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绍来 《今日科技》1998,(12):11-11
西瓜塑料薄膜双膜覆盖早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继地膜覆盖单膜栽培后的又一创新,其特点是保温效果好,能起到保苗、促苗、避病、稳产、增产、增值的作用.同时由于行距大,用膜量少,成本低廉,操作技术简便,因此能达到早栽、早熟、高产、高效的目的.西瓜种植大户金圣有采用双膜覆盖栽培的20000m~2西瓜,平均 666.7m~2产量2260kg~2640kg,并提早于6月初上市(比单膜覆盖提早12天),批发价平均每kg0.96元,666.7m~2产值2170元~2534元,比单膜覆盖666.7m~2产量1430kg,平均每kg0.82元,增1020kg,666.7m~2产值增加1174元,扣除单膜覆盖成本,净增收1100多元.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定边县万亩秋马铃薯示范区(品种为紫花白)平均单产达到4888公斤,其中60亩核心攻关田平均单产达到6715公斤;靖边县1140亩样板田(品种为布尔班克)平均单产达到5037公斤,达到千亩  相似文献   

3.
紫花苜蓿高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02年、2003年,133团种植紫花苜蓿4000亩,经两年的试验,其中当年苜蓿1500亩,年收两茬,平均单产810kg,第二年种植苜蓿500亩收三茬,平均单产1100kg,2004年3月种植的105亩苜蓿,2007年平均单产高达1310kg,创苜蓿亩单产最高记录。栽培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产能核算的东乡县耕地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科学管理和保护耕地的技术基础。根据landsat 8 OLI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中粮食单产数据,来计算评价单元的实际单产;再将东乡县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折算成标准耕作制度,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来核算研究区的实际产能、可实现产能和理论产能;在产能核算的基础上,根据耕地利用强度和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对东乡县耕地进行生产潜力的评价。结果显示,东乡县平均实际单产、可实现单产和理论单产分别为6 616.65 kg/hm~2、11 775.45 kg/hm~2和14 729.85 kg/hm~2;实际总产能、可实现总产能和理论总产能分别达到45.595 5万t、81.145 8万t和101.504 5万t;理论利用潜力为2 954.40.96kg/hm~2,可实现利用潜力为5 158.95 kg/hm~2;全县总的耕地理论潜力为14.041 8万t,可实现潜力为24.519 6万t。结论表明,东乡县耕地理论产能利用强度较大,且各个乡镇之间利用强度差异较稳定;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相对较小,各个乡镇之间差异明显,其中,红亮垦殖场、圩上桥镇和孝岗镇3个乡(镇、场)的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最小。这部分耕地在提升农技水平,增大生产投入的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滴灌条件下马铃薯的最佳N,K配比,在大通县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2P2K3处理下,株高、大(中)薯数、单株薯重明显提高,小薯数明显降低,块茎产量达到42 000 kg/hm~2。施N量120.00 kg/hm~2(N2P2K2)处理下,N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108.33 kg/kg;施K量67.50 kg/hm2(N2P2K3)处理下,K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111.11 kg/kg。N2P2K3处理下水分生产率明显提高,为5.59 kg/m~3;单产耗水量明显降低,为0.18 m~3/kg。滴灌条件下马铃薯增产和水肥利用最佳的N,K肥用量分别为N120.00 kg/hm2和K2O 67.50 kg/hm~2。  相似文献   

6.
