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研究了云南勐腊县产的大绿臭蛙的核型,核型模式为2n=26(18M+8SM),5+8,NF=5;并与已报道的安徽黄山和香港的大绿臭蛙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虽然大绿臭蛙的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核型模式相同,但在SM和M的数目、顺序以及次缢痕的位置等有所不同,说明大绿臭蛙的不同地理种群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对采自河南的3种隆肛蛙进行核型研究,均为2n=26,NF=52.隆肛蛙(Feirana quadrana)栾川居群Nos.2,3,6为sm,10 p出现次缢痕;太行隆肛蛙(F.taihangnicus)Nos.2,3,4为sm,9p上出现次缢痕;叶氏隆肛蛙(F.yei)Nos.2,3,9为sm,次缢痕位于6 p.3种隆肛蛙核型差异显著.通过比较发现,隆肛蛙不同地理居群的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的位置有明显差别,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徐宁  吴贯夫 《贵州科学》1993,11(1):19-22
本文报道贵州仁怀产绿臭蛙的核型、C—带和银带。其染色体数目为2n=26,NF=52,大型染色体5对(相对长度大于9%),小型染色体8对(相对长度小于7%)。第3、4、6、9四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各号染色体均有着丝粒区C带,3q和4q上有一条居间区C带(4q异态),2p有一条弱居间区C带。9q有一对标准NORs(异态)。本文还讨论了贵州与四川产绿臭蛙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九龙棘蛙和棘胸蛙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福建蛙类新纪录——九龙棘蛙相似文献   

5.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研究了产于福建的竹叶蛙(Rana Versabilis)核型,其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6条(2n=26),由五对大型染色体和八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全部染色体均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是典型的蛙属核型式。但其一恒定而清晰的次缢痕是在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未见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以骨髓细胞作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对福建宁德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的染色体核型及银染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为2n=22(20M+2SM),NF=44,配成11对染色体,由6对大型染色体和5对小型染色体组成,未发现与性别分化相关联的异型染色体,染色体未见银染区域。与已报道的广东广州、福建福州、广西南宁、浙江温州、云南腾冲、台湾等不同地域的黑眶蟾蜍核型等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产地的黑眶蟾蜍核型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银染区域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肾细胞培养方法首次观察和研究了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的染色体。结果表明:华南虎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38.其中有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着丝粒位置,将常染色体分为5组:A组6对(SM),B组6对(M),C组3对(ST),D组2对(T),E组1对(M),XY性染色体皆为中着丝粒染色体。另外,银染色表明,NORs仅位于18号染色体的次缢痕处。  相似文献   

8.
粗皮姬蛙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骨髓为材料,利用蒸气固定法,研究了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 Boulenger)的染色体组型,即2n=22,NF=44,由8对(Nos.1,2,5,6,7,8,10,11)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3对(Nos.3,4,9)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大、小型染色体间无明显的分界线。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同时,与已报道的姬蛙科中几个种的染色体组型作了比较,初步讨论了它们染色体组型演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云南大理产的中国雨蛙的核型,并分析了4个地理居群中国雨蛙的核型,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模式,即为2n=24,NF=48,核模式6+6,但中国雨蛙不同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都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中国雨蛙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牛蛙Rana catesbeiana Shaw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在福州地区养殖的牛蛙染色体组型,与在国内外其他地区所观察的比较。结果表明,牛蛙染色体为2n=26,全部染色体除第2、3、8、12四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皆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第7对染色体短臂上和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有明显的次缢痕。在第8对和第12对染色体短臂上也可见到次缢痕,但出现的频率较低,分别为7%和21%。性染色体不易辨认,这与在昆明地区养殖的牛蛙染色体基本相似,而与北美的牛蛙染色体组型在缢痕位置上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和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隶属于东风螺属,是中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品种.以这两种东风螺的担轮幼体为实验材料,经秋水仙素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观察分析获得的两种东风螺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核型为2n=66=32m+20sm+8st+6t,染色体总臂数NF=118.泥东风螺核型为2n=66=30m+22sm+8st+6t,总臂数NF=118.两种东风螺的全套染色体中均未发现次缢痕、随体及性染色体.另外,本研究还分析了这两种螺与蛾螺科其他种类之间的染色体数目差异,为探讨它们之间的亲源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旱地沙蜥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pallas)的核型,2n=(2V+201)+24m,NF=48,由11对大染色体和12对小染色体组成,第一对大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Ag—NORs显带显示NORs位于第二对大染色体远离着丝粒的一端。本文还观察分析了精巢的减数分裂。  相似文献   

13.
水城棘腹蛙的核型和Ag-NOR_s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城棘腹蛙的染色体数为2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其中有6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OS、2、3、4、8、9、10)和7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O7的一个成员短臂有一明显的次缢痕,银染后,一个NOR定位于此缢痕区  相似文献   

14.
淡肩角蟾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研究了武夷山产淡肩角蟾(Megophrys boetteri)的核型。结果表明,淡肩角蟾的染色体数目2n=26,由6对大型的和7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其中有8对(第1、2、4、5、6、8、10、12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4对(第3、7、9、1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第1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的长臂上有时可见到次缢痕。从核型特征上看,淡肩角蟾确是无尾两栖类中较原始的种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s)体细胞染色体数的统计及其大小测量,并与蚬属的另外两种进行了核型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九孔鲍二倍体与三倍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孔鲍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及核型为:2n=32,18m 6sm 8t,NF=56,第1、2、3、4、6、7、9、10、11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5、8、12对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第13、14、15、16对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三倍体细胞染色体数及核型为:3n=48,30m 6sm 12t,NF=84,第1、2、3、4、5、7、8、9、10、12组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6、11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第13、14、15、16组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  相似文献   

17.
矢车菊和大花金鸡菊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矢车菊和大花金鸡菊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矢车菊(Centaurea cyanus L.)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K(2n)=4x=48=20m 28sm,相对长度组成为2n=48=4L 24M2 12M1 8S,核型为“2A”;大花金鸡菊(Coreopsis grandifiora Hogg.)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核型公式为K(2n)=2X=26=26m,相对长度组成为2n=26=14M2 10M1 2S,核型为“1A”.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云南小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和Ag NORs 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2 n= 26= 5 +8 = 22m + 4sm ,NF= 52 ,No.6 染色体对长臂上有一恒定的次缢痕,且Ag NORs 位于No.6q 的次缢痕区。本文还将云南小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与已知染色体组型的近缘属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