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毛细现象的产生.在毛细管刚插入液体时(润湿情况),我们可以设想:管内液体只是由于润湿而出现弯曲液面,并不上升,h=0(图一)。对于这样的凹液面,P_A相似文献   

2.
微重力状态下自由液面构型的Surface Evolver软件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扇柱形贮箱为研究对象,根据微重力状态下液体的毛细现象,基于Surface Evolver软件平台,建立了三维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微重力状态下扇柱形贮箱内角处自由液面的爬升特性,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有效性.通过数值分析,详细探讨了接触角及容器中心角对微重力条件下自由液面爬升的影响规律,发现液体与容器壁接触角之和小于90°时,液体会不断爬升;当中心角大于50°时,液体爬升高度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分子在附着层中所处的状态,就液体润湿固体的情况,讨论了毛细现象中能量来源问题,并通过受力分析,推出了毛细管中液体上升的高度公式.  相似文献   

4.
评述了浮阀塔板清液高度的测量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挡流帽式测压结构.从清液高度的定义出发,对挡流帽式测压元件和常规测压元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挡流帽式测压元件在浮阀塔板清液高度测量中,可以消除在低气速时塔板上的液面波动和高气速时气体对测压孔的冲击压头而引起的测量误差.用这种方法测量浮阀塔板清液高度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软接触电磁结晶器内钢液所受电磁力计算的三维有限元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结晶器内钢液面高度变化对钢液所受电磁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液柱侧表面所受电磁力沿高度方向的最大值出现在钢液面以下5-6mm处.当钢液面在线圈中心以上5mm处时,钢液所受电磁力达到最大值.当钢液面高度在线圈中心与线圈高度3/4之间时,钢液柱侧表面所受电磁力沿高度方向上的最大值变化幅度不大;但当钢液面高度高于线圈3/4处对应高度后,随钢液面升高,电磁力大幅度衰减.因此,欲使钢液柱侧面受到的电磁力大且波动小,则结晶器内钢液面高度应控制在线圈中心与线圈高度3/4之间.  相似文献   

6.
杜祥 《科技信息》2008,(7):251-252
漂浮在液面上的冰块,由于冰的融化,液面可能要发生变化,判断液面升降的关键在于比较原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和冰融化后变成液体的体积(或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变的大小.当v排>v变时,则液面下降;当V排=v变时,则液面不变;当V排相似文献   

7.
本文计算了两平行玻板间的液面形状和高度,特别是液面高度很大和很小时的情况,其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用平行玻板法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过反复观测,我们发现毛细管液柱上升最大高度在液体表面张力α及温度确定之后,还与管壁的湿润或干燥有关,当管长小于最大高度时,液柱并不上升到管口,通常总在管口之下数毫米至十分之几毫米。“三力说”已不能解析毛细现象的机制,而“四力说”却能较完满解析之。在。三力说”提出(1)α,(2)β(固体附着层表面张力),(3)f(固液分子间附着力)的基础上提出还存在第四种力,y(固汽附着层的表面张力),它与液体的蒸汽压强有关。本文根据“四力说”对毛细管液柱上升或下降的动力及其能量的转化问题作了定量分析且与实验吻合,反过来证明了“四力说”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安静宇  柴钰  许琼 《科技信息》2008,(6):289-290
本系统为一个液体点滴速度检测与控制装置.在滴斗处,系统可以检测当前点滴速度,并通过数显装置将其动态地显示出来.系统通过步进电机控制储液瓶的高度,从而控制点滴速度,设置速度通过键盘设定并显示.最大滴速调整时间约为2分钟 .当储液瓶内液面高度降到警戒值(2~3cm)以下和上升到警戒值以上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以上面所述装置为一个结点,我们还建立了一个由PC控制16个从站的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0.
将受迫晃动的液体速度势分解为刚体速度势和摄动速度势,分别得到满足椭圆环形边界条件的刚体速度势及以自由晃动模态为广义坐标系的摄动速度势。将两者代入液体自由表面波条件,通过自由晃动模态的正交完备性建立动力响应方程,求解得到液体晃动响应的解析解。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非常吻合。分析结果表明:储液罐内液体超过一定高度后,液面晃动波高响应将不受液体高度变化的影响;液面晃动波高响应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1.
着重研究了粉末冶金法泡沫铝在不同发泡时间下的泡孔形貌和泡孔内表面褶皱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发泡时间的延长,气泡由近球形泡孔向多边形泡孔演化,布拉德边界逐渐变小和泡壁更薄,并出现了泡壁局部断裂以至于泡孔破裂并合并;早期的类裂纹孔是粉末冶金发泡过程中的固有特征,这是由粉末冶金前驱体内部存在的垂直于压制方向的内应力释放所造成的;泡孔内的褶皱反映了泡孔结构的演化过程,发泡前期泡孔内表面比较光滑,存在少量的褶皱,发泡中期内表面的褶皱以凸起为特征,后期由于重力作用的加剧和泡孔表面能的进一步升高,形成了带状褶皱的形貌.  相似文献   

