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鼠棒状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离并鉴定了一株鼠棒状杆菌,为实验动物微生物监测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理剖检、细菌学检查等方法,对长期毒性试验中发病大鼠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应用生物学性状检测、血清凝集试验、动物试验等技术对分离菌株作进一步鉴定。结果从发病大鼠中分离出一株细菌,通过生化特性鉴定,并结合血清学诊断方法和动物试验,确证该大鼠分离菌株为鼠棒状杆菌。结论因长期毒性试验的应激致使动物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可使隐性感染的鼠棒状杆菌引发疾病,导致大鼠死亡,严重影响科研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临床上分离到的1株致病菌和研究其抗生素药敏性,对其进行菌落形态观察、生化鉴定、16S r RNA分析、药敏试验和产ESBLs的检测.结果表明:BX17生长特性和生化指标都符合奇异变形杆菌的典型特征;其16S rRNA序列与其它奇异变形杆菌株系的16S rRNA序列一致性最高,高达99%以上;在系统进化树上,BX17与奇异变形杆菌TCR20和TCR46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结合上述三方面的结果,致病菌BX17被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在6类12种常用抗生素中,奇异变形杆菌BX17仅对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敏感,但对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这种耐药性不是通过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而产生.本研究可为预防和控制奇异变形杆菌相关疾病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诊断导致树鼩(Tupaia belangeri)腹泻的肠道致病菌,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集6只腹泻树鼩新鲜粪便,按常规肠道细菌鉴定方法进行分离培养,观察细菌形态和各菌种比例,对优势可疑菌进行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了8种常用抗菌素的敏感试验。结果培养菌落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多数呈黄白色,表面光滑湿润;在S.S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为圆形、中心发黑,有的蔓延成黑色波纹状且有臭味。细菌形态为两端钝圆短杆菌,大小为(0.4—0.6μm)×(1.0—3.0μm),无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非抗酸菌。生化鉴定该分离株产硫化氢,鸟氨酸、尿素等反应阳性。核酸扩增后与GenBank中奇异变形杆菌相似度达99%。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该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8种药物均敏感。结论作为条件致病菌的奇异变形杆菌能够引起哺乳期母树鼩和仔树鼩腹泻甚至死亡。实施针对性的饲养管理和药物治疗,可有效地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动物粪便样品中分离能利用合成气生产乙醇的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及初步发酵实验,为工业利用合成气生产乙醇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富集驯化培养技术,以合成气为唯一碳源,分离筛选合成气利用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R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并利用菌株进行初步发酵实验。【结果】分离到1株可以发酵合成气生产乙醇的菌株,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Clostridium ljungdahlii。生理生化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是严格厌氧型革兰氏阳性菌,短杆状,有运动性,芽孢很少见,生长必须因子包括酵母粉和维生素B族;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生长温度35~37℃,最适pH值为6.0~7.0。合成气发酵实验结果显示:37℃,厌氧静止发酵30d,乙醇最高产量达到2.58g/L,添加BESA、莫能菌素、丁基橡胶颗粒可以使乙醇产量分别提高49%、70%、4.3%,最大产量达到4.31g/L。【结论】从动物粪便中分离到1株Clostridium ljungdahlii,该菌能够利用合成气生产乙醇,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型生物质材料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从河北省围场县某养殖场患病死亡的犊牛脏器样品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对其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16S r DNA基因序列测定、动物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的生化鉴定特性与粪肠球菌的生化鉴定特性相符;分离菌株16Sr DNA基因序列与粪肠球菌的同源性为96. 2%;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分离菌株与粪肠球菌聚为一簇;分离菌株对小白鼠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并将其命名为EFC QHD-1;分离菌株EFC QHD-1对替米考星、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等耐药;对环丙沙星、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敏感。  相似文献   

6.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油脂的酵母菌株,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分离出的酵母菌株进行鉴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对其进行产油脂实验表明,分离所得到的红酵母菌株可以产生占菌体干重20.5%的油脂,且其主要组成为油酸(71.67%),棕榈酸(19.03%),硬脂酸(2.80%),可作为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  相似文献   

