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封建正统文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俗文学的研究意识一直十分淡薄,宋代话本价值肯定在文学史上的轻描淡写正是这种意识的反映。宋代话本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主体向叙事文学主体过渡的桥梁,是现实主义发育丰满的关键阶段,它对后代叙事文学在内容、形式、创作方法等领域的奠基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叶梦得与苏轼》一书以历史上多有争议的叶梦得与宋代文学史上的冠冕人物苏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诸多领域的对比分析,较为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态,为宋代文学的比较研究作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军旅文学是军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从先秦军旅文学、汉唐边塞诗、宋代军旅文学中的爱国忧国情怀和明清古代战争经典小说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军旅文学的历史发展风貌,并指出,不同时代的军旅文学昭示出不同时代的核心精神支柱与核心价值理念,一部军旅文学史就是一部围绕着民族核心价值观而不断地建构-弘扬-再建构-再弘扬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陈师道是宋代江西诗派的一大宗师,在历代诗坛上均有不俗声誉,但解放后的文学史著作对其评价一直不高,含有种种误解。本文通过考察陈师道诗文并参考有关史料,论述了陈师道的用世之心、困厄际遇、耿介性格、士林声望以及文学成就,并认为其人其诗在文学史上皆卓异不凡,必将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宋代文学史上,欧阳修是开风气的大家,他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前人多方之韩愈。然细审其文学观,则不完全相同。他认为诗文应本于人情,反映现实,兴于怨剌,穷而后工;而词则应”聊佐清欢”,娱宾遣兴。这两种文学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正说明了创作主体之文本认识构成的复杂性和诗词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以纯文学观书写文学史曾是一些文学史家的执着追求,这以香港学者司马长风的文学史叙述最为典型。以纯文学观书写文学史有其合理根据,并在文学史建构中有重要意义,但现实语境并没给文学留下超然的纯洁空间。纯文学史观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一样,都会显示出它们的极端性与片面性而扭曲文学史面目。  相似文献   

7.
闺怨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之一,以女性为主体,描写女性自身生活,但文学史上不少闺怨诗都出自男性之手,代人言情。宋代女作家朱淑真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丰富的内心世界、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示的闺怨诗词,情感真挚细腻,意境幽美凄凉,语言清新含蓄,给世人留下了了解古代妇女内心世界、社会环境和情感特征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8.
"文学事件"在"演绎式"或"求证式"的文学史叙述模式中,常常要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而辩护,或者为文学史上的路线之争而出场;在这个语境中,文学事件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文学史意义.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史著作出于对这种叙述模式的反动,而有意淡化文学事件,但这同样会有损文学史的真实性和深度模式的建立.还原文学事件在文学史叙述中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还原历史本身.我们不但需要真实的文学史,也需要真实的"文学事件史",以此来重构文学史本来就具有的丰富和生动.  相似文献   

9.
孙康宜主持编写的<剑桥中国文学史>集合了北美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精英,力图写出新的文学史.按照孙康宜的设想,这种新的文学史是文学文化史.将文学史放置于中国文化史的大格局中来理解,突出了文学的文化意义,也彰显了文学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而文学文化史的读者对象是北美的普通读者,目的是以文学史为中介,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宋元话本中有一篇《碾玉观音》,其中的女主人公璩秀秀,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虽然产生于古代,却包涵有近代人学因素在内,在中国文学史中树起了一座人学思想的丰碑。因此,璩秀秀是值得认真而深入研究的一个艺术形象。 (一) 《碾玉观音》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明代冯梦龙将其收入《警世通言》一书中,改题为《崔待诏生死冤家》,并注明是“宋人小说”。可见此小说是宋代作品无疑。一般文学史家亦列入宋代文学加以叙述。 《碾玉观音》写一个装裱古今书画的手工业者的女儿璩秀秀,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被迫卖给咸安郡王,在王府内做为“养娘”,即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布依族文学史》的成书源流、编撰体例原则、文学史分期、作品分类以及编者的文学史观等问题。《布依族文学史》是对前期两部同名文学史的综合,对布依族从古至今的文学历史进行一次梳理,从口头文学到近现代的作家书面文学,编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2.
文学期刊全程介入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全过程,有利于改变文学史是文学事业史的旧思路,提供了文学史是文学产业史的新思路;凸显了编辑在文学生产机制中的能动作用,有利于复原文学史发生现场原生态情景;给传统的文学体式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但颠覆了诗文正宗的文体格局,而且衍生出若干新的文体,提供了新颖的文学史景观.  相似文献   

13.
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把文学史实当作自明的、毋须验证的基础来对待.文学史料学和文学编年强化了这一观念。文学史实这个概念本身也使研究者认为文学史实是历史中存在的事实的集合。为了指出这种观念的根本局限.必须引入范式以转换视角。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是在20世纪早期的文学史书写中形成了稳定的范式,文学史实也是此时锻造出来的概念,它恰好不是真的事实,而是在范式形成过程中塑造出来的理论观念。指出这一点,是为了引发对既有文学史范式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14.
一、“都是乾坤清淑气,兴来移入画图问”——发人深思的文学现象中国传统诗歌经历过唐代的高峰、宋代的峻岭之后,随即而来的便是元代的一片丘陵。以至于当今的文学史家们宁可将眼光投向那委巷比门的小曲,也不愿对元代诗歌示以青眼。然而,在并不引人注目的元代传统诗歌中,却出现了一种异乎寻常而又发人深思的文学现象,那便是在数量上空前之多的题画(含咏画)诗。  相似文献   

15.
《诗经》和柳永词在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存在雅俗分野,学界较少注意后者对前者的接受与化用。有宋一代,随着“诗话”这种文学形式的崛起,士人对《诗经》推崇有加,产生了向文学性回归和主体色彩介入的新变。柳永亦深受此风浸染,其词在意象、主题、用典、表现手法等方面,或直接、或间接因袭《诗经》章句、结构,体现了宋代文学在世俗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从转变文学观念开始的,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然而,用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权力话语建立起来的文学史学科体系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且付出了牺牲文学民族性和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力的沉重代价,因而需要检讨和重新认识。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呼唤民族性,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的编写以文学观念为逻辑前提,编写者应该运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思想,按照当时人所理解的文学观念去客观描写当时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此外,还要有对于文学发展的历史认识,各种文学史观念都有其合理成分,同时存在认识的局限,编写者应尽量使自己的文学史观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和文学史自身的逻辑。要想清晰地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应注意做到文学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学史的关键词,五四文学革命基于文学史的革命逻辑,五四白话文则试图展现一幅摆脱革命逻辑约束的五四文学新景观。五四白话文是五四时期多种文学参与力量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充斥着偶然与必然,有序与无序,革命与改良的纠缠。研究五四白话文的目的在于为五四文学寻求文学性的文学史定位,尝试构建复杂的文学史观,探寻以科学观念指导下的宽容心态切入文学史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该书采取史与论相结合的方式对东南亚文学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对东南亚文学进行总体性研究的文学史专著尚未见到。在多数东南亚文学史著作中,东南亚文学所占比例很有限,有的按国别编排,有的只涉及个别国家的作家作品,难以反映东南亚文学史的全貌。已有的以专著形式呈现的  相似文献   

20.
新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停地面临着命名的紧张与焦虑。长时段的有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取代与交错,短时段的有“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的更迭与延展,这些歧义丛生的命名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长过程,呈现着“现代”的丰富内涵。不过,命名焦虑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容易引发恶性循环,导致取代式命名不断。文学在发展,文学史写作在继续,文学史命名一如既往地在文学史家的笔下诞生,总结归纳已有的文学成就,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深化对文学史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