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甘南高原的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甘南高原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甘南高原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缘 ,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部逐渐向陇南山地过渡 ;北部与甘肃中部黄土高原相接。地貌类型为山地和高原。依自然特点 ,全区可分为西部高原区、南部高山狭谷区和东部山地丘陵区。境内海拔在1172m(舟曲瓜子沟口)~4920m(迭山主峰)之间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m以上 ,是仅次于祁连山的全省海拔最高的自然区[1 ,2]。甘南高原区年均温度1~13℃ ,大部分地区在3℃以下 ,寒冷湿润是甘南高原区的主要气候特征。高原主体部分≥10℃积温持续期…  相似文献   

2.
甘南高原地区兽类地理分布陈钧,黎军(兰州大学地理学系,思想政治室,兰州,730000)甘南高原位于甘肃的西南部,属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1~6℃,年雨量500~600mm。自然值被大致分为高原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森林灌...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1950年代至今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青藏高原是中国三大自然阶梯中最高一级,平均海拔超过4000 m,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土地辽阔,总面积约为250万km2,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4。自新近纪以来强烈的隆升,使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海拔高、温度低、辐射强、河湖众多、冰川冻土广布、生物多样性丰富。青藏高原面积广大,高原内部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根据拟订的原则、方法和指标,青藏高原可划分为10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包括:果洛那曲高原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羌塘高原湖盆高寒草原区、昆仑高山高原高寒荒漠区、川西藏东高山峡谷针叶林区、青东祁连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区、昆仑山北翼山地荒漠区、阿里山地荒漠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可可西里地貌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可可西里地区地貌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地貌区划进行研究。可可西里地区海拔分为中海拔、高海拔和极高海拔三级,其中高海拔地区占据69.38%的区域。研究区夷平面广泛发育,根据地势起伏度可划分为丘陵、平原和台地3种类型。除东部三江源地区外,研究区主体未受到青藏高原强烈隆升造成的河流溯源侵蚀影响,坡度类型以小于15的微斜坡、缓斜坡和斜坡为主,地势平坦。依据地貌形态特征定量分析、地貌类型组合和地貌成因的差异性原则,可可西里地区可划分为4个地貌区:羌塘高原地貌区(Ⅰ)、东昆仑山山地地貌区(Ⅱ)、三江源丘状山原地貌区(Ⅲ)和柴达木高原盆地区(Ⅳ)。其中,羌塘高原地貌区又可划分为可可西里高原地貌亚区(Ⅰ_1)和唐古拉山高山地貌亚区(Ⅰ_2),东昆仑山地地貌区可划分东昆仑南部极高山地貌亚区(Ⅱ_1)和东昆仑北部高山地貌亚区(Ⅱ_2)。地貌要素研究可以直观、量化地反映可可西里地区海拔、地势起伏度及坡度特征,地貌区划研究可以反映可可西里地区高原、山地、山原、盆地的地貌格局和水平分异,对研究地貌特征、地貌类型及开发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绝对海拔难以表达真实的地形隆起、沟谷切割或盆地塌陷程度,定义和量化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对于多种山地地貌等地学现象的刻画与研究都具有支持作用。【方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并以云南省为研究区,提出一种地形隆起与切割程度的指标构建方法。该方法以地理栅格地图代数为单元,利用小流域分割山地区域并选取每个流域的平均海拔为样本点构建地表平均趋势面,并以该趋势面为起算点。【结果】1)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能很好地表达大型地貌的隆起与切割变化,更能表征山体特征,体现大地域间的山体构造差异。2)云南省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取值主要集中于-500~500 m;它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平均海拔变化规律相似,均呈倒“U”型分布。3)云南省的低海拔区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为-157~599 m;中海拔区东部地形隆起高度多小于252 m而切割深度的绝对值多小于439 m,西部地形隆起高度为252~<579 m而切割深度为-439~<-157 m;高海拔区地形隆起高度为579~<1 807 m而切割深度为-1 332~<-439 m;极高海拔区地形隆起高度为1 807 m。4)云南省的地形...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具有鲜明的高寒缺氧的气象特征,对短居人群的健康有严重影响,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研究青藏高原缺氧风险对地方发展与缺氧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7月采集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区的气压、含氧量和短居人群的血氧饱和度等数据,建立了海拔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绘制了青藏高原短居缺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绝对含氧量线性下降(y=-0.0325x+280.45,n=70,r2=0.94),绝对含氧量与海拔呈线性关系。(2)随着海拔的升高,血氧饱和度呈指数下降,缺氧风险呈指数上升(y=104-0.68×e0.35x+1.77,n=70,r2=0.57)。(3)根据血氧饱和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青藏高原缺氧低风险区、缺氧中风险区和缺氧高风险区占青藏高原总面积比分别为10.6%、32.0%和57.4%,其中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和林芝市以南,中风险区分布在青海西北部、西藏东部山地和青藏高原河流谷地,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无人区和喜马拉雅山系附近。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候鸟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地域辽阔,地形多样.西南部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则高原、盆地相间,高差极大;再往东则地形开阔,仅局部群峰突起,丘陵、平原交错,海拔高度多在500~1000米;而沿海地带海拔大部分在50米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藏登曲流域山地植被的实地考察,结合基于3S技术的遥感解译技术,对登曲流域植被的垂直分布格究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区雪线为海拔5 200 m,林线为海拔4 600 m.从江面往上依次可划分为干旱河谷灌丛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阳坡)/山地暗针叶林带(阴坡)、高山灌丛草甸带、流石滩植被带以及永久冰雪带5个垂直自然带谱.  相似文献   

