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三峡旅游地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峡旅游地理的研究对于长江三峡旅游开发及其旅游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三峡工程的竣工和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关于长江三峡旅游地理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在全面分析近10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地理学、旅游学相关研究方法,着重评述研究了几大热点领域: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旅游交通发展、区域旅游联合开发、旅游开发及其区域影响以及旅游产业地理。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可以得出?长江三峡旅游地理的研究对于完善国内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研究方法缺乏创新、理论支撑较少、案例的研究重视不够。据此,本文提出了完善学科体系,拓宽研究范围;加强理论创新;构建研究方法体系;转变研究思维,扩展研究视野等建议,以期能为长江三峡旅游地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旅游生态系统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设计,从还原旅游地的生态完整性出发,转变旅游开发方式,把整个旅游地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种群,以"还本求原"为手段,探寻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旅游生态链条。长江三峡旅游生态系统设计可以从支骨、通脉、布络、会节、丰体、饰皮、提神七个方面形成保持本土、强化特质、改善环境、营造历史氛围的共生结构。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学"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论述了长江三峡学建立的意义,探讨了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内容与科学特性,说明了三峡文化与三峡学的研究关系.对长江三峡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长江三峡学是一门研究长江三峡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现象的地域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时空性和预测性等学科特征.三峡学是三峡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二者在概念上有着严格区别,但在研究上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长江三峡的研究,建立"长江三峡学"既是一种学术上的整合与提升,更是一个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交通新格局与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交通格局变迁后,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游客感知、三峡腹地发展、旅游交通方式3方面分析三峡库区交通格局变迁对旅游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峡库区交通格局变迁促进了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旅游景点数量的扩大和旅游活动范围的区域扩张;针对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新格局,提出联合利用模式、深度利用模式、变化利用模式、产业利用模式、生态利用模式等若干库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者的消费理念更加成熟和理性,旅游需求正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人文旅游方向发展。作为人文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俗文化旅游不容忽视。本文以有着丰富的礼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长江三峡为例,分析了三峡礼俗文化旅游资源及特点,探讨了三峡礼俗文化与三峡文化旅游的关系,提出了礼俗文化旅游今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长江三峡旅游正经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峡大坝建成、库区成库、高速交通贯通、航线延伸,三峡旅游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根据生态美学原理,按照旅游景观审美价值的原生性,重新审视高峡出平湖后的长江三峡的资源,并对资源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分类,提出了三峡旅游景观审美价值体现在原生美的整个生命体之中;并重新定位了三峡的功能和完整的具有原生美的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7.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4,(4):F0003-F0003
长江三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是三峡大学与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的科研机构,致力成为流域型旅游目的地建设与管理的新型智库和人才摇篮。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9名,有9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出国留学经历。  相似文献   

8.
旅游资源具备一定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长江三峡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工程资源、影像资源、旅游资源于一体;旅游资源和水力资源一样,十分丰富,是旅游资源富矿。开发利用三峡旅游资源,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整合旅游资源,真正把三峡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尽快实现三峡旅游业突破性发展,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9.
推进一批有代表性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是中国旅游业“十一五”时期的重点工作,长江三峡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优势明显。从发展理念、政府主导、空间布局、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行业管理、市场主体、产业协调等方面,提出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对策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三峡旅游空间拓展影响下湖北恩施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旅游空间的拓展将形成大三峡旅游经济圈.此范围内的区域如何抓住机遇与三峡旅游内涵扩充接轨、更有效地发展本地旅游业成为这些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湖北恩施地区在原来三峡旅游区域中是一个旅游弱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三峡旅游空间拓展的大环境影响下,有望成为三峡旅游腹地的旅游中心之一.对恩施旅游在湖北和三峡旅游发展大格局中的定位及其旅游吸引力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恩施旅游的吸引体系及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三峡旅游文化研究的地域范围与三峡旅游区的范围具有同一性。附会是旅游文化的传统和特色,三峡旅游文化中的附会现象表现为:因相似而附会;因名句、名篇而附会;因民俗而附会等九大类别,附会形成三峡旅游文化的错状结构、多重性和系列性等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摄影事业蓬勃发展,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文章以长江三峡地区资深摄影家长期跟踪拍摄著名旅游景观"巫山云雨"推动三峡旅游发展为例,提出摄影与旅游是一对"姻亲"关系,摄影通过记录再现、阅读传播等途径助推旅游,而旅游产业也为摄影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二者的亲密互助,前途光明。  相似文献   

13.
三峡文化是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车溪民俗风景区突出三峡民间农耕文化,实行旅游与文化一体化开发,不仅形成和保持了景区持续竞争力,而且还成为抢救和保护三峡民问文化的基地,实现景区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效益。以旅游与文化一体化原理为指导,归纳总结得出景区旅游文化开发理念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三峡旅游市场开拓的文化传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旅游市场开拓与化传播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对三峡旅游发展阶段和三峡旅游市场开拓进行了化传播分析,探求开拓三峡旅游市场的良策,促进三峡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分析理清了区域创新系统中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区域创新支持系统和区域创新网络的作用,针对三峡区域创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区域创新网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成库后长江三峡旅游格局变化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多年三峡旅游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三峡成库以后,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跳跃式扩张,旅游需求多样化;三峡旅游概念的腹地化发展;投资规模巨增,主体多元,方向多样;客流结构从一线两极到四向辐射;产品从单一被动式观光到灵活自主的多样化;竞争从无序到整合再到有序等三峡旅游格局变化趋势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三峡区域旅游景区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建立了景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对三峡区域的神农溪风景区进行了实际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该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三峡工程的兴建,不仅使长江三峡原有的自然景观更加美丽,而且还增添了高峡平湖等人文景观,让三峡大坝景区日益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自2003年来,景区累计接待旅客超过1600万多人次,特别是自实施"一免一开"政策以来(即对中国大陆游客旅行免门票开放,向社会全面开放客车、有条件开放货车在三峡专用公路通行),景区接待游客量接连攀升、屡创新高。2015年,三峡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3个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各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序变化不显著;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次递减,但发展差距缩小;长江下游省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全面占优;长江中游的江西旅游支撑、旅游需求相对落后,湖南旅游支撑相对薄弱,湖北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有待提升,安徽旅游支撑作用较弱;长江上游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云南、四川旅游需求旺盛,重庆、贵州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均有待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协作,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长江下游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长江中游省份应加大旅游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社会经济对旅游的支撑力度.长江上游省市应加大对旅游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业的辐射力度和支撑力度,提高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地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鲜明。三峡大学既定的办学特色之一是“三峡文化及旅游”。2003年8月,学校在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少岚教授主持下,隆重推出《三峡文化研究丛书》第1辑共10种,由武汉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现刊发部分专家学者有关此丛书的笔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