新玉米4号属特早熟玉米品种,该品种生育期短,早熟性突出,双穗率高,抗旱、抗病、适应性广,适于密植。2000年在一五一团六连引种7.6hm2,在沙湾县西戈壁制种6.4hm2。这两个地区都属于冷凉区,常年≥10℃有效积温不低于2 700℃,无霜期125天左右。春季气温回升慢,土质以沙壤土为主,土壤保墒能力强,一五一团六连收获单产40 950kg/hm2,制种平均单产361kg/666.7m2;西戈壁乡收获总产35080kg,制种平均单产365。4kg/666.7m2。下面就新玉4号制种技术及杂交种推广应用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创新科技》2014,(23):61-61
2014年“粮食科技丰声科技工程”安徽省项目区高产攻关田水稻长势良好,单产创历史新高。安徽省舒城县千人桥镇水稻百亩连片攻关田采用旱育稀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植株健壮、秆青籽黄、亩有效穗数适宜、穗型超大、结实正常、无病虫害危害。经专家实测,百亩连片攻关田平均亩产为932.4公斤,其中最高产田亩产产量高达962.6公斤,这一产量不仅刷新了安徽省百亩连片水稻单产纪录,而且创造了超级杂交稻在低海拔地区高产新纪录。专家指出,2014年的水稻高产纪录是在水稻生产生长期间遭遇低温目照少等不利因素情况下实现的,表明安徽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技术日臻完善,在助推水稻持续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麦套种花生双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小麦花生两熟制栽培历史悠久,但70年代以前,基本处于经验种植时期,产量水平很低。进入70年代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粮油争地矛盾突出,麦油两熟制高产栽培逐渐受到重视。我国北方一些省先后开展了小麦花生两熟制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至80年代末,每667m2小麦花生两熟制双300~400kg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基本形成。90年代,小面积高产攻关田每667m2又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连作晚稻抛栽产量,是抛栽技术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宁波市大多用特早熟晚粳甫粳38、丙对一3对等品种作连晚抛秧,这类品种稳型小,分美力强,往往前期生长过旺,成穗率低,不易高产。甫粳18号中熟晚粳,具有穗粒兼顾,穗型偏大的特点,一般比宁波市当家中熟晚粳宁67多14粒,比特早熟晚粳甫粳38多19粒,产量潜力大。用于抛秧,适当增加基本苗,易获得较高产量。据lop年调查,宁波市江北区庄桥镇Zhm的宁甫粳18每667m2产460kg;4.3hm2宁67均产420kg/667m2;0.68hm2特早熟晚粳甬粳38为408kg/667m2,用雨粳18作抛秧比宁67增9.5%,比…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叶尔羌河平原绿洲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多年实测气象数据和农业数据,结合累积距平、突变分析和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近60多年来研究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其对农业气候资源、化肥施用量、粮食单产以及作物生育期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种植及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近60多年来研究区气温增温倾向率为0.24℃/10a,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为0.31℃/10a;日照时数呈减小趋势,减少倾向率为33.84 h/10a。气温于1996年发生突变,日照时数未出现明显突变点。(2)近60多年来≥10℃积温由4 056℃·d增大到4 836℃·d,其持续时间亦由196 d增大到232d;负积温的绝对值不断减少,由-703℃·d减至-218℃·d。(3)近30年化肥施用量从111.37 kg/hm~2增至244.31 kg/hm~2,粮食单产由38.61×10~2kg/hm~2提高到64.38×10~2kg/hm~2,棉花生育期从185 d延长至198 d,单产从309.26 kg/hm~2提高到1 705.64kg/hm~2。(4)气候变暖提高了研究区的农业气候资源优势,使棉花播种期提前、秋霜期推迟、总生育期延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投饵网围养殖鱼类对乌梁素海水生态的影响,于2016年4月-2018年10月对占水面积为55.33 km~2(8.3万亩)的乌梁素海网围养殖区的放养模式、养殖产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在网围养殖区设置了3个采样点研究放养鱼类对沉水植物(水草)过度生长的控制效果并对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表明:(1) 2016年-2018年,网围区共放养规格为0.75~1.25 kg/尾的2龄草鱼种75万尾,重量60万kg,放养密度108.4 kg/hm~2;放养规格为0.6~1 kg/尾的2龄鲢、鳙鱼种150万尾,重量96万kg,放养密度173.5 kg/hm~2;鲢、鳙放养比例为40∶60。