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地区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三生"空间评价体系,本文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公式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近15年来湘江流域"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并分析了其内在演化方向。结果表明:(1)近15年来湘江流域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以扩张为主;生态空间明显缩减。(2)湘江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建设用地的需求剧增,从而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3)3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生态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15年间湘江流域"三生"空间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对生态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破坏。(4)15年间生产空间重心向南偏东移动,生活空间重心向北偏东移动,生态空间重心向南偏西移动,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重心移动趋势较为缓和,生活空间重心移动趋势前期剧烈而中后期缓和。  相似文献   

2.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网络化发展将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本研究以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为例,借鉴城市职能分类统计分析方法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规模、城市职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中大城市数量多且规模相差不大,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较少,核心城市压力过大,环境溢出严重;中原经济区城市职能中心明显,但城市职能结构趋同,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中原经济区为组团式的城市发展结构,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后应注意协同均衡发展,尽量减少负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网络化发展将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本研究以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为例,借鉴城市职能分类统计分析方法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规模、城市职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中大城市数量多且规模相差不大,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较少,核心城市压力过大,环境溢出严重;中原经济区城市职能中心明显,但城市职能结构趋同,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中原经济区为组团式的城市发展结构,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后应注意协同均衡发展,尽量减少负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生"视角建立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空间分析方法从宜居性综合程度、单因素空间分异现状和耦合度分析长沙市城市空间宜居性,结果表明:(1)生产、生活、生态单因素宜居性程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城市空间综合宜居程度较高,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特征,宜居程度高的地区集中在中心城边缘区;(3)生产、生活、生态间的耦合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耦合度最高的是"生产—生活",呈现一定的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5.
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利用效率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极差标准化法、熵值法、耦合协调等,对2006—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综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6—2016年,17地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态势较为明显,空间上呈现"济南—青岛"双核格局.(2)研究时段内,耦合度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为0.001~0.029 6,但整体处于中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度整体稳步上升,上升幅度为0.010~0.045 8,但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呈现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异格局.(3)整体上,土地利用效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两者间的差距趋于收敛.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存在新型城镇化与土地供给不充足矛盾,亟需调整城镇化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二者的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6.
以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为基础,基于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5、2009、2014年的数据,对金融生态环境与技术创新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度有弱化趋势;从空间特征来看,协调度具有空间集聚性,呈现"东高西低,南北倒U型"的空间格局.据此建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应制定多元有效的技术创新与金融生态环境的互动方式,并结合金融和技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软硬兼施,协调有序",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来揭示长江经济带2003—2018年间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继续扩大,呈现出"东高西低"、"中心高边缘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群...  相似文献   

