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的河床纵剖面演变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预测长江中下游河床纵剖面的演变趋势,利用最小能耗率理论计算了该江段的平衡河床纵剖面,研究了这些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及其未来的变化。分析了长江水库拦沙、河道采砂、近期水沙变化、未来引水及需水量增长等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河床纵剖面还未达到动态平衡,大部分江段以淤积为主。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下,达到动态平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引水和需水量的增长,未来长江中下游达到动态平衡需要淤积更多的泥沙。  相似文献   

2.
无坝引水工程闸前泥沙淤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取水闸前泥沙淤积和闸前河床的边界条件之间的关系,对新疆某无坝引水工程进行了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发现在取水闸前有严重的泥沙淤积现象。从河床演变角度进行分析,闸前泥沙淤积严重主要是由于在取水口前进行人工取直,致使河床边界条件由弯曲型向顺直型改变,以及闸前流速的减小。这一研究结果对泥沙淤积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蓄水两坝间长系列水动力及泥沙淤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李家峡间的贵德-李家峡河段的蜿蜒河道进行了研究,为蓄水两坝间的通航和河床稳定性问题提供可行性分析依据.根据二维水流连续、运动方程、悬沙扩散方程和两相流底沙运动方程,采用加权集中质量剖分方法,建立了蓄水两坝间水动力、泥沙淤积数学模型.提出了泥沙交换和河床粗化计算模拟的物理图案,对长系列水动力和泥沙运动进行了模化处理.通过调试,验证了水尺水位和李家峡建坝前该河段4年的地形演变量.应用李家峡建坝后典型水文年长系列的组合资料,预报了河床经长期冲淤调整后迭到基本平衡需要的时间.介绍了泥沙交换和河床粗化计算模拟的物理图案和长系列河床演变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川  安学民 《科技信息》2011,(36):145-145,147
由于浐河米家崖景区河道的突然扩张,造成该河段河床出现逐年淤积状况,若值百年一遇洪水状况,洪水位漫堤,造成洪涝灾害,极大威胁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对该河段河床演变研究,找出造成河床淤积的原因,进而为河道治理、防灾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上梯级水库的修建必然影响水库淤积发展过程,进而水库的长期运用及影响航运状况。本文运用一维及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金沙江建库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及航运的影响,一维计算结果表明,上游建库的综合作用将延缓三峡水库的淤积发展过程,上游建库情况下,变动回水区河段在三峡水库运用前40年内不会出现泥沙淤积问题;重庆河段整体呈现冲的趋势,100年内基本不发生淤积。二维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上游无库情况下,金沙江建库后,重庆河段长江干流泥沙淤积量及淤积厚度明显减少,甚至出现冲刷,航运条件明显改善;金沙碛河段受金沙江建库影响较小,仍会出现碍航问题,需要进一步整治。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河床稳定走势问题,基于最小能耗率、雷诺平均法以及变分原理,提出了河床稳定性判据.通过与文献资料数据、纵断面稳定系数进行比对,验证了此河床稳定性判据.同时,结合黄河下游自花园口至利津等7个水文站所形成的6个河段,在1972,1973,1975—1980,1982,1985,1987,1988和1991—2000年等21年的水文资料,对黄河下游不同河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床稳定性逐渐降低,孙-艾和艾-泺河段稳定性最差,需要对河岸进行加固;黄河是地上悬河,高含沙水流中的泥沙在中下游逐渐淤积抬高了河床,从而导致河床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皇华城河段位于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下距三峡大坝354 km。河段平面形态呈"S"形,天然时期呈汛淤枯冲、具有年际间平衡特性。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皇华城河段水位大幅抬升,流速变缓,河势发生较大改变,导致泥沙大量落淤,已成为库区淤积最严重的河段之一。根据实测地形、来水来沙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河段蓄水前后水流条件变化及泥沙冲淤特性,以及水力学条件变化与泥沙淤积的统计关系,初步预测了河段泥沙淤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上梯级水库的修建必然影响水库淤积发展过程、水库的长期运用及影响航运状况.运用一维及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金沙江建库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及航运的影响.一维计算结果表明,上游建库的综合作用将延缓三峡水库的淤积发展过程;上游建库情况下,变动回水区河段在三峡水库运用前40年内不会出现泥沙淤积问题.重庆河段整体呈现冲的趋势,100年内基本不发生淤积.二维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上游无库情况下,金沙江建库后,重庆河段长江干流泥沙淤积量及淤积厚度明显减少,甚至出现冲刷,航运条件明显改善;金沙碛河段受金沙江建库影响较小,仍会出现碍航问题,需要进一步整治.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入海港道修建挡潮闸后对涵闸排涝效率以及入海港道通航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的闸下淤积问题,基于MIKE11模型中的CST模块对盐城市入海港道——新洋港冲淤保港需水量进行研究。MIKE11模型中的CST模块由水动力学模型与泥沙输移模型耦合而成,根据闸下60 m、970 m、3 030 m三处断面的实测水位、流量和河床淤积高度资料,进行水动力学模型和泥沙输移模型参数率定,最终在设定闸下淤积高度不超过0.1 m的条件下,由MIKE11 CST模型确定出的新洋港冲淤保港生态流量为80 m~3/s,接近于2006年12月新洋港引江冲淤实验中得出的不冲不淤情况下的保港流量85 m~3/s。  相似文献   

