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城市脆弱性概念与内在机制解析,构建城市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测度2000—2013年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脆弱性.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探讨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变的障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脆弱性指数从2000年的0.718下降到2013年的0.398,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逐渐降低;(2)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大差距高脆弱性向小差距低脆弱性演变的趋势,高脆弱性城市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的北部和西南部等地区,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及京津地区城市的脆弱性较低;(3)影响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变的主要障碍因素依次为治理措施、经济创新、社会进步和经济规模,障碍度分别为32.27,30.84,20.11和16.78.研究结果为环渤海地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2006—2015年的数据资料,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双维时空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测算出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各省(区、市)的对比类型。结果表明:全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态势,10年间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均有提升,但差异逐年拉大。最后提出加强调控、规划,合理配置有效资源,通过法律约束和绿色生态文化构建共同促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2015年间长沙市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近十年长沙的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较快上升趋势,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则波动较大.2006年至2015年间长沙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耦合协调等级从勉强协调提高到良好协调.研究期间,长沙旅游转型升级,内涵式发展初见成效;但长沙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尚面临一定风险,旅游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引领提升尚存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对城市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指数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3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该省各地州市城市化质量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值从0.304 3上升到0.623 4,但总体发展程度不高,均处在中度协调阶段;(2)各地州市耦合协调度分布不均,湘西、湘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湘中、湘东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3)该省各地州市在未来3年的耦合协调度均稳步上升,但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5.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衡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等主要研究方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2006至2016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性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6年湖南省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至2016年无严重失调地区;(2)湘东地区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较高。整体上,耦合协调度存在向东及向南发展的趋势。(3)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依然存在不足,且主要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6.
提升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综合效率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基于松弛变量的SBM模型,测算山东省各地市的3E系统综合效率,并进行负产出的冗余分析、地市间的差异性分析与聚类分析,选取影响因素构建Tobit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的影响方向与强弱。结果表明:山东省地市间系统综合效率差异较大,并呈扩大趋势,烟粉尘控制形势较为严峻;科技支持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对系统综合效率有正向作用,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有负向作用;通过增加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促进地区均衡发展,有助于提升山东省3E系统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2018年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五大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相关统计数据,以其为代表构建了中西部城市现代物流、对外贸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西部地区的现代物流与对外贸易2个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实证测度并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耦合状态及协调度不断优...  相似文献   

8.
"三生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序优化的"三生空间"能够保障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有力落实。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内30个城市的"三生空间"功能进行评价,并得到其国土空间特征及相应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三生空间"功能差异明显,基本呈现"强少弱多"的格局。生产空间功能方面,多数城市的生产空间功能得分差异不显著。生态空间功能方面,中原城市群内河南中部大片区域生态空间功能相对滞后。生活空间功能方面,大部分城市的功能评价等级为较低和低。(2)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三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类型以轻度协调和轻度失调为主。从分布格局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边缘高内部低"的空间分布形态。(3)通过计算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三生空间"功能的比较优势指数,将中原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6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9.