8.
以资源型收缩城市鸡西市为例,通过构建带有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对其空间效率进行度量,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民生质量脆弱性模型,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鸡西市城市空间的损失主要是投入无效率和非期望产出无效率,投入产出无效率多低于非期望产出无效率;鸡西市民生质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矿工安全问题是影响民生质量的关键因素;鸡西市民生质量脆弱性趋向良性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其脆弱性得以缓解的主要原因;鸡西空间效率与民生质量的协调度已进入高度耦合时期,但离最优阶段仍有差距,城市建设仍以物质空间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重点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下,为了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结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得到长江中游城市群2013年31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和2004—2013年的潜力值.在此基础上,绘制网络结构图并进行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分析.结果发现: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值普遍较高,远高于江西省的环鄱阳湖城市群;近10年潜力值演变中,武汉一直居于首位,紧随其后的是长沙、黄冈等市,城市集聚能力较强;景德镇、鹰潭、天门等边缘城市则一直居后,集聚能力较弱;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明显的网络结构,城市中心呈现"两强一弱三核心"的结构特征,武汉、长沙中心辐射作用较强;城市群内小团体现象比较明显,且存在中心与边缘现象,城市群凝聚力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近15年山东省人地关系演变过程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为例,构建人地关系演变协调度、耦合度和响应度模型,并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人地关系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2002—2016年山东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由0.043 8增长到0.974 5,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由0.409 1下降到0.304 0,后又回升至0.749 1;②人地关系从良好协调状态转向高水平协调状态,耦合度经历了从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的跨越,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表现出由"胁迫效应"向"促进响应"的转变过程;③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有效利用、经济效益、区际关系、环境规制强度、生态系统修复、市场化指数对人地关系协调起正向驱动作用,而当前空间均衡状态起负向驱动作用。研究对缓解山东省区域人地矛盾、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讨论兰州新区空间发展的战略,通过分析兰州新区的建设背景,揭示城市空间发展的条件和约束,提出跨界交通网络衔接、区域产业体系优化、低碳生态系统示范、城乡公共服务提升等发展战略;结合城市空间规划,提出新区空间结构与组织方案,确立“两带双轴”的功能结构和“两区三廊”的生态格局;最后,提出对我国西部大城市而言,新区发展规划应在交通走廊、要素流动、空间组织三个层面实现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网络化组织与示范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建成区的功能分化日益强化,城市土壤在人居环境质量、城市生态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011年数学建模竞赛A题为研究背景,运用Muller地积累指数评价方法,得出5个不同生态功能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通过系数间的相关性分析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产业空间联系是区域经济联系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中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产业空间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联系强度以京九、京广、沪昆铁路为主要发展轴向两侧降低,主要联系方向具有中心和地域邻近指向性;(2)从空间分布形态来看,主要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点向四周降低,产业对外联系总量较低的区域基本分布在3个核心省会城市构成的三角区域周边,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同时部分地区形成"洼地"和低值集中区;(3)从网络格局来看,主要以少数大城市为核心建立复杂产业联系网络,且发育不均衡;南昌、武汉、长沙、岳阳、宜春、常德等城市在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衡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等主要研究方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2006至2016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性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6年湖南省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至2016年无严重失调地区;(2)湘东地区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较高。整体上,耦合协调度存在向东及向南发展的趋势。(3)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依然存在不足,且主要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衡量河南省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水平,本文通过构建囊括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和线性加权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区域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发现,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城市集聚现象,中原城市群各地市的协调度明显高于河南省其他区域;郑州市发展水平及协调度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市;平顶山、漯河等地在某一方面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导致协调度在全省排名中较落后于综合发展水平排名;漯河、南阳、濮阳、驻马店、信阳等地综合发展处于低水平,使得协调度在全省排名比较靠前。  相似文献   

16.
武陵山区作为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交汇地带,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特征、等级特征、空间特征3方面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资源类型分布差异显著;其等级规模结构以高等级旅游资源为主,中低级旅游资源相对偏少;其空间分布上具有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县级城市、交通干道及河流集聚分布,总体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其分布密度的地域空间差异明显,且呈负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域单元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带动性不强,扩散效应尚不明显.湖北武陵山区可以通过构建南北旅游发展轴,打造两条旅游发展带,优化旅游交通网络,确立四大旅游功能区等措施来开发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分析了卓尼县生态环境特点,依据建立的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及指标体系,在GIS支持下,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明确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此为基础,结合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将卓尼县划分为5个生态区,13个生态功能区,21个生态功能小区,以期为县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县域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空间耦合关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一致性,且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关联效应,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东高西低"分布态势;(2)2000-2010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两极分化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优于西部区域,且这种空间非均衡性愈趋明显;(3)全局Moran指数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且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局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一步揭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是导致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东西部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城乡收入比为指标,采用变异系数(Theil)、泰尔指数(Cv)、莫兰指数(Moran's I)和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2个维度对2006—2015年中原城市群城乡收入差距的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城乡收入差距由高位平稳发展转为不断减小,且减小速度加快;从差异指数看,城市群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波动性趋同发展趋势;中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维持在较为稳定的高协调性发展,南部和北部发展最迅速,东部、西部迎头赶上;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要素是绝大多数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绿色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群作为优质资源集中区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阵地,探究其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利3个层面构建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障碍度模型,以中国19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障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5年间,中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指数平均值由0.327增加至0.736,部分城市群在2005年出现下降,其中绿色财富水平的降低是引起绿色发展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2)绿色财富和绿色增长水平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态势,这与绿色发展水平的分布格局相一致,而绿色福利则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3)对全国城市群从一级准则层分析,障碍度排名为绿色增长绿色福利绿色财富,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从二级准则层分析,经济水平和生态水平是障碍度最高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