放养平均规格为0.05 kg/尾的中科3号鲫鱼10万尾,重量5 000 kg;放养平均规格为0.5 kg/尾的黄河鲤1万尾,重量5 000 kg;放养平均规格为10 000只/kg的河蟹1.5亿只,重量1.5万kg,放养密度18072只/hm~2;(2) 2017年-2018年,共捕捞出水各种水生动物达266.5万kg;其中草鱼70万kg,占比26.3%;鲢、鳙140万kg,占比52.5%;鲤、鲫20万kg(含野生),占比7.5%;兰州鲇4万kg(野生),占比1.5%;河蟹22.5万kg,占比8.4%;秀丽白虾10万kg(野生)占比3.8%;综合鱼产量481.6 kg/hm~2;(3)网围养殖区外现存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6.8 kg/m~2,网围养殖区内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仅有0.74 kg/m~2,放养鱼类有效的控制了水草生物量,大幅降低了围养区的沼泽化进程;(4)对2016年-2018年网围区水体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COD、BOD_5等水化学指标浓度进行了监测,网围区水体溶解氧含量在各个时期均达到Ⅰ类水质,氨氮含量在各个时期均达到Ⅱ类水质,总氮含量在夏、秋季达到了Ⅴ类水质,春季为劣Ⅴ类,总磷含量在各个时期均达到Ⅲ类水质,BOD_5含量在各个时期均达到Ⅵ类水质,COD含量在各个时期均为劣Ⅴ类水质。说明乌梁素海通过网围生态养殖,湖区水质整体得到改善,但存在COD含量超标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丽水地区袋料香菇迅猛发展,1996年全区袋料香菇达5亿多袋,占用粮田5万多亩,粮菇争地的矛盾日趋突出.为探索菇稻高产、粮钱双丰收的途径,丽水市科委、市农业局和丽水市碧湖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于1995年进行了菇稻轮作课题的试验,目前已获得成功.1996年进行的189.5亩香菇一单季杂交稻“示范方”平均每亩香菇净收入14672元,杂交稻平均亩产534,65公斤,每亩净收入480.5元,全年每亩净收入15152.5元.12.2亩香菇一双季稻“试验方”,平均每亩香菇净收入1.5万元,稻谷两季平均亩产814.5kg,每亩净收入589.17元,每亩全年净收入15589.17元.其中1.72亩攻关田,香菇每亩净收入15762元,两季稻谷平均亩产达965kg,每亩稻谷净收入809元,全年每亩净收入达16571元,已接近“吨粮田”的目标.这项技术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利用冬闲田栽种一季香菇,大大提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薇菜大田丰产栽培技术,以期指导林农不断提高栽培效益,以薇菜孢子萌发培育的种蔸以及采挖自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种蔸为实验材料,运用常规林业试验设计方法,先后开展了孢子萌发培育种蔸最优栽培措施田间试验、孢子萌发培育种蔸和野生种蔸生长对比试验以及不同田间施肥措施对薇菜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薇菜孢子萌发最佳因素组合为腐殖土、苗床架播种方式、播孢量1 g/m~2.其中,播孢量对于薇菜孢子萌发影响最大.薇菜孢子的平均萌发率为64.2%,最佳组合达到72.7%.2薇菜孢子幼苗生长的最佳因素组合为腐殖土、苗床播种方式、播孢量2 g/m~2.其中,播孢量对薇菜孢子幼苗生长的影响最大.薇菜孢子幼苗平均出苗量为632株/m~2,最佳水平达到736株/m~2,实现了薇菜孢子培育种蔸工厂化育苗.3随着苗龄的增长,多个试验指标均表明薇菜孢子苗的整体生长势要强于野生苗.从丰产最核心的产量指标来看,野生苗总体上产量增长平缓、缺乏后劲,不利于林农长期种植创收;而孢子苗随着苗龄的增长产量增长迅猛,苗龄在10年以上的孢子苗产量均高于野生苗,12年生孢子苗单位面积(1 m~2)年产量比传统野生苗要高21.4%.4从不同施肥措施对于薇菜产量的影响来看,施用氮肥150 kg/hm~2或厩肥15 000 kg/hm~2效果最佳,平均每公顷年产薇菜干重达到720 kg以上;而当施肥量过多时反而不利于薇菜产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柴达木盆地枸杞生产田中经常使用的11种农药中砷、镉对农田土壤及果实输入量的影响,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和枸杞果实对其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1种农药都携带有砷,总量为2 269.40 mg/hm~2,其中10种携带镉,总量为25.26 mg/hm~2;研究区20 cm表层土壤砷平均含量为16.29 mg/kg,镉平均含量为0.30 mg/kg;枸杞干果砷平均含量0.72mg/kg,镉平均含量0.032 mg/kg。农药所携带砷、镉相对土壤中固有含量比例很低,短期内不足以对农田土壤及果实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榆林风沙滩区地处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侯,干草原风沙土栗钙土地带。该区现有农耕地30.1万h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1.8%,其中水浇地面积9.7万hm~2。该区粮食作物单产较低,平均每公顷产粮不足1.2吨。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照同一地块,同一播栽期,分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评价了不同栽培方式对4个不同产地夏枯草品种即安徽亳州产夏枯草品种(AHX)、湖北蕲春产夏枯草品种(HQX)、江西樟树产夏枯草品种(JZX)、河南确山产夏枯草品种(HNX)在蕲春地区栽培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蕲春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夏枯草品种。结果表明JZX及HNX,无论是品质含量(迷迭香酸含量分别为0.42%和0.40%)还是产量(干果穗平均亩产(667 m2)分别为168.0 kg和159.3 kg)综合表现均佳。对AHX和HQX两个品种的研究表明直播产量高于移栽。建议JZX及HNX在蕲春地区开展大面积的引种示范和推广,HQX可适度发展,同时应重点推广直播方式。  相似文献   

17.
