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套筒式加压机构是血压监测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两个螺旋传动控制机构的举升过程,进而实现加压功能。本文主要对套筒式加压机构电机的性能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JR NES-703型号舵机的改装与测试及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性能检测结果表明该机构转动灵活,行程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纺纱机上的牵伸装置目前大都采用弹簧摇架加压机构,通过手柄操作可很方便地使摇架进行加压释压,或掀起一定角度。使摇架在加压和释压状态之间互相转换,而需作用在手柄上的力即为加压和释压操作力。本文研究这一操作力的计算及其减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螺旋桩机施工原理的基础上,指出了加压机构与动力头旋转速度的同步是保证成桩质量的关键问题,对螺旋桩机同步跟踪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提出了同步跟踪的算法,并研制出单片机同步跟踪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有效解决了螺旋桩机加压机构进尺位移与动力头电机旋转速度间的同步问题,运行稳定可靠,极大地提高了螺旋桩的承载能力,节约混凝土的用量。  相似文献   

4.
定传动比停歇组合机构是一种新型的机构,其结构新颖简单,在各种压片机主加压机构中,特别是在需要固形保压时间较长的铸塑机械中,均可获得广泛的应用,且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压片机是将陶瓷干粉压制成直径为34mm、厚度为5mm圆形片坯的装置,阐述了压片机加压机构设计过程,并应用C语言程序对运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四○公司炉衬砖振动成型机存在的问题,对必要的测试结果和机器的某些调正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做了必要的理论分析。对振动台的振幅进行了理论计算,提出了砖料诱导到振动台面上的质量计算公式,提出了振动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和略去阻尼的近似公式的应用条件。分析了在加压阶段振幅降低的原因,指出了该振动成型机加压机构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油田开采深度的加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这就对于陆上试验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考虑其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而如何实现这一环境也一直是各研究机构不断研究的课题。该文从如何对容器进行加压、保压以及稳压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试验证明该系统可以达到预先所设想的要求,对加压系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履带车辆干片式制动器服役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圆锥滚子加压机构,并对其结构性能进行研究. 将滚子母线延长线与加压机构轴线相交保证圆锥滚子与制动器的纯滚动条件. 提出圆弧全凸型和圆弧修正型等结构改善圆锥滚子力学特性. 采用显式有限元方法建立圆锥滚子的数值仿真模型,基于罚函数接触算法对典型制动条件下的球形弹子、圆锥滚子及其改进型进行了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新型圆锥滚子将球形弹子的点接触转换为线接触,圆弧全凸型和圆弧修正型能够消除直线型圆锥滚子的边缘效应问题,圆弧全凸型圆锥滚子不仅能显著降低最大有效应力,并且应力沿着轴线方向分布非常均匀,显著改善了转动盘和弹子的受力状态.  相似文献   

9.
滕巧玲 《甘肃科技》2007,23(8):186-187
介绍了高层民用建筑机械加压送风量的基本计算公式,论述了同时开启门数对加压送风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形式的加压送风口的特点,提出了风口形式不同时,楼梯间及前室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所需的加压送风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体加压方式和机械加压方式对粉体的压缩固结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借助力学探针表征了不同固结状态下的粉体床层密度分布规律,分析了气体加压方式对粉体固结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气体加压方式下,较小的压应力变化就能使得压实密度显著增加,但气体会透入床层,减弱加压气体对床层产生的机械推力,因而气体加压方式下的床层压缩固...  相似文献   

