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桃花扇》的主旨所在,而离合、兴亡又都离不开恶的代表一一阮大铖。阮大铖的阴险毒辣、投机谋官、报复异己,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们感到:小人得罪不起!阮大铖在《桃花扇》中是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他既是个无耻的文人,又是个民族的...  相似文献   

2.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安排侯方域、李香君入道,长期以来一直引发了人们不同的意见,褒贬不一。本文通过细读文本,结合明末清初的禅悦之风以及孔尚任自己的宦海生涯,探讨了其结局的必然性以及其中所寄寓的孔尚任的深沉历史感与迷惘无奈性。  相似文献   

3.
《桃花扇》的创作指导思想兰寿春几尚任在其《桃花扇小引》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传奇创作“其旨趣实本于三百篇,而义则春秋,用笔行文,又左·国·太史公也。于以警世易俗,赞子道而辅王化,最近已切。”显然,作者认为《桃花扇》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儒家传统的文艺思想和政治...  相似文献   

4.
杨文骢,字龙友,号山子,贵州贵阳人。明末画家、诗人。关于他的生卒年,《辞海、《辞源》等工具书,都定为1597——1645年。但细查有关资料,其生卒年应为1596——1646年。现论说于下。关于生年: 据清光绪本《重修华亭县志》卷十一载,杨龙友于“崇祯七年”到华亭任教谕。而且在“名宦”一栏中有《杨龙友传》。《县志》说:杨文骢,崇祯七年任,有传。《传》中对杨龙友在华亭教谕任上的政绩给予了极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长生殿》、《桃花扇》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优人形象,这对前代的传奇、戏剧是一个突破,本文正是通过分析这些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的“优人”形象。来透视作者这一创新意图。  相似文献   

6.
桃花扇小札     
一 桃花扇非传奇名桃花扇,《词源》训为“传奇名,孔尚任撰”.《辞海》同.这根据自然是古典名著《桃花扇》.可惜,就词之“源”而言,桃花扇却确实不是什么“传奇名”,也与孔尚任无关.《金瓶梅词话》中就屡屡“出现”舞纸杨柳楼头月,歌罢桃花扇底风”这样的句子了.明显的,这句中的“桃花扇”是物,专有名词.又如:  相似文献   

7.
《樵史通俗演义》是清初一部颇具影响的时事小说。它不仅对当时的史书产生重要影响,还对昆曲的经典之作《桃花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桃花扇》在改编《樵史通俗演义》中弘光朝事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增删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二是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侯方域因素,三是强化了小说中的人物冲突。  相似文献   

8.
“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是明末清初士林阶层的代表人物,但随着《桃花扇》戏剧中多情、懦弱、犹豫的书生形象深入人心,人们往往将戏剧艺术与历史真实混为一谈,对其进行道德质疑和批判,这严重影响了对历史真实中的侯方域个人及其文学成就的理性判断与客观评价.从研究现状看,学者们较为关注侯方域生平考辩与作品整理,入清前后的人格心态变化以及诗文研究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关贤柱的《杨文聪诗文三种校注》,包括杨龙友著作《山水移集》、《八大家诗选·杨龙友卷》、《洵美堂诗集》三种,是当前较为完整的一部杨龙友诗文集,收入了杨龙友诗歌900多首,为研究杨龙友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提供了宝贵资料,更为探索其爱国思想与民族气节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诸城遗民张石民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及剧中人物张瑶星都有交往,而石民弟子解琢章又曾被孔尚任“馆之岸堂”,并在《桃花扇》传奇初脱稿后“亲为按节终卷”。本文考证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并指出《桃花扇》所写的“兴亡之感,”实际就是当时遗民的“无限心事”。  相似文献   

11.
孔原胞叔陈丙生本清季秀才,他受孔原等影响而投身革命。1927年大革命运动中,一家五口中他与妻、儿三口一同遇难,由于种种原因却为历史所遗忘达八十多年。笔者近年深入对其幸存两女儿后人,抚育过两女儿的人家之后人,及其他知情人、孔原亲友、陈氏族谱、孔原早期致中共中央之信等资讯的搜集整理,终证实陈丙生为孔原胞叔之事实。故此呼吁给陈丙生一个适当称谓,以还其公道。  相似文献   

12.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13.
在《桃花扇》中,崇祯帝作为一位“不在场的角色”始终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中。分析剧本中与崇祯帝有关的十二出故事情节,并结合明末清初史料,可以发现剧本中崇祯帝勤政治国却又治理不善、悲惨无力的形象特点。崇祯帝的死亡是文本中兴亡悲剧、侯李爱情悲剧的最初原点。孔尚任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刻绘崇祯帝的形象,让其参与进文本的故事结构中,成为文本情节的推动者、兴亡之感的催化剂、文化失落的标志,具有重要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诗人中 ,存在着一个相当深挚的屈子情结 :李、杜、白、韩、柳等一批诗人 ,尽管对屈原的看法和评价不尽相同 ,却都在精神境界及文学素养等方面受其沾溉。有些文人对屈子的责骂之声虽时有所闻 ,但屈子永远是诗人们心目中一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德语和英语语音的一般规则,以及这两种语言的字母名称和它们在单词中的发音,围绕德英语音比较,介绍了德语的语音特点.此文为学过“一外”英语者,再学习“二外”德语时,提供了一些比较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文人从"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找到熟悉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以言说自己的处境。作为一种"隐微修辞"策略,《古今》杂志文人通过言说"晚明"历史来阐扬心曲,塑造自身"遗民"的形象。通过考察以《古今》杂志为中心的文人对"晚明"的再叙述,可知"晚明记忆"成为沦陷区的文人曲折表达自己心声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7.
香港小说家西西的作品已在香港文学中日益被经典化,其小说中对于女性意识的建构与丰富渊博的知识性叙述,既是西西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又是西西在众多香港小说家中脱颖而出的成功之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西小说是香港的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最明显的标志,体现了香港文学的较高成就。  相似文献   

18.
崇陶现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后世文人对陶渊明不慕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归隐田园的隐逸行为的推崇;其次,是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田园诗中表现出的归隐之乐和宁静心态的向往和崇敬。崇陶现象的产生及流变,不仅表明了道家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之深,而且也是儒道思想互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与复杂的跨国网络与跨界互动相比,公民身份却划分了清晰的边界。香港回归中国主权后,对其公民身份的类别划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依照香港基本法中对居留权的定义,很大一部分——近一百六十七万人——可以享有这个权利,反映出香港与内地的跨界社会关系有着复杂历史。尽管香港与内地的社会和经济高度统一,但其边界仍然严格限制了人口从内地向香港流动。这种既统一又分离的状况导致了一种复杂的对立,部分地反映在关于居留权的争论。即使那些已经成功移民香港的内地居民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最严峻的是怎样在香港这样一个住房价格最高的城市中获得可以负担的住所。因为新移民无法申请公营房屋,但这些房屋却占香港房屋总数的一半。而其私人住房的价格又是世界上最贵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m(m为大于1的奇数)次代数方程的性质,得到了一类奇次周期Riccati型方程3个周期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判别准则,推广了周尚仁等关于阿贝尔方程周期解的一些结果,且给出了定理实现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