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偏心超高层建筑的风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结构随机振动理论,考虑了结构振型耦合以及风力相关性的影响,推导了偏心超高层建筑弯扭耦合风振计算公式.利用风洞试验获得的脉动风力数据计算了矩形截面偏心结构的风振响应,从舒适性角度研究偏心位置和截面厚宽比对结构风致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建筑短边迎风且刚心和质心在顺风向偏离时,风振响应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2.
轴系弯扭耦合振动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弯扭耦合的角度来研究旋转轴系的振动,将能更准确地把握轴系的动力学特性,从而为轴系的安全运行提供更有效的保障。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分段连续质量模型的轴系弯扭耦合振动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不平衡、陀螺力矩、转动惯量、剪切变形及阻尼的影响,因而是一个比较精确的模型。从所得到的微分方程可以得出:当轴系存在不平衡时,扭转振动与弯曲振动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互耦合关系,而且是高度非线性的。而当轴系没有不平衡时,扭转振动会对弯曲振动产生微弱的影响,而弯曲振动对扭转振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值积分法,在建立发电机转子系统弯扭耦合振动模型基础上,考虑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时发电机转子弯曲及扭转电磁刚度的影响,对不同程度匝间短路故障下转子的弯曲及扭转振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电机定子匝间短路故障不仅会使转子弯曲和扭转振动加强,还会增加转子弯振和扭振中的倍频及高倍频成分;随短路程度加大,弯振的1、3、5等奇数次倍频振动量与扭振的2、4等偶数次倍频振动量逐渐增加,且弯振中1倍频振动量最大,扭振中2倍频振动量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裂纹转子弯扭耦合振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水平放置Jeffcott裂纹转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弯扭耦合振动的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并用数值方法分析了该转子系统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弯扭耦合振动是通过不平衡量来实现的,不平衡偏心较大时,扭转对弯曲振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转速部分,且随裂纹深度的增加,受影响的转速下限降低,当裂纹较深,转速较高时,扭转对弯曲振动有明显的影响,使频谱图和轴心轨迹都发生较大的变化,且对转速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在故障诊断时必须对扭转的耦合作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齿轮—转子—轴承系统弯扭耦合振动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了齿轮-转子-轴承系统弯扭耦合振动的耦合模型,指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计入齿轮啮合线瞬时位置的变化对齿轮间动态啮合力的影响,建立了更加合理、更加精细的弯扭耦合模型,以前的弯扭耦合模型只是文章中新模型的新例,可由新模型退化得到。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内燃机曲轴轴系弯扭耦合运动微分方程,模型中考虑了轴系变惯量、质量偏心和非线性干摩擦阻尼力等因素.采用数值积分法研究了质量偏心和转速对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将系统微分方程组转化为非线性代数方程组,运用谐波平衡法获得了系统幅频特性.结果表明,谐波平衡法与数值积分法得到的结果吻合较好;气缸与活塞间阻尼会对系统响应振幅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减小曲轴轴系偏心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曲轴系统运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涡轮泵转子-石墨密封系统的振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中转子-石墨接触式密封系统的接触摩擦问题,建立了涡轮泵转子-石墨密封系统的弯扭耦合动力学方程.采用Runge-Kutta法得到不平衡力激励下的振动响应,并分析了压紧力对转子振动响应的影响.响应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在石墨密封的作用下,即使转子偏心量较小,转子振动也会出现组合频率振动和零频振动等典型弯扭耦合振动现象.随着压紧力的增大,转子振动谱图中出现连续谱及零频振动,在整个频域范围内转子出现组合共振.转速的升高和压紧力的增大都会导致转子振动趋于低频振动.研究结果表明,石墨密封摩擦作用增强了转子弯曲和扭转振动的耦合,并可能引发转子系统失稳.  相似文献   