11.
通过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出一级旋转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起摆运动部分利用雅普诺夫方程分析,以摆杆势能偏差作为调控量对系统进行闭环控制,使系统摆杆运动受控,在倒立摆成功摆起后,在倒立摆非稳定平衡点处对系统模型进行线性化,并采用双闭环PID算法对倒立摆模型旋臂位置和摆臂位置进行稳定控制,并使用32位MCU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实际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实现旋臂静止和摆臂稳定于非稳定平衡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耐久性问题是车辆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车辆进行实物疲劳实验成本高、周期长,为了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究成本,提出了虚拟试验的方法来研究车辆的耐久性问题. 以某大型运输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有限元模型,通过静力学分析获取了应力分布结果和车架变形结果;通过模态分析获取了柔性体结构的模态信息. 基于模态应力恢复理论,考虑车架、上摆臂、下摆臂和力轴的柔性,建立了整车刚柔耦合模型,获取了在平坦路面行驶的动力学响应.与实测结果对比,车架测点的垂向加速度均方根值在误差接受范围内,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根据Palmgren-Miner准则,对车辆在D级路面的行驶寿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4桥悬架结构疲劳寿命最小,并且下摆臂结构出现了应力集中. 通过改进下摆臂结构增加了其使用寿命,为车辆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有两种方法可以提高叠丝的质量,即增大摇臂的长度与恰当控制摇臂的转速.阐述了基于多级控制结构的叠丝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步进电机的细分控制方法和PLC控制程序设计技巧.该系统已投入生产,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试从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 ,对排球技术中扣球挥臂时上肢各关节进行运动学分析 ,探求挥臂的时机、速度 ,击球动作的合理性、有效性及扣球的最佳击球点  相似文献   

15.
闫宇飞  汪瑞  许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4):6057-6062
针对某型飞机在服役过程中出现的起落架间隙型摆振问题,基于起落架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采用L-N(Lankarani-Nikravesh)接触理论建立了含间隙旋转副、球副动力学子模型,并采用起落架动力试验的结果对模型进行效验;定义了间隙位置对起落架间隙型摆振的影响分类;然后研究了运动副副元素刚度、运动副间隙大小以及飞机滑跑速度对起落架间隙型摆振的影响.结果表明:转环与上扭力臂处和支柱与下扭力臂处间隙对机轮低频摆振影响要比扭力臂间间隙影响大,但对起落架摆振影响都属于第一类.轮毂轮轴间间隙影响机轮高频摆振,对起落架摆振的影响属于第二类;在设计范围内,运动副副元素弹性模量越小,机轮摆角、运动副间碰撞接触力越小;运动副间隙越大,摆角越大.飞机滑跑速度越大,机轮摆角越小.研究结论可为间隙型摆振的发生机理和防摆设计提供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6.
粘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3):8859-8865
摆臂式迈克尔逊干涉仪可在相对较小空间内实现长光程差扫描,并具有对振动影响灵敏度低等优点,适用于完成空间光谱探测。为实现高信噪比、高光谱分辨率的光谱探测性能,干涉仪需对干涉光程完成精密等速扫描,并要求对扫描轴系上的力学扰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首先描述了星载摆臂式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挠性轴系存在的固有谐振频率,研究通过微分反馈有效调整被控对象的谐振特性。确定了系统阻尼比与反馈环节参数的关系,并提出了基于ISE的控制器参数优化方法。仿真试验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可实现高精度的干涉光程扫描,并对空间振动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可有效应用于空间迈克尔逊干涉仪控制中。  相似文献   

17.
以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理论为基础,结合UG NAS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经编机槽针床摆动臂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结构进行了静力学应力分析,利用应力分析结果作为优化设计的强度和刚度约束条件,建立了经编机槽针床摆动臂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保证零件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主要设计尺寸参数,使结构的质量减轻了7.6%,从而有效提高了机构的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18.
卸油鹤管气阻的产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铁路卸油鹤管气阻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给出了分析计算实例.根据国内石油设备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种新的气阻防治措施.为了消除鹤管气阻,推荐采用潜油泵卸油工艺.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装置价格昂贵,功耗大,适应电网结构能力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以ARM为核心处理器、具有GPRS功能的故障选线装置.采用基于特征级信息融合的群体比幅比相新算法进行故障系统选线,计算出每条线路的故障度,提高了选线的准确率.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案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 without rescue workers being exposed to dangerous environments,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bile rescue robot, Earthshaker. As a combination of a tracked chassis and a six-degree-of-freedom robotic arm, as well as miscellaneous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arthshaker is capable of traversing diverse terrains and fulfilling dexterous manipulation. Specifically, Earthshaker has a unique swing arm—dozer blade structure that can help clear up cumbersome obstacles and stabilize the robot on stairs, a multimodal teleoperation system that can adapt to different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a depth camera-aided robotic arm and gripper that can realize semiautonomous manipulation and a LiDAR aided base that can achieve autonomous navigation in unknown areas. It was these special systems that supported Earthshaker to win the first Advanced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Challenge (A-TEC) championships, standing out of 40 robots from the world and showing the efficacy of system integration and the advanced control philosophy behind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