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史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已为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但那种内容丰富、脉络清晰、论证翔实,既全面系统又平易晓畅的城市断代史专著在国内还较少见,我院林正秋近著《南宋都城临安》则异军突起,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由我院历史系地方史研究室主任林正秋副教授撰写的《浙江经济文化史研究》一书,最近已正式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收集了内容涉及经济史、文化史等多方面知识和有关地方史教学研究的论文共13篇,27万多字,是作者继《南宋都城临安》一书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书有以下特点:一、内容充富,涉及经济史、对外贸易史、人口史、饮食、文化史及旅游、宗教和方志学等方面知识。大至浙江数千年来经济发展的纵向线条(《浙江古代经济史综论》)和二千年  相似文献   

3.
南宋杭州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是杭州历史上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最盛的阶段。日本数以百计的名僧纷纷来到南宋都城临安府 (今杭州 )的名刹取经学佛 ,他们大部分集中在当时的名刹灵隐寺、净慈寺、径山寺、天竺三寺、护国仁王寺等禅宗寺院 ,长者十余年 ,短则一二年。他们回国之后 ,对日本的禅宗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名僧荣西回国后成为日本禅宗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4.
1992年8月,《瞭望》周刊海外版刊登了《八百年前南宋菜摆上今日餐桌》一文,介绍了我院林正秋教授及其从事的传统饮食文化研究。林教授长期从事宋史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由于南宋时期的战时背景和南北民俗交融的特殊社会环境,使得宫廷厨师大量流散民间,促使当时的饮食业高度发达,并为明清时形成粤、鲁、淮、川四大菜系奠定了基础。自1982年起,他苦读史书,开始从事饮食文化的研究。南北宋300余年,饮食著作却极少。为了尽快挖掘出南宋菜肴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林老师埋头于《武林旧事》、《梦粱录》、《都城纪胜》等数百万字的古籍中,并做了100多万字的笔记,终于挖掘出近百道富有特色的宋菜。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宋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书,内中多讲南宋都城临安(现今的杭州)的风情。杭州靠海驻江,打渔自然是很大的产业,《梦粱录》就记叙了当时浙江渔业的盛况:“(杭州)城内外鲞铺,不下一二百余家”,后面又详载了四十多种河鲜海味的产物品名。“鲞”的意思即为干鱼,这些干鱼的原材料都来自浙江东部洋面不远处的舟山渔场。明人王士性  相似文献   

6.
唐李泌剌杭日期考徐冲,林正秋唐李泌做杭州刺史颇有风绩,但其刺杭时日,诸多著录所述各异,莫衷一是,已成疑案。笔者现就自己的研究心得,谨述如次,以就正于方家。南宋临安(杭州)太守周淙的《乾道临安志·牧守》说:“李泌代宗朝为杭州刺史①,引湖水入城,为六井以...  相似文献   

7.
杭州历史悠久,曾经是吴越国的国都、南宋都城,自古繁华名胜之地,历史的痕迹遍布了杭州的大街小巷:南宋皇城、风波亭、梵天寺、岳王庙……这些丰富的古代历史遗迹,既是杭州的财富,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遗产不断地风化,文化信息也在不断地流失。  相似文献   

8.
南宋定都临安府(今杭州市),使杭州成为南宋一朝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的中心;名医聚集,人材辈出,在中国医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今选三位名医予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杭州的手工业发展历史久远,至北宋已有相当的规模。南宋定都杭州后,北方大批劳动人民的移居,一方面带来了具有各种手工业技艺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居民的急剧增加,扩大了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开拓了广阔的销路,为城市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直接为皇室、官府服务的规模庞大的官方手工业作坊从汴京迁入杭州,大大改变了官、私手工业的结构与比重,这对都城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汴京迁入临安的官府手工业作坊,为数众多,遍布杭州内外。从归属来看,可分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三大类。  相似文献   

10.
南宋建都杭州,一百四十年间城区人口大增。据《咸淳临安志》统计,宋末咸淳年间的人口总数巳达五十余万,比南宋初期乾道年间增加二倍,成为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都城纪胜》说:“今中兴行都巳百余年,其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按:疑为百万余口之误);城之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足见行都之繁庶。”这一段话,更为具体地勾勒出当年杭州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轮廓。 众多的城市居民,主要是由手工业者、商人、摊贩、小业主等市民阶层所构成的。《马可孛罗游记》曾作过统计,“杭州有十二种职业,各业有一万二千户”,并说城内光是手工业  相似文献   

