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 朱彝尊永嘉之行,事在康熙改元之初。朱彝尊何以客游永嘉?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顺治元年清兵入关以后,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唐王朱聿键在福建、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相继建立南明政权,但很快都失败了。只有桂王朱由榔在广西、云南、缅甸一带称帝,坚持最久。但到了顺治十八年,清兵攻入缅甸,桂王被俘,郑成功自福建退守台湾。次年即康熙元年,桂王被杀,鲁王病卒,郑成功和另一主将李定国也先后逝世。至此,明朝势力丧失殆尽,轰轰烈烈的抗清复明运动基本上宣告结束。而在此之前,山阴(绍兴)有一个秘密反清团体,其主要成员是魏耕、钱缵曾、朱士  相似文献   

2.
17世纪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当时,清政府已经建立了大陆的统一政权。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抗清复明斗争,未能取得胜利,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立足之地,转而收复台湾却取得了成功,但郑成功始终以明朝孤臣自居。其予郑经主政后期,开始图谋偏安割据,终被清政府收复。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政权鼎革之际,有志人士以种种方式回应时势,留下了可供评说的功过是非。施琅从抗清到效忠于清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从“气节”问题说开去,力求客观地评价施琅。  相似文献   

4.
冯春玲 《菏泽师专学报》2002,24(3):28-29,36
明末清初,政权鼎革之际,有志人士以种种方式回应时势,留下了可供评说的功过是非。施琅从抗清到效忠于清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从“气节”问题说开去,力求客观地评价施琅。  相似文献   

5.
清朝初期,顺治帝接受了明朝灭亡的教训,更为了安定民心,平息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的抗清,他非常重要整肃吏治,鉴于明朝官专权祸国的教训,严禁官交接外官,制订了严 惩 贪法令,并沿袭了明代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由于民主基础十分薄弱,中国社会从专制向民主过渡的政权是新权威主义政权。然而,这种政治体制在内部结构上存在着张力,并会由于统治者的倒行逆施发展为结构危机,最终导致政权的覆灭。本文解剖袁世凯新权威主义政权与各政治派别以及民众的关系,从结构张力的角度论述袁世凯政权走向灭亡的原因。给袁世凯政权灭亡的原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金堡,即今释澹归,明末清初杭州仁和人.少好学,素有奇志.仕隆武、永历二朝.清入关之后,明残余政权偏安东南,金堡目睹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广大人民的疾苦,锐意救治,不惜抗颜直谏,提出了许多整顿朝纲、抗清复明的良策.此皆存于其奏疏集<岭海焚余>之中.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是明遗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亲自参加抗清斗争,断然拒绝清廷征召,不断著书立说,探究明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政治观、史学观、诗学观、教育观等思想观念,可以说,遗民身份对黄宗羲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人顾沅所辑未刊稿《吴郡文编》卷234《集序目》中,收有明冯梦龙撰《侯雍瞻<西堂初稿>序》一文,未署写作时间。侯雍瞻,名岐曾,是明末嘉定抗清斗争中牺牲者侯峒曾的弟弟,后因匿藏陈子龙而殉国。《西堂初稿》是他少时在西堂读书所做功课的结集。是书久已佚失。冯梦龙为之  相似文献   

