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稻旱育免耕抛栽是以旱育秧为基础,不经翻耕犁把直接抛栽带泥壮秧。具有省工节本、增效、简便易行、减轻劳动强度等多方面的优越性,符合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为农民乐于接受。2008年在临翔区试验示范结果,比传统栽培节本增收210元/亩。本文对推广该项技术的必要性优越性技术要领、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得到有关专家同行的指导和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扬福华 《遵义科技》1998,26(1):9-12
水稻旱育浅植大苗抛栽是一种新的栽培方法,本文对不同抛栽密度、氮肥、磷肥的不同施用等几项主要栽培措施作了初步研究,认为:水稻旱育浅植大苗抛栽试验设计的三因素范围内,各因素对其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肥〉密度〉磷肥,而且氮以和密度是该栽培技术增产的主导因子。经综合模拟分析认为水稻旱育浅植大苗抛栽具有能降低2农民的成本投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产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科技与经济》1996,(1):16-17
南京市农林局狠抓水稻旱育抛栽技术推广显实效在’95南京科技年里,南京市农林局加速技术推广步伐,突出抓好以水稻旱育抛栽为重点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取得了增产增收的实效。短短三年间,由几百亩的试验示范,很快扩大到大面积应用。1993年,全市旱育秧面积达...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的总体预后——“非三阴”患者可能优于“三阴”患者;水稻免耕抛栽增产高效,可提高经济效益20%以上;应急地震学研究大有可为;发现早古生代残余洋壳深俯冲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张军 《遵义科技》2005,33(3):50-51
水稻旱育中、大苗从苗床直接取苗,带肥泥抛栽,是我县根据当地稻油两熟区的实际,为了解决稻油两熟区茬口矛盾突出特点,同时克服塑料软盘育苗抛栽,只能抛栽冬闲田的局限,经系统改进和完善而提出的一套新型水稻栽培技术,为了进一步深化该荐技术,探索其合理施肥时期,施肥量,更加完善该技术,特作试验。  相似文献   

6.
洋县水稻旱育机械化抛秧技术,通过10年来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成效显著。实现了水稻传统栽培方式的转变和高产、高效、节本、减负的目标。该技术集水稻旱育秧、机械化抛栽、大田管理等优点于一身,应用价值高。本文通过对该项技术操作方法、技术要点和优越性的介绍,以供水稻种植农民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建攀 《遵义科技》2004,32(4):43-45
针对农村部分劳动力从业转移的现状,探索摧广农业轻型栽培技术愈显重要。本文通过用水稻旱育秧进行大田免耕栽插、免耕抛植与翻犁栽插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免栽和免抛都存在不同程度减产,经济效益却优于翻犁栽插,在水源条件特别好的田块可逐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
抛栽深度对水稻立苗发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设置不同抛栽深度处理的试验表明抛栽深度1.0~2.0cm有利于立苗发棵;抛栽深度0~3cm范围内与产量呈显著的抛物线关系,最适点为1.5cm, 抛栽过深过浅都不利于高产. 秧苗入土越深植株的抗根倒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9.
以田间试验研究了秧苗抛栽叶龄对杂交稻分蘖特性及成穗质量的影响,探讨了高叶龄抛栽杂交稻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高叶龄抛栽致使杂交稻本田茎蘖高峰明显推迟,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量有所降低,低位一、二次分蘖穗比例减少且经济性状明显变劣,从而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0.
氮肥运筹方式对乳苗抛栽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个品种(组合,研究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对绿化乳苗抛栽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稻在60.0万棵.hm^-2基本苗条件下采用平衡施肥法,杂交粳稻在37.5万棵.hm^-2基本苗条件下采用前重施肥法,有利于绿化乳苗抛栽稻获得适宜群体,提高成穗率,源库协调,穗大粒多、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1.
如何提高连作晚稻抛栽产量,是抛栽技术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宁波市大多用特早熟晚粳甫粳38、丙对一3对等品种作连晚抛秧,这类品种稳型小,分美力强,往往前期生长过旺,成穗率低,不易高产。甫粳18号中熟晚粳,具有穗粒兼顾,穗型偏大的特点,一般比宁波市当家中熟晚粳宁67多14粒,比特早熟晚粳甫粳38多19粒,产量潜力大。用于抛秧,适当增加基本苗,易获得较高产量。据lop年调查,宁波市江北区庄桥镇Zhm的宁甫粳18每667m2产460kg;4.3hm2宁67均产420kg/667m2;0.68hm2特早熟晚粳甬粳38为408kg/667m2,用雨粳18作抛秧比宁67增9.5%,比…  相似文献   