9.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是中国特有的典型亚热带山地森林动物,狭域分布于安徽东部和南部、浙江西部和南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北部,且数量稀少,已有30年没有新分布报道。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研究区先后10次拍摄到黑麂红外线照片,1次野外目击到实体。初步调查认为黑麂在该研究区主要栖息于海拔1 000~2 160 m范围的山顶灌丛草甸、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鉴于黑麂的濒危状况,迫切需要加强武夷山区的黑麂跟踪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若尔盖高原的自然概况与地貌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若尔盖高原位于川西北(东径100°26′~103°15′,北纬31°55′~34°19′),是青藏高原向东延伸的一部分。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和壤塘县的部分地区。这里是川西北地区的重要草原,是川西的典型高原区。在此,大块平坦的高原面连续成片,成为四川省面积最大的一块平地(总面积约30800平方公里)。这里地势高(海拔3400—4000米),气候寒冷,霜冻期长,生长期短。但在短暂的6—8月的温暖时期里,草原复苏,大地回春,高原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群芳争艳,气象万千,景色宜人。自然界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相似文献   

11.
生态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阐述了生态建筑的起源、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论述了生态建筑与生态图书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存在是生态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有自己独特的涵义、特点和构成要素,生态存在和生态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术界存在着脱离生态存在而单纯研究生态意识的倾向,必须加以批判。不是人们的生态意识决定人们的生态存在,相反地.是人们的生态存在决定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生态存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当中.试图从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分析其在“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当中的目标、地位以及作用.并提供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生态科学与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20世纪,我国在生态道德教育中有两方面的欠缺是值得重视的。其一,在理论界,主要是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为生态道德确立理论依据,而缺少从生态科学来论证生态道德的理论视角。其二,在公民教育的实践领域,各种绿色标语、口号、公益广告、自愿者活动可谓是掀起了一场绿色浪潮,但就其内容而言,仍然缺少对生态科学的系统普及,这使得对公众的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感情培养有些流于感性化和表面化。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从中小学开始普及生态知识的某些发达国家,其环境质量明显优于我国,但公众对环境的评价却仍很低,他们对身边环境表…  相似文献   

15.
 回顾20世纪,我国在生态道德教育中有两方面的欠缺是值得重视的。其一,在理论界,主要是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为生态道德确立理论依据,而缺少从生态科学来论证生态道德的理论视角。其二,在公民教育的实践领域,各种绿色标语、口号、公益广告、自愿者活动可谓是掀起了一场绿色浪潮,但就其内容而言,仍然缺少对生态科学的系统普及,这使得对公众的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感情培养有些流于感性化和表面化。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从中小学开始普及生态知识的某些发达国家,其环境质量明显优于我国,但公众对环境的评价却仍很低,他们对身边环境表现出强烈的忧虑。而在我国,环境的实际状况很差,但公众评价却较好,忧虑也较轻。  相似文献   

16.
Daily GC 《Nature》2001,411(6835):245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生态风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来自科学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事实和研究成果证明了生态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剖析了生态风险的原因,概述了生态风险的特征.阐述了生态风险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8.
苔鲜植物的生态变异及其分类学中的生态学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其他高等植物一样,在苔藓植物的分类过程中,形态学特征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准则,然而,由于苔藓植物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使得其生态学准则在具体的分类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种及种以下的分类,另外,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生态因子对进化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生态因子在苔藓植物进化上的作用以及苔藓植物的生态变异在其分类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鄱阳湖区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国际意义。目前,鄱阳湖区生态安全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旱灾害、耕地锐减、农田鼠害、农田渍害、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衰退等。为确保新世纪鄱阳湖区生态安全,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并采取各种有效对策和措施。这包括:提高生态素质、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利建设、实施退田还湖、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物质投入、制定生态规划、完善法律法规、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人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 ,转变发展思路和消费模式 ,走向生态的人文主义 ,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