11.
临安在南宋时期是南方政权的政治中心,其经济地位骤然提高,酒业十分发达。而榷酤制度在基本沿袭北宋的官榷和买扑制度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酒课收入成为重要的财政税源之一,对推动南宋都市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解决军资问题创设了军队酒库,从而带动了各地酒业的迅猛发展。临安酒业销售及征收酒课中非法行为,反映了封建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封建统治之间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南宋朝廷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是在唐代的基础,又有了新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对日蚀、月蚀、慧星等观察与记录尤为详尽。今日杭州人对此了解甚少,南宋天文台设在今杭州吴山上。本文以《宋史》、《咸淳临安志》、《宋史全文》等书的记录,对朝廷的司天监天文院的机构及对日蚀、月蚀的记述作初步探述。  相似文献   

13.
杭州方言是历史上宋室南迁、建都杭州而形成的一支带官话色彩的吴语。通过对南宋临安城内北方移民和土著人口比例的考察,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探讨宋室南迁和杭州方言文白异读之间的关系,可以认识到杭州方言文白异读的研究在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南朱《御枇石经》,又你《南宋太学石经》《南朱石经》。现藏杭州碑林。石经为宋高宗赵构(1107-1187)亲笔所书,部分为吴皇后代笔,时间约在绍兴五年至十三年(1135-1143)。临安知府张墩奉诏摹石,刊刻于绍兴十三年至十六年(1146),立于临安太学(今杭州庆春路西端前洋街岳飞旧宅)。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全帙,节录《礼记》五篇和《论语》《孟子》等七经,卷末皆刻秦桧跋语(后皆毁去)。淳熙四年(1177),诏临安府特建“光尧石经之阁”贮立之。宋人《中兴小纪》《四朝闻见录》《石刻铺叙》等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15.
南宋定都杭州,是杭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南宋杭州城市建设的成就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城市品级,突出都城标志;打破坊市旧规,发展城市经济;注重市政建设,维护江湖生态;新建瓦子娱乐,增加休闲场所;发展江河航运,保证物资供应;军兵屯驻内外,强化治安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日本学会在杭州杭州,也许是中国在地理、文化和经济上与日本相距最近的城市之一。众多史料记载,在中国南宋时期,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和民间贸易达到顶峰,交流中心就在今天的杭州。那个时候,大量日本僧侣渡海来到中国学习佛法,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临安城停留。南宋灭亡之后,日本举国茹素。  相似文献   

17.
南宋临安城存在三种主要寺院:佛寺、道观和民间信仰。其分布特征主要是分布集中和地域差异,集中分布区为:南山区、北山区、吴山区、城西北区和灵隐区,这五个区的寺庙种类和功能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分布格局与历史地理、官府城市规划、城市形态、居住区人群、寺院功能等各要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龚玉和 《科技智囊》2008,(9):I0018-I0024
杭州自古就有“天竺佛国”之称,早在五代、唐宋时期,西湖周边的许多庙宇,如,天竺、灵隐、昭庆、净寺、吴山、东岳庙等就有香市活动。西湖旅游雉形,源于吴越国时的早期佛教旅游,一直延续至今。南宋定都临安,皇帝每年御驾天竺焚香礼佛,文武官员拈香拜佛。上行下效,四乡农蚕也以杭州为天竺佛国,为祈求平安丰收朝山进香。世世代代,家家户户,相沿成俗,形成了杭州一年一度的“春汛佛事”。  相似文献   

19.
义渠都城地望是北方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界基于传世文献记载、地理条件分析、遗址参照和出土文物支撑,对其提出诸多观点,但尚未达成一致见解。“宁县焦村乡西沟村”说受到多数学者赞同,却也存在传世文献运用不够严谨等问题。从区域史视角看,与疆域内其他城市的联系、与秦国关系转变导致的疆域变迁都可能影响义渠都城地望。义渠势力兴衰可能导致都城迁徙,前期都城应位于宁县西北,更加接近关中的米桥乡蒙家村,这里或许是后期都城所在。  相似文献   

20.
《水浒》这部反映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其成书无疑是在元末明初;在建都临安后的南宋时代便是“水浒”故事的产生、丰富和传播、演变的重要时期。水浒的民间故事与杭州“水浒”故事的的形成,最早阶段自然是民间故事。据南宋遗民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上引龚开《三十六人画赞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者。”龚开与周密都是南宋时人;而《癸辛杂识》便是周密在南宋亡国之后,隐居在杭州的癸辛街时所著。周密还是一个熟谙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