12.
Surface tension gives gas bubbles their perfect spherical shape by minimizing the surface area for a given volume. Here we show that gas bubbles and liquid drops can exist in stable, non-spherical shapes if the surface is covered, or 'armoured', with a close-packed monolayer of particles. When two spherical armoured bubbles are fused, jamming of the particles on the interface supports the unequal stresses that are necessary to stabilize a non-spherical shape.  相似文献   

13.
微重力下管内凝结换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预测失重条件下航天飞行器中冷凝器的传热性能,提出了一种研究微重力场中管内凝结换热过程的方法,建立了管内环状流域层流凝结换热的数理模型。改变重力加速度g值进行仿真计算,随着g值的减小,凝结液膜变厚,使凝结换热恶化,例如在相同冷却条件下,当进口蒸气Re数为104时,g=0和g=9.8m/s2环境下的平均冷凝Nu将降低30%。并以重力场中垂直管内凝结换热的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间接的检验。给出了预测零重力环境中管内平均凝结换热系数的准则关联式,可供航天器热控系统的热分  相似文献   

14.
地球在各种力学机制的作用下产生了形变,形变又导致地球引力位的变化,即形变附加位或Euler引力位的增量.在球对称地球模型下,本文基于标量球函数和矢量球函数,对地球形变的体积膨胀、质量迁移和在边界表面的质量收缩引起的Euler引力位增量进行了展开,明确了重力场变化的若干概念,可为高精度地球重力场时空变化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流体物料包装机出液口下流体形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流体物料包装过程中的不稳定滴下问题,本文分析了圆管出液口下流体与空气界面的曲率半径、出液口下流体的平衡及静平衡竖直短管出液口下流体的形状。分析表明,静平衡竖直短管出液口下流体的形状近似椭球形,并给出了该椭球面的平面曲线方程。此结论较下流体形状为半球形的结论更切实际,对深入研究流体物料包装过程中的不稳定滴下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包含界面的两相系统的平衡稳定性。通过建立模型,根据熵增原理,得出结论,即对含界面的两相系统,例如气体中的液滴或液体中的气泡。当其界面是球冠形状时,只有当球冠的高度小于球冠半径时,系统才能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球形源区电磁辐射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解析地求解了在球形均匀电流源区的电磁场分布,计算了源区平均能流密度和通过球体表面的总辐射功率。结果表明,源区电场的计算不存在奇异性。  相似文献   

18.
Heim把地壳看作平板,用弹性力学方法求得平板型重力应力的理论公式。该文把地壳看成球壳,也用弹性力学方法求得球壳型重力应力的公式。两种理论公式中的铅垂应力计算公式几乎相同,而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前者的水平应力计算公式与众多的实测资料相矛盾,而后者的水平应力计算公式能与众多实测资料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制冷系统中水平管降膜式蒸发器内部流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LUENT两相流VOF模型,对制冷系统中水平管降膜式蒸发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蒸发器内部蒸发管的不同布管方式对蒸发器内部流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蒸发器入口制冷剂液体的滴落速度较小,而蒸发器内部气体流速相对较大且流场不均匀,因此导致液体垂直下落过程中受流场的影响较大;针对入口制冷剂流速不大的情况,预留水平的气流通道有助于改善蒸发器内部流场;较大宽度的气流通道有助于蒸发器内部流场的优化,该研究中满液式蒸发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上部预留较小宽度,下部预留较大宽度有利于整体流场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溶气气浮法是在待处理的水中通入大量密集的微细气泡,使其与杂质、絮粒互相粘附形成整体比重小于水的浮体,从而依靠浮力上至水面,以完成固、液,液、液分离的净水方法。介绍了溶气系统的回流比和需气量具体确定方法,工程实例表明,用该方法设计的气浮设备溶气效率高,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