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陈久金先生1939年生于江苏金坛县,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天文学史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1964年陈久金先生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天文学史的研究工作.到了1976年,陈先生转向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研究,开辟了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填补了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空白.陈先生还参与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编撰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通汇"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陈先生在天文学与天文学史的科学普及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版多部科普著作,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薄树人(1934-1997年)是当代中国天文学史界的代表人物.50年代他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立志从事天文学史研究.60年代他和著名天文学史家席泽宗合作,以<中、朝、日三国古代的新星记录及其在射电天文学中的意义>蜚声国际天文学、科学史界.在4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系统整理与研究、天象记录、恒星观测、历法、天文学家、天文仪器、天文台、中外天文学交流、天文学史文献学、天文学思想等方面都做了大量重要工作.他是中国天文学史研究重要学术组织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以他毕生的精力为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该文是为纪念薄树人先生逝世1周年而作,是一篇简略的学术传记.  相似文献   

4.
陈美东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天文学史专业的第一位研究生,师从北京大学教授叶企孙院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他研究广泛,从古代历法,到搜集星图,到天文仪器,再到科学技术通史,并在各个研究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2005年3月应海峡对岸台湾科学史界同仁的邀请,我有幸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随同团长陈美东先生赴台访问,访问期间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黄一农教授邀请陈美东先生到该校做学术报告,我也同行作陪.这次赴台访问让我对美东先生有了深入的了解.美东先生1942年2月生于福建省连江县,1953年至1959年,就读于该县第一中学,1959年考上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五年后考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研究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培养的天文学史专业的第一位研究生.  相似文献   

6.
中山茂(1928~2014年)先生是日本著名科学史家,同时也是李约瑟在日本的重要支持者。他生在大阪,长于广岛,并于1945年亲历了原子弹爆炸。战后他进入东京大学学习天文学,毕业后赴哈佛大学留学,于1960年获科学与学术史博士学位之后回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中山茂先生在科技史领域业绩很多,尤以翻译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从而将其"范式论"介绍到日本一事最广为人知。此外,从研究中国和日本的天文学史出发,他的研究业绩广及与东亚的近代化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史、大学史,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史。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于 1983年 ,是一个综合性科学史研究机构 ,主要研究数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 ,天文学史也是重点方向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天文学史研究方面有 80多项成果 ,主要包括 :中国天文学家传记与综合研究 ;中国天文仪器史的研究 ;天文台和天文观测史的研究 ;中国历法和考古天文学的研究 ;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的研究以及中外交流史与对外国天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2017年是著名的科学史家严敦杰先生(1917.11.1-1988.12.23)诞辰一百周年.严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科学史集刊》副主编、《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奠基者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主要研究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科学史文献学、航海史,发表论著100余篇(部),为研究所蒐集大量图书资料,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发展、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其治学为人,堪为后世楷模.为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学术传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数学史学会于2017年12月16—17日在北京举办了"继承与创新: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回顾与瞻望——纪念严敦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回顾严先生的学术贡献、生平事迹,并就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科学史文献学、航海史等专题进行探讨.会上,严敦杰先生的高足王渝生做了题为《严敦杰先生生平简介》的大会报告.现将他报告的原稿全文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从八个方面综述了20世纪中国学者在天文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史研究从20年代开始在中国起步,50年代和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以后进入鼎盛时期.在过去100年中,出版专著(包括论文集)150多种.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天文学史的研究,是科学史所的一个强项,是传统比较深、研究比较好的一个学科领域。首先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他们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留下了众多的文献,使我们这些人有机会在这个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作对得起祖先和后人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科学史所研究人员发表论文600余篇,编著天文学史专著在40种以上,另有各类论文集10多种,总共50余种。这些专著和论文集出版于最近25年者,占约90%。这说明科学史所从事天文学史研究的先生们是很努力、很辛苦的,而且还应该说是有进取精神、有创新之意的。他们同…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一个综合性科学史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数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天文学史也是重点方向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天文学史研究方面有80多项成果,主要包括:中国天文学家传记与综合研究;中国天文仪器史的研究;天文台和天文观测史的研究;中国历法和考古天文学的研究;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的研究以及中外交流史与对外国天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八个方面综述了20世纪中国学者在天文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史研究从20年代开始在中国起步,50年代和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以后进入鼎盛时期,在过去100年中,出版专著(包括论文集)150多种,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3.
华觉明,江苏无锡人,1933年4月生.1949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195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矿冶史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王振铎先生.1978年起,历任该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93年离休.  相似文献   

14.
从事"古新星新表"研究的这段实践,使席泽宗院士走向了天文学史的道路,这一走就是50年,一辈子.席泽宗认为,这50年,中国天文学史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科研队伍比西方大得多,有了很多成果,成绩很大.席泽宗对科技史、科学思想史、科技政策都有深入研究,都有重要成果,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席泽宗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同时也感受到一位中国科学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热情关注.  相似文献   

15.
正黎耕:孙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您攻读博士学位时曾留学荷兰,研究题目是中国汉代星空的复原,这项工作奠定了您在科学史领域的基础.能否谈谈您当年是如何走上天文学史的研究道路的?孙小淳:这还要从南京大学(以下简称"南大")的经历开始讲起,有许多机缘巧合的因素.在南大我是学天体物理专业的,1984年毕业时本想继续搞天体物理,可惜第一次考研没有考上,我就留在南大做辅  相似文献   

16.
《星象解码》是陈久金先生集毕生研究积累的重要著作,它虽然是介绍星空知识,却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天文学史乃至整个科技界开创了研究的新领域,值得称道。本文仅提及三个方面:把星座命名的来源与图腾联系起来进入深层的发掘研究,显现出中国传统星座是一个严密的体系;从古族群迁徙史踪迹揭示古人的分野思想;融学术研究和科普为一体,使各方面的读者都能在轻松愉快中增长知识,大获收益。以此可以认为它是天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后记     
2008年10月24-25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北京天文馆联合组建的"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在国家天文台举行成立仪式暨天文学史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天文馆联合组建的"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于2008年10月24-25日在国家天文台举行成立仪式暨天文学史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盖天说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特别重要的假说.通过4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盖天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1)明末前盖天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2)在天文图绘制、天文计算和大地测量等方面的运用;(3)历史上有过盖天仪;(4)"浑天盖地"观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本文是席泽宗院士2008年10月24日在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的讲话,标题和注释为编者所加.席泽宗院士从<竺可桢日记>谈起,谈到竺可桢有感于上世纪初西方热烈争论中国二十八宿起源的问题而中国竟然没有学者参与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呼吁加强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现在中心成立了,竺老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席先生重点强调了要加强研究资料的建设,举例提出目前可做的具体工作之一是将<竺可桢日记>中的天文学史内容摘录出来,单独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