青岛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其技术创新效率的高低对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搜集包括青岛市在内的15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近5年的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青岛市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近5年的技术创新效率总体情况相对较好,但是在R&D人员、专利、技术市场成交合同等方面与其他高效率城市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三江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三江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建立良好资源环境为基础,营造良好的资源环境是建立美丽三江的关键所在.贯彻正确价值理念,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从而带动三江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结合三江区域的具体情况,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辩证分析以及对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全面研究,并就三江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探讨,建立三江区域耦合协调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评估该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从而实现三江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表明:2011~2017年三江区域呈现高水平耦合阶段以及中水平的耦合协调阶段,其中,耦合度值在0.967389~0.999985,其耦合协调度值在0.390620~0.507647.三江区域在2011~2017年除了鸡西市无明显变化外,双鸭山和七台河市分别从第四阶段和第一阶段上升到第六阶段,鹤岗市和佳木斯市从第三阶段上升到第五阶段.三江区域的耦合度的变化呈现出中部向外围递减的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由南向北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集对分析方法分析1995—2014年东营市人地系统整体及其内部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应对能力、敏感性和脆弱性,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东营市应对能力的障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东营市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应对能力逐渐增强,脆弱性持续下降.(2)东营市人地系统由较高敏感型、脆弱型资源型城市向较低敏感型、脆弱型资源型城市转变,应对能力是东营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3)"障碍度"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环境污染严重是影响应对能力降低的主要因子.研究认为,应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完善社会保障、减少"三废排放"等方面降低东营市人地系统脆弱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评估我国30个省份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并采用Malmquist指数对能源效率值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部门能源效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并且地区间的差距较大,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的工业部门能源效率值最高,宁夏和贵州的工业部门能源效率值最低。同时,研究期间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值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3.1%,表明我国工业正在向低碳模式转变,但是地区间的差距未能缩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非期望产出角度运用SBM模型测算2006—2016年中国环境治理效率的静态水平,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环境治理动态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6年中国环境效率均值处于0.6~0.8,呈现波动状态;(2)中国各省份环境效率主要为高效率和较高效率,较低效率和低效率较少;(3)中国环境效率值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较高环境效率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环境效率值普遍偏低;(4)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中国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后,本文构建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升环境治理效率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为基础,基于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5、2009、2014年的数据,对金融生态环境与技术创新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度有弱化趋势;从空间特征来看,协调度具有空间集聚性,呈现"东高西低,南北倒U型"的空间格局.据此建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应制定多元有效的技术创新与金融生态环境的互动方式,并结合金融和技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软硬兼施,协调有序",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耦合关系,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耦合模型,基于山东省2008—2017年的统计数据,对山东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指数均呈逐渐上升的演化趋势,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也逐年提高,呈显著的协调发展态势,而且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与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以及金融创新-经济增长三类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密切相关,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因此,实现三类两系统协调发展是三系统耦合协同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深度剖析了2012~2016年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根据研究结果表明:(1)两者的耦合协调等级大致分为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度失调阶段,第二阶段为轻度失调阶段.(2)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协调类型为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3)从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子系统得分来看,旅游产业增长速度明显.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5~2014年西北五省人口-经济-水环境质量相关数据,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学和GIS方法对近10年来西北地区人口-经济-水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4年,耦合类别变化情况为勉强耦合-初级耦合-中级耦合,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表明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促进作用增强,系统逐步由无序走向有序;近10年来,西北五省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青海省提升幅度最大,达到了0.44,陕西省提升幅度为0.044,是五省中提升幅度最小的省区;不论是区域整体还是区域内部各个省份,经济和人口对系统的推动作用均逐步增强,而水环境质量则逐步失去对各区域发展的推动力,表明区域发展的动力逐步由资源转向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应用2010~2015年的资源与环境数据指标,运用脱钩原理及耦合原理进行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资源型城市中,西部环境关联指数增长整体大于东部地区;②大庆市、七台河市的资源与环境相对关系较为协调;③资源型城市的平均耦合协调度均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9.
六盘水市城市化与大气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通过选取14个城市化指标和11个大气环境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时间序列上2003—2014年六盘水市城市化与大气环境数据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化与大气环境协调发展规律.结果显示:六盘水市城市化综合指数保持显著上升趋势,4个子系统与指标因子影响不一;大气环境综合指数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3个子系统发展水平不一;六盘水市城市化与大气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线性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本文以山东省为例,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基于统计学软件从时间序列分析3类高速交通方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拟合关系,其次依次选取指标分别构建综合交通可达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分析二者2000—2016年的发展情况,最后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时空尺度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情况。研究发现:①交通与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同步趋升一致性,其中交通作为因变量时高速公路方面拟合系数较大,经济发展作为因变量时高速铁路方面拟合系数较大。二者先后构成综合指标探究彼此之间的线性关系时,拟合效果普遍较好,且二者对彼此影响具有滞后性。②2000—2016年,山东省整体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发展态势良好。交通可达性由于部分年份客货周转量减少出现小幅下降的现象,但整体仍保持稳定上升态势;经济发展水平2009—2014年上升最为迅速。③山东省交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其中2000—2008年为失调阶段,2009—2016年为协调阶段。就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来看,鲁东地区最高,鲁西北地区较低,鲁中南地区除济南外,其他地市耦合协调度普遍不高。17地市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