12.
《安徽科技》2011,(z1):17-18
一、课题实施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二、三产业,原承包的耕地由家庭老弱妇幼者经营,或发生耕地流转,向种粮大户集中.因此,我国存在着种粮与劳动力普遍不足的矛盾,尤其在双季稻地区,其季节、茬口、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力不足和劳力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受到严重的挑战,农民迫切需要省工、省力的轻简种稻技术.同时,我国免耕、直播和抛秧等轻简栽培技术尚有许多问题需研究解决,如免耕栽培存在的灭茬和除草问题;适宜作直播的品种(组合)不足;直播种植密度难以控制、草害防除有一定难度和容易发生倒伏;抛栽稻存在无效分蘖多,成穗率较低、根系多分布于土壤表层,容易发生根倒伏及穗层高低不齐,成熟期不一致.开展“水稻轻简、节本、高效栽培新技术”研究,研制水稻免耕、直播和抛秧等轻简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这对提高安徽省轻型化栽培技术水平,推进稻作技术进步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云县2000年示范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2100亩综合效益明显,笔者通过对该示范不同混栽组合与对照的产量比较和效益分析,充分肯定水稻生物多样性品种混栽这一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先进性和成熟性,并初步总结出适宜云县低热坝区示范,推广的水稻混栽品种,以期为水稻生物多样性品种混栽推广成效率的提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深两优58香油占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梅州市于2007年开始引种,充分表现出具有抽穗整齐、纯度高、株叶形态好、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丰产性好、米质优、抗性好等特点。其抛栽高产技术要点是: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优化群体结构;科学肥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5.
1996-1997年,对双季双交稻盘育抛栽的适宜组合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于双杂交稻盘育抛栽的新组合模式为早稻K青A/402配晚稻K优17,在早稻抛栽30-37.5万穴/hm^2,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作物局联合组织实施“水稻双优双抛双千斤技术”,在奉化市江口镇王溆浦村的16.67hm~2示范田中试验研究和生产.1998年经宁波市农业局测产验收,15.97hm~2抛栽早稻,平均每666.7m~2(亩)产 487kg,其中1.8hm~2嘉早935平均单产492kg,1666.75m~2攻关田单产558kg;16.4hm~2抛栽晚稻,平均单产524kg,其中1.8hm~2丙 93—390平均单产541kg,1666.75m~2攻关田单产593kg;全年  相似文献   

17.
杂交晚稻旱育抛栽能改变“双夏”季节紧、任务重、劳动力紧张,及夏季高温、插秧后易败苗、影响返青、分蘖而导致产量不高等问题,因而它是一种省工、省力、增产、高效的新技术。一、塑盘旱育壮秧培育1.秧盘选用:根据杂交晚稻秧龄长特点,塑盘长×宽为60cm×33cm,塑盘孔穴数为308个,孔穴上口直径为2.6cm,穴底直径为1.2cm,孔穴深为2.4cm,穴底钻有0.3cm小孔,每个孔穴可培育一株秧苗,每亩用秧盘60只。  相似文献   

18.
免耕水稻早发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免耕水稻早发及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免耕水稻的早发性,与免耕水稻浅插关系密切,栽插深度对不同耕法水稻分蘖性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免耕浅栽水稻具有稳定的分蘖成穗特性,成穗率庙常规密度栽培下,其单株好粒产量比耕翻浅栽、免耕深栽和耕翻深栽分别高4.7%,15.7%和24.9%,水稻的免耕栽培,充分利用了水稻浅插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9.
常规水稻栽培是采取秧田育秧、适龄移栽或抛植的栽培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在田块整理和大田耕作中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进而降低了种粮的经济效益。2003年,怀宁金拱镇农技站引进了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当年在该镇白莲村张庄组实行免耕栽培50亩,示范品种为Ⅱ优明  相似文献   

20.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技术是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用Rep—PgR分子指纹技术和RGA抗性基因分析技术,在完成了稻瘟病病菌遗传结构和水稻抗性基因指纹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品种多样性有利于病菌稳定化选择原理和生态学原理提出的水稻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