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易经》是一部占筮专著,也是一部哲学典籍,它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唯其如此,在每一个时代它都毫不例外地受到重视。两千多年来,对《易经》进行研究的学者层出不穷,各类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其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几乎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即使到了今天,它的某些观念和方法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当代西方的一些学者也都十分重视《易经》的研究,有人甚至把《易经》中关于通过变化生产动态模式的观念与粒子物理学中描述强子及其相互作用的框架“S矩阵理论”相比较,认为两者具有最直接的相似性,并指出:“可以把《易经》  相似文献   

2.
《易经》符号与祖国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符号有其丰富的数学内蕴,《易经》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数学著作。它对我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巨大影响。直到16世纪,我国的数学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水平,并已接近了微积分的大门。落后的封建制度、帝王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我国的近代数学未能对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同时对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近年来,帛书《易经》的出土,提供了研究周易的新史料,开展了研究周易的新领域。刘大钧、周立升等学者先后都发表了有关的文章。帛书《易经》与今本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卦序各异。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始于“乾”、“否”,终于“家人”“益”;周立升指出:(这种卦序)不仅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有其所以如此排列的依据。今本周易《序卦传》指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  相似文献   

4.
北京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82岁的杨振宁教授突然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11,(2):55-55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句话作为这一节的开端,概括说出了《易经》的功用。回顾前文可见,前文中已详细阐述过《易经》的组成以及《易经》对事物形成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人的言行的指导意义等,还包括为什么圣人会效法天地、尊崇《易经》等等,但是《易经》归结起来,它的本体为何?这一句给出了概况说明。  相似文献   

6.
《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包罗万象,内容深广的杰作。它综合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概貌和汉民族早期的认识发展史,具有政治历史、逻辑、文学、哲学、科学、伦理、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以张岱年、刘大钧先生为代表的现代学者大多认为该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后期的奴隶制社会.《易经》也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易经》对“和谐美”的追求,闪烁着人类无穷的智慧光芒。无论是其阳天阴天所象征的天地、日月、男女、记事符号~”“--”,还是其先天八卦方位图中“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香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后天八卦方…  相似文献   

7.
小易 《科技智囊》2008,(2):61-61
“易其至矣乎”,孔子叹道:易经是天地之间最终极最为深刻的道理!懂得了《易经》,圣人才能够达到崇德而广业的境界。这半句继续延续儒家“盛德大业”的主题,前六章中,关于“德”的形成和成就也有大量的铺陈,当然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德智体美劳”,在小时候就已经把这几个字刻进大脑里了,但细推究起来,什么是德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涉及到作为人的一个本原问题。古人说:“德者,得也”。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中 ,《易传》较《易经》受到更多的重视 ,其原因在于认为《易经》没有提出明确的美学观。本文对《易经》中较为隐晦需散的美学观加以发掘 ,认为其中体现了自然美、中和美、阴柔美、阳刚美等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经”、“传”的关系,传统上一般认为“传”是对“经”的解释。但是我们认为《易传》不是对《易经》简单的解词释义,而是一种理性重建,体现在极大地丰富了“德”性思想;摒弃《易经》原意,另立新论;抒发个人理想抱负。这种理性重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思想认识逐渐深化的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小易 《科技智囊》2012,(8):71-71
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l:文我们谈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个沟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曾为上古圣人作易传易的困扰呢?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答案,看到丁占代先哲为丁让《易经》广传十世所做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11.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79-79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首先,让我们先从这句的字面意思入手开始解读。先看“二篇之策”,关于策,前文曾谈及,著草一根称为一策。“二篇”指的是《易经》的上下两篇,《易经》讲了六十四卦,分而为二,上下两篇各三十二卦。乾卦属于纯阳之卦,每一爻按照我们前面谈过的卜筮的方法都剩下36策,  相似文献   

12.
《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源头,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无比丰富的内涵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它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的道德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石,至今在我们的道德生活中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天人合一"的伦理观、"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美德、"谦谦君子"的谦虚品格等,都是《易经》留传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列贵贱者存乎位”,《易经》中多次谈到时、位的问题,尤其是从卦的本体而言,爻“位”是影响卦异的主要因素,位在上还是位在下就有贵、贱之分。在研读《易经》的时候能够感知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更能体会到这一  相似文献   

14.
《易经》是周朝人占筮用的底本。它在迷信的外衣下,广泛涉及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历史现实。有关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状况,散记于《易经》的六十四卦卦辞当中。研究中国奴隶社会特别是周朝的法制史,也应重视它的史料价值。如卦六《讼》即专门记载了当时的争讼之事。《吕览春秋·决狱讼》高诱注:“争财曰讼”,看来“讼”是专指民事讼诉。《讼》卦没能记载周代诉讼的全部情况,但几段筮辞起码能反映出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5.
小易 《科技智囊》2007,(11):81-81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这句话是在前一章节的基础上继续对《易》的理解阐述,字面上不难理解。《易经》既广且大,涵盖的内容无边无际。在《易经》里面,说到“远”的概念就是无边无际,句中的“御”就是边际的意思,不御就是没有边际,那是真正的远;  相似文献   

16.
《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箴言,对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易经》中的父子、夫妇、朋友、君臣等人伦关系,对传统伦理中的仁、义、礼、信、谦、节、恒、和悦、敦厚、中行、无妄等德目,结合卦爻辞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7.
《易经》中涉及到简单的数学原理是众多学者的共识。经过深入的研究还可以发现,《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和八卦还有纳入近世代数的可能。经过在八卦和九宫图中定义某些代数运算和正交变换等法则,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人的阴阳学说与卦象上建立代数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是中国的哲学之大成,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活水源头。伏羲一画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易经》自从诞生以来,就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相伴随,无论是关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朝代的更替的大事,及中国人的琐碎生活小事,部离不开《易经》的哲学思想。孔子在《易传》里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  相似文献   

19.
《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易经》本为卜筮之书,而笔者认为《易经》虽然有卜筮、宗教方面的内容,但不是它的主要内容。从全书来看,《易经》的宗旨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以,《易经》是一本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书,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自身的发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理想人格,并不断地实现它,完善它。《易经》阐述了人的发展思想,其内容是:第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三,人自身的发展;第四,人的理想人格的建树和理想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初论《易经》三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易经》的三大规律:生生不息规律,有无相成规律,天以行健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