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在县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自然、文化和制度等多方面具有的竞争优势以及由这些优势所产生的影响力。县域特色经济是以县域空间为载体,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产品或服务为核心,以特有技术或工艺为主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经济体系。县域经济竞争力和县域特色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则有利于促进县域特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昭锋 《科技与经济》2012,25(5):102-106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工程.探索具有县域个性、竞争优势特色和区位条件的转型升级战略,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临港型战略新兴产业成长机制视角,剖析县域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路径,为我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县级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入手,阐述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从8个方面总结出了县域经济的特点,从5个方面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在区域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了县域经济发展要着力解决好6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必须夯实农业这个基础、要有明确的发展主题和目标方向、不能搞"小而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要以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要注重借助"外力"。  相似文献   

4.
镇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是镇域经济的核心和基础,特色是镇域经济的主要竞争力。镇域产业必须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形成特色镇域风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本地实际,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加快特色产业集聚;以农业产业化品牌战略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尽快打造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迟赵冰 《科技信息》2007,(1):170-17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走特色发展之路。一、县域经济和地方特色的概念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份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反映的是每个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县域经济具有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优势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  相似文献   

6.
张瑞 《创新科技》2003,(11):50-51
强省必须强县。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县域经济问题,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洪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抢抓机遇,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提高驾驭发展经济的能力,使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业已成为当前经济生活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湖北西部民族地区——恩施自治州要具备区域竞争优势,减小甚至消灭与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着眼未来,解放思想,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环境,利用有利条件,在两个特色产业即植物药化产业和富硒绿色食品及保健品加工业上实施重量突破,发展以知识为基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植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桐城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较快较好地区,目前正处在加速追赶跨越,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时期,站在优化发展的新起点上.根据区域竞争和发展规律,桐城要想在下一轮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必将选择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集群裂变,从而走上又好又快、量质并举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安定区根据比较优势.坚持用市场经济理念狠抓马铃薯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主导模式.马铃薯产业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性产业。今后五年,按照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部署,安定区要乘势而上,在产业富民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县域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转变,努力实现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由稳定解决温饱向初级型小康迈进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环境承载力约束和地区竞争激烈等问题,迫切要求创新发展县域经济的新思路,在对芜湖县县域经济采用SWOT分析的基础上,对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战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旨在推动芜湖县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率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新生 《华东科技》1997,(10):24-25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欠发达地区更要抓住机遇,去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济南市经济发展较之省内沿海开放城市差距增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县域经济发展中工业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全市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要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优势产品为纽带,着力推动特色产业及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县域产业集聚力,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确立食品工业为重点产业,实施科教兴省、县域突破以及立足资源转换、发展效益农业的战略,无疑为德惠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而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将为德惠市发挥外向优势带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由于要直接面对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也将对德惠市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近几年的超常发展,江苏苏北县域经济已经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基本实现了由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转变、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还面临着明显的瓶颈制约。要推动苏北县域经济在新起点上提升发展水平,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实施"能动加互动"的发展战略;以多维度创新破解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瓶颈;将发展的动力源建立在内生性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作为大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喜洲以旅游业、建筑业等为龙头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镇特色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现状、发展模式及成果对大理白族地区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喜洲模式"证明,民族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必须依靠特色取胜,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建凤 《太原科技》2006,(5):41-42,45
园区经济作为社会结构网络的结点,其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园区经济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建立和发展优势与特色,“引进总部”新思路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琳琳  李有琴 《科技信息》2007,(16):318-319
县域经济发展对四川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直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抉择。本文阐述了在县域经济解决好五个问题基础上,提出四川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入世给山东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人们带来新的启示。地区经济发展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必须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经济的科学融合。始终坚持发展观念的现代化、注重经济转换的多元化、实现资源挖掘的综合化、关注经文融合中的民族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经济腾飞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张群 《科技信息》2011,(12):I0077-I0078
从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处于县域中的龙头企业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联性。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龙头企业无论是在县域经济发展还是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中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没有龙头企业,县域经济要实现跳跃发展和长足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是对国家而言,还是对县域经济的决策者而言,都必须大力扶植龙头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已保持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较大,改革红利仍可较久释放。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重组不断加强的环境下,中国正面临多年未有的内外错综复杂形式,机遇中蕴藏着挑战,增长中暗藏着风险,成就中集聚着矛盾,传统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已成共识,而结构调整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阵痛也将助推经济的转型升级。为使创新能力更强、产业层次更高、发展环境更优、市场活力更足、质量与效益更好,中国必须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开拓发展领域,更加注重集约发展、协调发展、高端发展及低碳发展。在此情况下,研究历史上一些国家"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于加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