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网络化发展将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本研究以中原经济区30个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为例,借鉴城市职能分类统计分析方法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规模、城市职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中大城市数量多且规模相差不大,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较少,核心城市压力过大,环境溢出严重;中原经济区城市职能中心明显,但城市职能结构趋同,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中原经济区为组团式的城市发展结构,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后应注意协同均衡发展,尽量减少负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VIIRS时序夜光遥感影像,运用夜间灯光统计分析、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以及夜间灯光发展指数分析等方法,在地市级和区县级尺度上对2012—2019年海西经济区城市规模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9年海西经济区夜间灯光总量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不均衡分布,而内陆地区的夜间灯光增长率相比沿海地区更显著。位序-规模分析发现,海西经济区地市级和区县级首位城市规模均逐渐增强,地市级捷夫指数维持在0.95左右,区县级捷夫指数呈逐渐减小趋势,城市间规模发展逐渐均衡。夜间灯光发展指数分析发现,海西经济区各城市夜间灯光分布水平与人口分布水平逐渐趋同,沿海地区城市(特别是汕头、揭阳等)相比内陆地区城市趋同趋势更加明显,各城市内部呈现均衡向好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海西经济区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应因地制宜地发挥区位与生态优势,促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协调发展;密切城际交通,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挖掘粤东地区的发展潜力,加强同粤港澳地区的城际交流,为海西经济区发展注入新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117个地级市2003年和2012年的城市流强度和结构特征进行测算,并依此对经济圈的空间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圈城市流强度值偏小的城市数量多于75个,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偏弱,城市流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原因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数量超过65个,产业的外向服务能力不足.第二产业对经济圈城市流强度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逐渐增强.随时间发展,经济圈城市流强度由受第二产业主导变为二、三产业共同影响.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未来城市空间联系的格局和演化还可基于城市职能及发展要素的空间分布关系等方面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调查中原经济区各地市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基础上,对这一区域进行了雨水利用的可能性分析。总结出雨水收集利用的方法,并计算出不同规模住宅小区的年雨水收集量和利用水量,建立了适用于中原经济区住宅小区立体化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得到小区规模越大越适合、利用率越高的结论。该项研究成果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5.
董学勤 《河南科技》2013,(17):278+282
河南职业教育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培养技术和创新型人才、提供规划和服务等方面有促进作用,而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职教发展提供经费保障、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拓展就业空间等方面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更有效地找出当前河南职业教育与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更好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有利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6.
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其自身和周边范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实验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尚未对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发展产生强大带动作用。本文从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智能终端制造业发展的特征出发,分析了实验区电子信息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欠佳的原因,研究了智能手持终端制造业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在广大空间范围内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条,并对河南省各地市如何和航空港对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愚公移山从一则寓言故事上升到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济源作为愚公移山的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新兴中心城市,近年来发展迅猛,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愚公移山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精神被赋予崭新的价值内涵,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浪潮中发挥日益重要的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8.
裴东升 《河南科技》2011,(21):35-36
<正>中共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作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决策,把"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作为全省"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战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集合最小需求法、Moore回归分析法、Nelson城市职能统计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分析了高速公路对城市群内不同城市职能结构演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速公路发展对沿线城市职能结构变化有重要影响,能够促使部门职能强度在各种流的强化和转换过程中发生强弱变化,加快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化,城市性质也随之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相关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变差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分析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经济密度不断上升,呈现空间聚集且各城市间差异明显;空间聚集性增强,总体差异不断减小;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人口城市化率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相关性显著.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会展旅游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抓住这次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大力发展会展旅游经济。本文通过郑州会展旅游发展现状的研究,以及分析郑州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一些促进郑州会展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一、河南省循环经济空间发展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按照《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全省以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作为产业发展单元,各经济区由于资源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2012年3月1日,河南省科技创新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会议在郑州举行。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对近年来河南科技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对科技创新如何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了五点期望。郭庚茂省长也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创新工作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河南实现科学发展中承担着新的更大责任,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之"新",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周边省市的中原地区,是一个文化相连、经济相关、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建设中原经济区,既是事关全国发展大局的战略举措,更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四点建议: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三是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四是重视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5.
摘要: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998—2010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不一致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湾经济区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经济重心则由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往西南方向转移,并呈现南北波动的格局,人口重心的移动远远慢于经济重心的移动;研究时段内北部湾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沿着南宁-北海一带分布;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指数将北部湾经济区各县(市)分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和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  相似文献   

16.
李世杰  王鑫 《河南科技》2011,(12):15-15
"十二五"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由地方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全面推进实施的关键时期,也是河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而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城市创新联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重要路径,是探究创新体系的空间特征、规律格局的重要依据.基于引力模型及其拓展对2005和2014年山东省17地市创新联系的强度、聚类、中心城市、方向、范围、辐射强度等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影响因素和优化对策.研究表明:山东省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明显增加,但区域间差异仍十分明显,创新联系的第一和第三梯队范围明显增加;创新联系空间上呈现"济-青"双核结构,但有弱化的趋势,创新联系的网络化特征增强;联系方向上表现为显著的空间近邻性和中心性,出现多样化的方向指向;创新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和强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辐射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中共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作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决策,把"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作为全省"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战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9.
中原经济区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又一重要板块.《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要发挥区位优势,完善产业配套条件,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健全产业转移推进机制,全方位、多层次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支持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近两年来,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承接了富士康等一批沿海企业的转移.但是,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制造业占了投资份额的绝大比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政府和企业重点关注的是引进资金的规模大小,对技术的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仍是承接产业转移后的发展瓶颈.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提升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创新主体的培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重点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下,为了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结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得到长江中游城市群2013年31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和2004—2013年的潜力值.在此基础上,绘制网络结构图并进行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分析.结果发现: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值普遍较高,远高于江西省的环鄱阳湖城市群;近10年潜力值演变中,武汉一直居于首位,紧随其后的是长沙、黄冈等市,城市集聚能力较强;景德镇、鹰潭、天门等边缘城市则一直居后,集聚能力较弱;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明显的网络结构,城市中心呈现"两强一弱三核心"的结构特征,武汉、长沙中心辐射作用较强;城市群内小团体现象比较明显,且存在中心与边缘现象,城市群凝聚力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