7.
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可引起幼龄动物严重的腹泻与败血症。采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剖检死亡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并取肠道和实质器官做组织学观察,发现其病变特征为坏死性肠炎及败血症。从肝、脾、肾中无菌分离培养出致病菌,经革兰氏染色及16S rDNA测序鉴定为大肠杆菌。经小鼠毒力实验测得该菌半数致死量LD_(50)为6. 5×10~7CFU,并且从攻毒小鼠脏器分离得到了相同的大肠杆菌。结论:该小熊猫致死原因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从内蒙古家庭自制酸奶中筛选出一株乳杆菌,经生理生化与形态学鉴定,并结合16 S rDNA同源性分析可知,该菌株为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DMLD-H1).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阐明菌株的胃肠道耐受性、抑菌效果及益生特性,通过溶血性实验和急性毒理学实验对菌株进行安全性评估,采...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离纯化的方法从堆肥中分离放线菌,并探讨该菌株在堆肥中的作用.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分离、纯化堆肥中的放线菌,对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菌落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分析,初步鉴定分离出来的菌株为链霉菌科、链霉菌属、白孢类群的白色链霉菌.  相似文献   

10.
运用诊断实验技术,对某兔场一例进口种兔的疑似兔魏氏梭菌,所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进行了诊断,以期对该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参考。通过选择性分离纯化培养、生化反应、16S rDNA扩增测序及序列比对分离出一株兔魏氏梭菌。动物实验表明,该菌株具有强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筛选出的药物为该病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了解西藏地区牦牛源沙门菌流行情况、分布情况和血清型种类.通过采集西藏全区七地市牦牛腹泻粪便,利用细菌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样品中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再根据血清特异性凝集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最后利用动物感染试验和动物组织HE染色法了解菌株致病性强弱.结果表明:西藏全区共分离出50株沙门菌,检出率为25.13%(50/199).其中,拉萨、昌都和山南三地分离率相较于其他四地较高,阿里地区分离率最低;血清型分型结果显示,共分离出B群、C1群、C2群、D群4种血清群,包含都柏林沙门菌、伤寒沙门菌、阿邦尼沙门菌等血清型共18种血清型.按血清群统计结果显示,4种血清群中,以D群所占血清菌株最多,为常见血清群;50株沙门菌种以都柏林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占所有菌株的20.00%(10/50);从各地区沙门菌分型结果显示,各地区所占血清群、血清型数量均不相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牦牛源都柏林沙门菌感染KM小鼠的LD50为0.368×108CFU/mL,属强致死性菌株;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牦牛源都柏林沙门菌可引起宿主全身性损坏,其中...  相似文献   

