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垃圾场的甲烷释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垃圾填埋场的甲烷释放因素,提出了通过生物修复技术是减少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主要是通过先卫生填埋后植物覆盖的方式.地上部分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的筛选,确定出利于甲烷氧化的树种;地下部分通过卫生填埋和生物反应器方法相结合,有效地提高甲烷氧化分解能力,降低甲烷的释放量.对温室气体减排及改善垃圾填埋场卫生环境状况是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垃圾的产量也与日俱增.卫生填埋是目前处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但垃圾填埋场恶臭扰民事件频发,其恶臭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周边区域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因此,开展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特征和防控技术研究,了解垃圾填埋场的主要恶臭发生源、恶臭气体主要成分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掌握垃圾填埋场恶臭生物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概述了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以及城市垃圾常用的几种处理方式与综合利用途径,分析了垃圾填埋场对土壤环境、水体环境、人体健康及生态等环境污染和危害问题,进而提出垃圾渗滤液、填埋气体这两个垃圾填埋场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污染防治对策和已关闭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解决办法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垃圾填埋场稳定化沉降灰色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场的安全可靠,垃圾填埋场的沉降规律一直是填埋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采用层次法和关联度法对填埋场稳定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渗滤液流量是影响垃圾填埋场稳定化最显著因素之一;以沉降量值为分析因子的灰色理论对垃圾填埋场稳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降实测值在经历了增长过程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当时间积累足够长,预测值远远超过实测值,说明此方法适合于短期评价。  相似文献   

5.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复杂,处理要求高,做好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的设计十分重要。通过技术、工程应用、经济及运行方式4个方面的比较,建议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选择生物处理+膜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6.
垃圾填埋处理法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垃圾处理方法,虽然在控制垃圾污染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垃圾填埋场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本文对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治理措施,对今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有着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垃圾填埋场复杂松散多相介质相关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垃圾填埋场中介质视为复杂松散多相介质 ,以多孔介质理论为基础 ,对垃圾填埋场垃圾散体的微环境、孔隙性和压缩性进行了阐述 ,重点分析了垃圾填埋场固结沉降的组成、渗虑液在垃圾散体中的流动和沉降产生机理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垃圾填埋场宏观力学现象和介质微观特性之间的强关联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对上海浦东新区黎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站进行了2年的跟踪研究.污水处理站采用反渗透膜处理技术与渗滤液的回灌相结合的方式对填埋场渗滤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不断进行工艺参数优化,处理效果满足达标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9.
徐波 《海峡科学》2006,(6):28-30
通过对垃圾填埋场场址选择以及渗滤液的产生量、变化特点、处理工艺选择等方面的论述,介绍了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场址选择和渗滤液处理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总结了在实际工作中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风险,在识别阜新垃圾填埋场主要风险物质及潜在环境风险事故类型的基础上,根据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幕景假设,建立对流-弥散-吸附-维水质风险模型,预测地下水污染情况,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环境风险。结果表明:该垃圾填埋场的主要风险物质是垃圾渗滤液和填埋气体;渗滤液污染地下水是该垃圾填埋场的最大可信事故;NH3-N、Hg、Fe和Mn在预测期的最大质量浓度均超过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阜新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污染地下水属于可接受风险。该结果可为有效降低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矿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残留的大量尾矿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尾矿的物理结构很差,极端贫瘠、重金属含量高、具有极端pH值,致使植被难以覆盖,生态修复困难。丛枝菌根真菌在矿区生态恢复中发挥了较好的效应,能够促进宿主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抗逆性,尤其是对重金属的抗性。