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分析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典型岩溶区地质环境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地下空间利用地质模型,建立了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采用专家-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地下空间利用影响因子权重,利用ArcGIS平台实现了研究区分层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采用的专家-层次分析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及ArcGIS平台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典型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合理可靠,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推广性;研究区半地下、浅层、次浅层适宜地下空间利用面积占比分别为75.51%、67.02%、53.7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受断裂构造、岩石破碎程度、岩溶发育、地下水埋藏条件控制,研究区在垂向上从上到下开发利用难度逐步增大。评价结果为花溪大学城典型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地质环境问题工程处置、合理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的为郑州市轨道交通规划提供地质依据,在对郑州市城区相关资料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区地质特点,进行研究区中层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本次研究通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层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影响因子主要包括15~30m地层加权平均压缩模量、15~30m地层均匀性、地下水腐蚀性、15~30m软土厚度、地面沉降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其中,地面沉降、软土以及地层均匀性对中层隧道工程影响较为显著;综合评价结果中适宜性中等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面积约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24%;施工时要注意软土的分布以及地面沉降对工程的影响,其他区域为适宜性好区,面积约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76%。在该评价区内,地层均匀,地下水腐蚀性弱,无软土分布,地面沉降速率小,加权平均压缩模量较小,在该区施工时要重点关注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可见通过对郑州市中层隧道工程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针对性较强,可以更为有效的为郑州市轨道交通规划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较为客观地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是科学合理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依据。提出熵权-层次分析法以实现权重的客观分析计算,综合考虑影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地质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并使用ArcGIS生成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非常适宜区占研究区面积的22.64%,适宜区占34.41%,一般适宜区占35.90%,不适宜区占7.05%。该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可以为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整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移民安置工程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明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评价模型和GIS技术,将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最不适宜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最适宜区占全区面积的2.61%,散布于研究区北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区;(2)较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73%,主要成片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势低平区和丘陵缓坡区;(3)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7.02%,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丘陵区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4)较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4.09%,主要分布在低山区;(5)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7.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约束,南郑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移民工程实施中应注意适宜区的集约利用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5.
国土空间资源和城镇化用地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然而,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将改变地下三相介质(固-液-气)的平衡状态,造成一系列工程、环境及生态问题.地下水是地质体中能量传输和物质迁移的载体,是引起岩土体性质、地下水化学组分及水动力条件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地下水为主线,总结并阐述了8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运营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与地下水相关的工程、环境及生态问题:地下水水压、浮力、地表变形及沉降、特殊岩土体性能劣化、地下结构腐蚀、地震震害、地下水污染及城市热岛效应.由于目前研究地下水与城市地下空间(特别是深部地下空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实际案例很少,导致对地下水系统变化造成的相关问题的机理认识有限.提出了5个方面的研究建议: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的体系化监测;研究地下水系统变化对岩土体物性影响;研究地下水系统变化对地层中有毒元素由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机理;研究多场耦合作用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及长期影响;研究地下水水位变化对基础抗浮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受频繁的人类活动和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山西汾河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急剧恶化,对流域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土壤盐渍化、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质污染、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普遍存在,土壤沼泽化和沙化也正在发展蔓延.为了遏制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势头,促进山西经济、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建立汾河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数学模型和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将山西汾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划分为3个大区,28个亚区,并系统分析了汾河流域28个亚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揭示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东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与充分收集地质调查数据,选取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地表岩性、土壤环境质量、包气带厚度、包气带渗透性、含水层厚度和含水层渗透性等8个地质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莞市中地质环境适宜性好的占21.6%,适宜性较好的占0.28%,适宜性一般的占69.09%,适宜性较差的占9.03%。  相似文献   

8.
针对山地城市核心区特殊的地形地质、区位价值、建设现状等条件,利用三维精细化评价基本单元体划分城市地下空间,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并建立敏感因子–模糊–变权复合模型作为评价计算方法,实现了山地城市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三维评价,可为地下空间开发三维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获得其0~15...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物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解决历史文物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功能拓展、建筑用地短缺等问题,通过对历史文物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历史文物保护与开发特性、历史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空间区位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针对各影响因素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特征,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得出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确定评价等级的划分标准和范围,明确地下空间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适宜开发区和鼓励开发区等4种开发保护类型。以历史文物及相关街区内某一区域的各项指标为例,确定了历史文物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程霞  刘君  崔向红 《科技信息》2011,(34):407-407,409
本文简要论述了石嘴山市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对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和土壤盐渍化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产生和危害进行了阐述。选取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和土壤盐渍化4种因子,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将研究区分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中等区和较差区。  相似文献   