12.
兔葡萄球菌病的诊断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家兔发病死亡的原因进行诊断。方法对病死家兔进行剖检观察,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与生化鉴定、PCR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通过对病死家兔进行剖检观察、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试验、PCR检测和药敏试验,确诊病死家兔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疾病。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而对头孢他啶、呋喃妥因已产生耐药性。结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鉴定与疾病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郑子修  钟金颜 《江西科学》1996,14(2):123-128
对实验动物科学的遗传学实践进行了综合论述,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标准,可分为近交系动物,突变品系动物,突变品系动物,远交系(封闭群)动物、系统杂交动物和普通杂种动物五种不同类别,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包括毛色基因试验,皮肤移植试验,免疫遗传标记,生化标记基因检测,下颌骨测量及染色体带型分析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首次从广东省淡水养殖鱼类肠道中分离到了引致人类严重腹泻的新现病原菌-香港海鸥型菌,描述了该菌的培养特性、菌落特征和菌体形态,并进行了理化鉴定;初步研究了该菌对抗生素的抗性谱.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SPF级实验动物中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现状和规律,为防止绿脓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国家标准,对SPF级小鼠、大鼠、豚鼠和兔进行检测。结果在2008~2011年中检测的SPF级动物中,PA感染的阳性率为8.9%(267/2988);不同动物感染率无显著差异;不同时间(不同年份和不同季度)PA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其中,免疫缺陷动物的PA阳性检出率为32.5%明显高于免疫功能正常动物的7.6%;PA检出率随着送检单位和动物数量的增加逐年升高;不同动物群体间感染率相当,且保持稳定。结论北京地区SPF级实验动物中PA检出率较高,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06年~2008年北京地区普通Beagle犬、大耳白兔和清洁以上大鼠(Wistar和SD品系)、小鼠(KM和ICR品系)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抽检结果进行分析,为实验动物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按现行国标《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抽检动物所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结果普通Beagle犬的质量虽在逐渐提高,但体外寄生虫时有检出;普通大耳白兔体外寄生虫的携带较为普遍;清洁大鼠和小鼠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基本合格,但有体内寄生虫的阳性样本;SPF级大鼠和小鼠的供应数量较少,尚不能充分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建议有关实验动物生产单位加强普通动物的防疫工作,同时改进饲养管理水平,以有效避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加强清洁动物的净化及物料的消毒工作,以确保清洁动物的质量合格、稳定;进一步提高实验动物的净化水平并扩大SPF动物的生产规模,以充分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日龄SPF级KM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正常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日龄SPF级KM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正常值,为评价封闭群动物的遗传标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用Beckman全自动生化测定仪和日本光电血球计数仪对20、30、40、50日龄及不同性别SPF级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值进行了测定。结果SPF级KM小鼠血液的WBC、MCH、MCHC、PLT在不同日龄间差异显著,RBC、HGB、HCT、Glu、ALT、CHOL、TP、Alb、Glb、A/G、BUN、PO4、Na、K、CI、Ca、AG在日龄、性别间均差异极显著。结论SPF级KM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雌雄、日龄之间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KM小鼠建立正常检测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建立我国SPF级IRM-2小鼠核心群,以满足科研、生产及检定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对普通级IRM-2小鼠进行了剖腹净化。方法采用剖腹摘取子宫术,在无菌隔离器内操作、饲养和繁殖。结果建立了具有12只SPF级IRM-2小鼠核心群,种群生长发育正常。经2次微生物检测,符合SPF级标准。结论通过剖腹技术成功地建立了SPF级IRM-2小鼠核心保种群。  相似文献   

19.
一株拮抗稻瘟病菌的产荧光假单胞杆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从稻草茬中分离到的拮抗细菌中,筛选出高效菌株JKD-2.无论在稻瘟菌孢子培养基或扩大培养基中,它都具有溶解菌丝体和抑制孢子形成的能力.在土豆培养基中,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经电镜观察,培养物性状和生理生化鉴定,可确定该菌为具有荧光的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spp.)的一个成员.该菌体培养液经氯仿、乙酸乙酯、80%丙酮水和水分别提取,除80%的丙酮水外,都能从细菌菌体或培养基中获得对稻瘟菌的拮抗物质.在盆栽试验中,水稻秧苗叶面喷洒JKD-2,能抑制稻瘟菌的接种感染,与对照组相比,防治效果可达60%,差异达到显著程度.该菌经稻草培养基诱导,能分泌一种胞外蛋白,经SDS-PAGE分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3kd.  相似文献   

20.
提取并纯化了番茄早疫病、黑根霉、棉花立枯病菌和黄瓜灰霉病菌等8个植物病原菌菌株的凝集素,试验观察凝集素与供试19个木霉菌株的凝集反应效价,结果表明除番茄早疫病外,木霉菌分生孢子不同浓度悬浮液与植物病原菌产生的凝集素均有凝集反应,并且木霉菌分生孢子与病原菌凝集素的凝集反应效价与木霉菌对其防效有显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镰刀菌产生的凝集素与木霉菌的凝集反应效价与木霉菌对它的防效具有显相关性.因此可以利用凝集素筛选木霉高效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