8.
CSP轧机万向接轴弯扭耦合振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连续分布质量的轧机万向接轴为研究对象,考虑了万向接轴的倾角、自重、质量偏心以及阻尼的影响,从动力学角度建立了万向接轴的弯扭耦合振动方程,并对实测的数据给出了理论解释. 从所得到的微分方程可以看出:当轴系存在不平衡时,扭转振动与弯曲振动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互耦合关系;当轴系没有不平衡时,扭转振动会对弯曲振动产生影响,而弯曲振动对扭转振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考虑扭转振动对弯曲振动的影响,推导建立了弯扭动力耦合情况下,不平衡转子的非线性振动微分方程,然后用算例分析了这种情况下转子的振动特性。最后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0.
柔性风力机叶片主梁弯扭耦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探讨了利用偏轴混杂纤维来实现1.5MW风力机叶片主梁弯扭耦合的设计方法,建立了弯扭耦合设计的控制系数,并就碳纤维偏轴角和碳纤维偏轴体积比对弯扭耦合系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理论推导表明弯扭耦合效应只与铺层材料有关.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偏轴混杂纤维梁帽或蒙皮均能达到较好的弯扭耦合性能,且梁帽的最佳设计角在20.0°左右,蒙皮的最佳设计角在13.0°左右;在纤维拉伸和压缩应变、层间切应力、层面Von Mises的约束下,碳纤维偏轴角为20.0°和碳纤维偏轴体积比为45%时的主梁静态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1.
旋转轴系弯曲振动与扭转振动耦合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进一步提高旋转轴系的安全性 ,研究了旋转轴系弯曲振动与扭转振动耦合问题。通过对推导出的轴系振动微分方程进行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当轴系存在不平衡时 ,弯曲振动与扭转振动之间存在耦合关系 ,而且随着不平衡量的增加 ,耦合作用加强。当转动频率接近于扭转振动固有频率与弯曲振动固有频率之和或之差时 ,可能会发生弯扭耦合共振。弯曲振动引起的扭转振动及扭转振动引起的弯曲振动一般都比较弱 ,对旋转轴系的安全性构成威胁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连续质量法建立了单元透平发电机组轴系扭转振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挠性叶片对轴系扭振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并列耦合运行机组的扭振特性.  相似文献   

13.
在均匀截面细棒扭转及弯曲振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夹心式扭转-弯曲复合模式压电超声换能器.该换能器由均匀截面金属细棒及两组极化方向不同的压电陶瓷元件组成.文中导出了换能器的共振频率设计方程,并从理论及实验上实现了同一换能器中扭转及弯曲振动的同频共振.实验表明,换能器的扭转振动共振频率与弯曲振动共振频率基本一致,实测值与设计值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机械振动体的三维耦合振动,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高频大功率超声辐射器,即立方体型振动辐射器.从理论上推出了振子的频率方程,研究了纵振动与横振动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耦合振动的角度得出了材料泊松系数的取值范围.实验表明,辐射器的频率设计值与测量值符合很好.由于纵横振动的强烈耦合,增大了声波辐射面积,改善了声匹配,提高了辐射器的辐射效率及声功率.  相似文献   

15.
径向扭转复合型超声换能器等效电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径向扭转复合型超声换能器进行了研究.从波动方程出发,不考虑径向扭转振动耦合,推导了换能器中径向振动及扭转振动模式的各自机电等效电路.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换能器空载时共振频率方程及其共振频率的表达式,并用有限元方法对此换能器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等效电路计算的换能器径向及扭转共振频率的理论计算值与计算机仿真值一致.  相似文献   

16.
DTMD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双频率的调谐质量阻尼器,与普通TMD(调谐质量阻尼器)相比,可以同时实现对桥梁主梁竖向和扭转振动的控制.文中基于多模态耦合抖振理论,导出带有DTMD的桥梁抖振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列式中考虑了多模态参与作用和模态间的气动耦合效应,并应用随机振动理论求解系统运动微分方程.最后以一座斜拉桥为例,分析了频率和阻尼比对减振效率的影响,并评价了DTMD对桥梁耦合抖振的双重制振性能.结果表明,与普通TMD相比,DTMD对桥梁抖振具有更高的减振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齿轮啮合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某型齿轮增速非直联压缩机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为更能体现含齿轮转子系统的特点,首先对单轴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含齿轮啮合的整机进行了动力学特性分析,包括弯曲振动、扭转振动以及弯扭耦合振动.分析结果显示:由于齿轮啮合效应的存在,使得增速箱系统出现了新频率;轴套对耦合系统的扭转影响主要体现在第3,4阶上;而弯扭耦合特性中齿轮的耦合作用较弱.因此认为,在进行该类转子系统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齿轮的啮合作用,以保证系统设计的缺陷达最低.研究结果可以为相关系统的设计工作及其振动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了发动机曲轴系统的一些耦合振动的基本事实,简述了研究耦合振动的各种模型及各耦合参数的确定方法,给出了曲柄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分析结果及三个实际轴系的扭振引起的轴向振动的计算与实测结果对比。作者还指出,己往孤立地研究曲轴轴系的扭转.轴向和横向三种振动法揭示某些实际振动现象,因此以耦合的观点来研究轴系振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增程器轴系在不对中故障时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建立增程器轴系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对增程器轴系平行不对中、偏角不对中、综合不对中三种类型的故障进行仿真,分析不同类型不对中故障产生的动力学响应特性。结果表明,系统振动频谱中1谐次和2谐次的幅值可作为增程器轴系不对中故障诊断特征参数,平行不对中导致2谐次的幅值大幅增长,偏角不对中使1谐次幅值变化明显;增程器轴系左右两侧在2谐次下的振动相位差可进一步对不对中故障类型进行辨识,其中平行不对中故障时轴系两侧振动相位差接近0°,偏角不对中故障时轴系两侧振动相位差接近180°,综合不对中故障时轴系两侧振动相位差远大于1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