11.
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生态地质环境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进行区域地质环境合理开发的前提.本文系统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以及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目的、内容、基本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红层丘陵缺水区实施的"找水打井"工程是解决分散农户人畜饮水困难与安全问题的关键性举措.从社会、地下水水质和供水量出发,构建了红层区找水打井工程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评价的内容及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影响的Bossel可持续理论模型、地下水水质脆弱性DRASTIC指数、地下水含水层供水调蓄模型.以典型红层丘陵缺水区大足区为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工程对社会影响协调系数为0. 88,处于基本协调状态; 2)成井前后机井含水层地下水DRASTIC指数为7. 369,属于地下水脆弱性较高状态,且部分机井含水层地下水水质已被污染; 3)过度开采已经引起部分机井含水层供水量正在逐渐衰退.该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评价内容及方法和实例评价结果能够体现红层区农户对机井含水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对正确认识后期机井含水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资源节约和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应地区规划要求,为了确定滑坡场地建设适宜性,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针对性的提出基岩表面坡度、深切冲沟的距离以及滑坡自身的稳定性等9个评价因子,对规划区内整体稳定性较好的某滑坡进行场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性区面积约0.83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20.2%,分布于山前地带、场地中后部;较适宜区面积约0.43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10.4%,主要为滑坡场地中部;适宜性差区面积约1.01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24.4%,主要为滑坡的中前部;不适宜区面积约1.85 km2,约占场地总面积的45.0%,主要为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较差区域。评价结果与野外地质环境调查以及场地现状定性判别结果基本一致,具有可靠性,可见改进层次分析法对滑坡场地规划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本地质条件将青岛市划分了6个工程地质亚区,论述了各亚区地质环境特征,结合不同城市建筑工程特点,进行了工程场地适应性和选择性分析评价,为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地质环境提供良好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浅层地温能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之一,目前以浅层地温能为专题的管理系统尚不多见.采用GIS控件ArcGIS Engine嵌入Visual Basic.NET的方法为技术平台开发的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空间信息系统,能有效管理该区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和利用.该系统有数据管理、图形显示、查询等一般功能,此外,在空间分析模块中加入了地下水热泵适宜性评价模型.本文重点介绍了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热泵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现过程,最后在系统中利用该模型对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热泵进行了适宜性区划,得出了平原区地下水热泵适宜性分区图.因此,该系统能够为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资源的利用管理等提供决策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以武陵山区腹地城市铜仁市149处旅游资源(含A级景区)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平均最近邻指数、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分析技术,开展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构建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探讨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铜仁市旅游资源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江口县、碧江区、石阡县、德江县和思南县的旅游资源数量占到整个研究区数量的70%以上,整体上呈现“南密北疏”的特点,ArcGIS空间最近邻指数ANN为0.55,泰森多边形检验其变异系数CV达99.34%,旅游资源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分布特征;(2)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数在1.31?6.03之间,生态旅游适宜性划分为四级,其中高度适宜区占铜仁市国土总面积20.85%,最适宜区占比7.65%;一般适宜区占比37.72%,不适宜区占比33.78%;(3)各个等级适宜区域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最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乌江国家风景道沿线和武陵山国家风景道沿线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武陵山区域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质环境评价是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尚未系统的开展输变电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研究。因此,针对川西地区影响输变电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地质环境因素特点,选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地震风险、交通(路网密度)、人口(劳动力)密度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川西地区输变电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级表明,地质环境质量"优良"主要位于若尔盖、红原地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及"较差"地区广泛分布;地质环境质量属"差"级别主要分布于丹巴、康定的大渡河及其龙门山断裂区域等,最后通过所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内石板箐500 kV、丹巴500 kV、甘泉500 kV等变电站场区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结果能较好地为输变电线路规划、选线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等离子含量,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等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依据地下水供水适宜性划分表,通过叠加计算,对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三氮"进行质量区划.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中"三氮"(NO3-、NO2-、NH+4)呈点污染特征,极个别点的"三氮"含量超标,Ⅲ类水呈线状或面状分布,呈现出面状污染的趋势;石羊河流域可以直接饮用(Ⅰ~Ⅲ类水)的地下水资源占94.5%、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Ⅳ类水)的地下水资源占4.78%、不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Ⅴ类水)占0.72%.  相似文献   

19.
西安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工程地质环境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西安市规划、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安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关系模型,并利用GIS做出了西安地质环境典型因素和环境影响可能性概况图。提出:西安城市规划应根据地质环境质量确定规划用地方案;根据场地条件进行规划布局;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应着重考虑地裂缝的影响;发挥地质资源潜力,做出中心市区土地利用调整工作等建议与对策,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四川彭州市白水河流域地质环境的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比2008年"5.12"地震前后流域内地质环境演变特征,并综合考虑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值,然后将研究区划分为96个评价单元;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评价值,并且按评价值范围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环境优、良、中、差4个等级。其中处于中、差2个等级的范围占整个研究区域的65%,结果显示研究区整体地质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