镜技术,在比较了其他大蚊、蜘蛛等节肢动物前跗节超微结构的基础上,对美刺亮大蚊栖息于蜘蛛网行为学的形态学机制进行了初步解析.文中也对美刺亮大蚊的聚集行为与雨林温湿度的关系进行了记录.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样、分离、培养与鉴定,对信阳地区桂花树叶栖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表明,桂花树叶内生真菌种类丰富,分离得到真菌26种,其中,大茎点霉(Macrophomasp.)、链格孢2(A lter-nariasp.2)、刺盘孢菌1(Colletotrichumsp.1)、拟茎点霉2(Phomopsissp.2)等4种真菌为优势菌.生态环境对桂花叶栖内生真菌有较大影响,阴面叶内生真菌种类较丰富.  相似文献   

19.
芍药红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芍药红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绿色茎。叶片受害后出现针头状的小点,最后扩展成不规则形大斑,正面为暗紫红色,背面为栗褐色;茎上为暗紫红色长圆形小斑。经鉴定病原为 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  相似文献   

20.
红花褐班病是石河子地区红花上新出现的一种病害,1987年该病在石河子地区普遍发生。经鉴定其病源为Ramularia Carthami,其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产生较大的黄褐色园形病斑。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红花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经室内测定,代森锌、代森锰锌和福美双对孢子萌发有良好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