10.
根据蕴藻浜闸下河段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从水流特征、泥沙来源和冲淤规律三方面探讨河段淤积原因,并据此提出清淤减淤措施.  相似文献   

11.
层序地层学在河流相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河流相地层沉积环境特殊,经典层序地层学的适用性存在一定的挑战.对河流相地层中基准面旋回受控因素和层序界面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河流沉积环境中,基准面旋回主要受气候和构造沉降的控制,但是不同地区的河流,海(湖)平面升降对其影响程度有较大的差异,远离海(湖)盆的内陆河流,可容空间完全不受海(湖)平面升降的影响,但是靠海(湖)的河流仍然不同程度地受海(湖)平面升降的影响.在基准面旋回变化的不同阶段,由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的不同,发育不同类型的河流.在河流相地层中,层序界面通常为一较强的侵蚀冲刷面,此界面表现为低自然伽马、高钍/钾和高氧化铁含量,而与海相地层中的密集段相对应的为一套海(湖)侵泥岩、炭质泥岩、煤层及低能沉积环境下的暗色泥岩等.基准面旋回受控因素不同的河流,层序地层学的适用性存在差别,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2.
樊家川油田河流相储层砂体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樊家川油田河流相储层砂体的沉积模式。方法在油层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面露头及井下岩心精细描述,并通过井网砂体追踪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河流相储层砂体的非均质特征。结果建立了辫状河砂体“泛连通体”、曲流河砂体“半连通体”的储层砂体沉积模式。结论辫状河砂体形成“拼合板状”储层结构形式,曲流河砂体形成“迷宫状”储层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3.
系统阐述了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基于典型小流域和区域调查,对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的减蚀效应作出评价,对未来水土流失治理的进度与减蚀效应进行预期分析,并在水土流失对河道泥沙影响分析基础上,阐述水土流失治理对干流河道泥沙的减沙效应,金沙江流域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对减少坡面侵蚀作用显著,但对于干流河道泥沙减少效应不明显,要减少金沙江输入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应寻求其它更为有效的减沙对策。  相似文献   

14.
Pollen transport in the Shiyang River drainage,arid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order to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ollen transported by wind and fluvial flows to the pollen spectra in Shiyang River drainage,a typical small endorheic drainage in arid lands of northwest China, preliminary studies on modern pollen rain along two transects with 91 surface soil samples, 8 atmospheric samples, 30 modern fluvial flow samples and 50 riverbed mud samples, were carried out.Results show that dispersal agents (air, flowing water) have dissimilar effects on transport of pollen and the structure of pollen spectra. Fluvial flow has a stronger capacity thanwind to transport large quantities of pollen over long dis-tances. Pollen transported by fluvial flow makes a large con-tribution to the pollen spectra of riverbed alluvial sediments.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undertaken using pollen spectra from fluvial sediments in arid lands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pollen transport. Therefore, the sources, the transportation agents and the depositional condition of pol-len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efore pollen as-semblages are used to derive the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in such settings.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长江南京八卦洲汊道的河道自然演变规律和河道演变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讨论了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整治工程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等,给出了城市河流河道整治问题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6.
 珠江在早渐新世仅是涉及华南沿海地区的小河;到晚渐新世,向西延伸到云贵高原前缘地带;到中新世,现代珠江流域格局初步形成。证据显示,南海北部还发育过一条源自南海西部隆起区的大型水系-昆莺琼古河,后淹没在南海之中,但在南海的沉积充填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南海北部水系及沉积环境的重建,对于深刻认识南海新生代早期古地理特征以及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尔多斯樊家川油田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开发地质、生产动态资料,研究了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可细分为13种成因类型,其中井网未控制型、注采不完善型、层间干扰型、呈片分布差油层型、微正向构造控制型剩余油是注水开发后期主要挖潜的对象.在纵向上,剩余油分别呈分散相、片状、集合块状连续层状分布于单砂体不同部位,在渗透性差异较大的不同砂体之间由于层间干扰形成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在平面上,河道砂主体侧缘主要为决口扇或溢岸成因的薄层近未水淹剩余油层和上倾尖灭型剩余油.而在河流相复合砂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存在被漏掉的微砂体、微构造型、外延断棱型剩余油.  相似文献   

18.
河流相储层细分与对比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油田对储层划分日益精细的要求,人们在应用最初的“旋回对比,分级控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如今的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法将储层进一步划分至单砂体时,却很容易忽略砂体的成因,走入划分过细的极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沉积间歇面不合理的利用、机械运用等高程对比原则、依据砂层厚度决定是否劈分等。本文对河流相储层细分对比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指出层次细分对比一定要对沉积过程和砂体的成因作出合理解释,并求使各种地层对比、划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达到精细研究储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天山山地森林调节河川径流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天山北坡山地31条河流的水、气象以及森林资源资料,分析森林调节河川年径流量作用,结果表明:森林与蒸发因素具有减少河川年径流量的效应,且森林调节河川径流量的作用远大于蒸发因素影响。在森林因素中,森林面积增加对河川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大于的作用远大于蒸发因素影响。在森林因素中,森林面积增加对河川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单位集水区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的作用,在天山北坡山地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林率每增加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