2000年5月至12月,在广东省汕头市莲塘利用简易淡水养鳗池0.86hm^2,进行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淡化高产养殖试验,平均每1/15hm^2年双造产量705kg,最高单造单产507kg。2001年5月至8月,在新挖2.8hm^2土池,总产18816kg,单造平均每1/15hm^2 448kg,最高514kg。本文对其淡化技术、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典型高产区小麦玉米产量、肥料施用及土壤肥力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浚县、温县、兰考3个高产区7个样点的小麦、玉米产量和施肥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麦氮肥用量变化为210.9-376.5kg/hm^2,平均用量254.8kg/hm^2;磷肥用量变化为84-273.8kg/hm^2,平均用量183.1kg/hm^2;钾肥用量变化为0-355.4kg/hm^2,平均用量232.9kg/hm^2.玉米氮肥用量变化为433.5-556.9kg/hm^2,平均用量457.9kg/hm^2;磷肥用量变化为135-234kg/hm^2,平均用量211.3kg/hm^2;钾肥用量变化为90-253kg/hm^2,平均用量157kg/hm^.小麦用氮肥偏生产力为27.33-49.49kg/kg,平均40.03kg/kg;磷肥偏生产力为36.43-109.29kg/kg,平均50.68kg/kg;钾肥偏生产力为25.96-74.31kg/kg,平均44.09kg/kg.玉米上氮肥偏生产力为22.15-28.93kg/kg,平均25.94kg/kg;肥偏生产力为41.03-96.96kg/kg,平均60.07kg/kg;钾肥偏生产力为63.38-145.44kg/kg,平均83.07kg/kg.7个调查样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普遍较高,但速效磷、钾差别较大.超高产攻关田与农民生产田比较,前者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明显高于后者,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也比后者高,但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19.
望江县是省十一五期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沿江江南地区双季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示范县,在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和农业部门及相关乡镇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早稻喜获丰收,实现了项目方案的高产攻关目标。初步成效一是增产显著。7月13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望江县双季早稻进行现场考察测产,考察组一行9人和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冒着酷暑,分别在鸦滩镇实施的百亩高产攻关田和万亩核心示范区选择代表性田块进行了田间测产和实收。该区主体品种为株两优819,主要种植方式为旱育秧移栽。现正处于黄熟收获期,田间生长整齐,秆青籽黄,基本无病虫草危害,长势明显优于示范区周边的双季早稻生产田块。经过实收和取样测产,高产攻关田和核心示范区亩产均超过600公斤。其中,对高产攻关田甘犬桃户进行实收,烘干扬净至标准水分(13.5%),亩产达611.5公斤;对核心示范区的代表性田块进行取样测产,理论亩产721.7公斤,按“八五”折,实产613.4公斤,创望江县早稻高产历史,比今年早稻平均亩产高180公斤以上。二是早稻优质率明显提高。据统计,今年早稻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30%以上,其中中、优质品种所占比例达到83.5%,比去年增长1...  相似文献   

20.
<正>95年本团从农五师农科所引进辽棉10号棉种500kg,当年在本团3连742号地种植50亩,亩保苗8660株,鉴定单产206kg,实收195kg,其中霜前花175kg,占90%,良繁连试验组小区试验一个,设三个重点,随机排列,实收370公斤/亩,霜前花占91%.现将辽棉10号生长习性及栽培技术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