因此,丛枝菌根真菌对于尾矿库的生态修复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微生物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矿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采矿活动后遗留了大量废弃矿山,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笔者基于矿山生态修复背景总结了目前废弃矿山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常见生态修复技术,并根据矿山修复过程中微生物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将应用于矿山生态修复的功能性微生物划分为植物根际促生细菌、矿物质溶解微生物、固氮菌、根瘤菌和菌根真菌等5个类别,阐述了功能性微生物在土壤重构与植被重建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认为:微生物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功能性微生物接种剂一直存在是最理想的状态,可以长期对生态系统起到积极作用,延长微生物接种剂的存活时间以及其作用发挥时间对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类型废弃矿山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开展废弃矿山微生物原位应用的相关研究,生产适合不同类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功能性微生物,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揭示微生物溶解矿物的长效作用机制,保障植物的养分供给是功能性微生物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应用领域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与蚕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库区陆域与水库之间生态过渡与缓冲带,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湿地。三峡库区大面积消落带及其敏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水库的正常运行、水环境质量和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内桑树耐反季节水淹特性的观察分析,论证了在库区发展蚕桑生态经济的可行性、发展潜力以及发展模式,为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环境整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生活垃圾填埋场开采技术发展的历史、开采的原因和目的、开采的方案和技术措施;对填埋场的开采做了效益~费用分析:通过开采和资源化利用可恢复75%~80%的填埋容积系统.介绍了矿化垃圾的综合利用和填埋场开采后原位生态修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矿地处我国植物抗寒带二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和无霜期短等气候条件严重制约排土场的生态修复,根据当地气候立地条件做好植物引种是保障生态修复成功实施的首要条件. 综合植物生长环境需求与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矿排土场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冻害、活动积温和风场等气候条件是控制植物引种、影响植物生长与播种的关键因素. 通过统计分析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矿排土场所在地区2011—2019年的气候特征,综合该排土场中黑黏土和腐殖土2种表土类型区域中原生植物的多样性分析与主要植被生长的有效积温特征,揭示了排土场生态修复中所需关注的有效积温、冻害、根系越冬和风场等气候因素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1)宝日希勒地区的年最低气温为-42~-35 ℃,年均无霜期为130天,年均有效积温为2 391.8 ℃,年均有效积温累计天数为157.11天. (2)根据当地相对丰度较高的猪毛菜和地肤的生长特征,引种植物评估指标可构建为:活性积温需求 < 2 100 ℃;植物最低耐受温度 < 5 ℃;多年生植物根系冻害温度 < -40 ℃、萌发温度>10 ℃、平均生长周期为9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6.
以粤东莲花山矿区生态修复一期工程为研究案例,选取As、Cd、Pb、Cu、Ni等5种重金属指标,通过样品采集,对比分析标准值、背景值在修复前后的变化,评价环境质量的修复改善效果以及生态复绿效果。结果表明:一期工程有效遏制了矿区酸性含重金属废水对下游水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山前地表水监测点的Cu、Cd、Pb、Ni、As质量分数分别比修复前削减了84.1%、86.4%、89.4%、90.0%、47.7%,山后监测点的As质量分数削减率大于98.8%;一期工程有效改善了矿区的景观,4个生态复绿工程区域5个样方修复后全部存活每千平方米拥有3~5种植物形成的植被群落,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为Vb级,5号库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最高,达到参照样方的78.8%。可见莲花山矿区一期工程采用“工程措施+生态复绿”的生态修复模式,修复效果明显,可为其他钨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山西省水土流失情况,分析研究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潜力、技术措施及环境效应问题。从流域治理效果分析对比中得出,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环境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但植被演替的基础依然存在,只要保护措施得力,完全有可能依靠自然力恢复当地植物群落。而要达到治理和生态修复目的,其植被覆盖率要恢复到4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浙江嵊泗小洋山岛发育至今,生物、非生物环境因子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成岛年龄、高程、土壤种类、土壤养分、土壤含盐量、土壤p H值等影响着植物群落的形成、定居与演替.在多年野外调查基础上,以时空跨度,运用PC-ORD生态学多变量分析软件中的典范对应分析(CCA)二维排序方法,阐述了小洋山岛植物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并对该岛植物群落的演替现状和植被恢复进行了二维排序分析.结果表明:(1)小洋山岛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多样有维管植物300种;(2)人们对小洋山岛进行各种建设的同时且先锋植物群正在发生,并为研究分析该岛植被恢复及其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为楝科香椿属落叶乔木,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了解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毛红椿潜在适生区分布格局的影响加强栖息地与环境因素间影响适宜度等的评估为其物种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区域气候、水资源量、生态格局、农业牧业生产、地质灾害、文物保护的影响,阐述了应对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影响的未来趋势,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即统筹建设黄河流域气象、水文、环境、地质灾害观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厘清多因素影响下的流域水资源时空过程,提升流域水资源效能;调整坡耕地和生态用地,加强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优化流域农业和草业布局;修订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区划,进行预防性保护技术研发;加强流域黄土滑坡加固新材料和生态修复协同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