10.
敦煌张氏归义军政权的第三代统治者张承奉,在唐朝已经灭亡、外患方殷的形势下,在原地方政权基础上于910年建立起具有高度独立性的西汉金山国政权,使原来一直奉唐正朔的张氏政权由此蜕变为割据性独立政权。其立国之举虽不乏民众基础,但加剧了与周边政权特别是甘州回鹘政权关系的紧张。此举道义上的欠缺和策略上的失误,暴露出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离心倾向,但不能完全否认其自存自保的现实意义,而上层及民众中普遍存在的中原情结,表露出敦煌地方与中原血脉相连的精神实质,这正是汉民族文化认同的巨大张力和国家统一必然性的反映,也是西汉金山国政权特殊性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1.
明遗民魏禧在清初的交游及生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康熙元年之前:隐逸易堂,结交里中志行纯笃者;二、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二年:四游江浙,图谋恢复;三、康熙十二年之后:经营后世、屈交清吏。他的一生体现了一名典范遗民的忠贞、坚韧与通达。是清初遗民群体生存状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元明清时期是西南边疆与中央关系构建整合步入正常化轨道的重要战略期。三代封建统治者对建构整合西南边疆与中央的关系十分重视,采取了多种举措来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试图加快西南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如在政治上实行内地化管理体制,在民族地区则稍加变通。在唐宋羁縻之治的基础上,元代实行土官土司制度,明朝发展为土司制度,并进一步完善;清初继承明代的做法,对土司制度更加严格、规范,并适应形势发展适时改土归流,同时与边疆割据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封建中央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西南边疆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西南边疆与内地交通联系的畅通,为封建王朝中央整合与西南边疆之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清代前期,清廷在胶东地区进行海防建设,最终形成海防陆地绿营兵与绿营水师共同负责海防事宜,以军港、海湾、岛屿等塞为依托的水陆相维的海防体系,这一海防体系在抵御海上入侵、维护海疆安全方面发挥了重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于谦(1398~1457年)浙江钱塘人,我国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一生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有"于青天"之誉.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南犯,土木一役,英宗被俘,举朝震惊.于谦临危受命,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垂范青史的北京保卫战,使明朝避免重蹈北宋覆辙,并促使英宗朱祁镇顺利南归,从而取得了军事上和民族关系上的重大胜利,书写了中国历史上辉煌壮丽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陈法是清初理学名臣,仕历康、雍、乾三朝.与其他仕宦文人的交往不同,陈法与颜仪凤的交往主要发生在陈法回黔闲居之时,通过考察二人的交往,可以对陈法的归隐生活、隐逸情怀及其对家乡山水的喜爱之情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学具有承接性,在明清易代之际,沈谦在吸收明代词论的基础上对明代词论进行重构,有对明词的肯定与接受,亦对清初的词风沾溉颇多。特别是他推重词体的词论,对词文体的自觉与合理的定位,为清代词人推尊词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沈谦的词学思想中,又有杂糅的成分,譬如他有时阐发词的正变观,但又可看到他对词之正变观的消解。  相似文献   

17.
梁佩兰为“岭南三大家”之一,年轻时即热衷仕进。他积极入仕新朝,与他对明末清初的局势的认识有着一定的联系。他认为满清军队已经基本上占领了全国,仅凭岭南一隅已不可能再有作为。甚至嘲笑一些抗清志士行为迂阔,于事无补。自己则希望趁各方政治势力都急需人才的时候,及早入仕。闲吟牡丹,不说兴亡是他对明末之事采取的态度。由于这种心迹不便宣讲,致使他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心迹是当时许多入仕新朝者所共有的,因人人讳言,反而使梁佩兰的这些作品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成了解读时人心态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郑善夫是明代前七子复古派的重要成员,也是闽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极力推崇杜诗,对杜诗多有论评,认识清醒,并在创作中予以积极实践,获得了较大的成就。郑善夫对杜诗的接受成为明代杜诗学中的重要一环,对当时的诗坛尤其是闽中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必盛唐”是明代具有强势传播力的诗学观念 ,其消极影响是法唐而赝 ,自狭诗道。当时虽有接纳宋诗的呼唤 ,但难以形成趋势。明末清初 ,钱谦益以唐宋兼宗为新的诗学选择 ,具体途辙是以崇尚杜诗为由唐向宋的起点 ,在诗坛大力导入宋代诗风 ,融铸异质 ,求变创新。以沉潜深厚改变浮薄肤浅 ,以性情为本取代唯务格调 ,从而形成宏衍阔大的气局 ,使诗歌创作具有多元组合的美质。钱氏的这一诗学选择开启了清代新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