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2009版《吉尼斯世界纪录》已在2008年9月17日正式出版,新书中包含了许多古怪离奇的世界纪录。每秒钟至少说10个单词加拿大男子西恩.沙侬堪称是世界上说话最快的人,因为他能在23.8秒钟内,背诵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剧中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著名独白。这段独白有262个单词长,这意味着西  相似文献   

2.
朱生豪被誉为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他在向中国译介莎士比亚及其著作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以对《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的独白的翻译为例。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翻译大家对这一独白的不同译本,本文旨在分析朱生豪在创作最接近原文,最自然的译文中所做的努力,及这些努力在其翻译原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对于善于将"全部人格的各个侧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歌德语)"的莎士比亚而言,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人们看到的不过是哈姆雷特的某一种性格的某一个侧面而已。本文从哈姆雷特的忧郁和犹豫为切入点,分析了哈姆雷特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遭遇表达了他对生死问题和人与命运的思考,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共同的悲剧意识。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极富哲理性,引发的亦是关于生死的思辨。  相似文献   

5.
提到库存管理,很容易让人想起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中的一句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供应链经理往往会在“高库存”和“低成本”的选择之间左右为难.追求卓越的有效库存,可谓物流信息化领域的一门最高艺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以"忧郁王子"著称,但他并不是生来就忧郁的人,而是现实和理想的极端不协调最终导致了他的忧郁。虽然《哈姆雷特》剧情简明,但其错综复杂的情节背后隐藏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本文在对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他的疯癫、行为异于常人的一面,并对折射在哈姆雷特身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之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哈姆雷特》的主题不是封建主义的"复仇",而是基于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义的"反复仇",这是莎士比亚后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哈姆雷特行动中的延宕与疯癫,是其在新旧道德观念下对其使命正义性的来回掂量的表现。在无法得出正解的情况下,哈姆雷特顺从"他者"的安排参与决斗,在决斗中杀死仇人,为父报仇,最终又对自己处以死亡的终极惩罚。这正是其对"复仇"使命道德性依据求而不得所做出的投降之举,而其同意福丁布拉斯称王的临终举动,又暗示其内心潜层"反复仇"的答案。哈姆雷特的主体欲望与最终命运亦从而是与反复仇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8.
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时的确是尽了他最大努力去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其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及其在时代影响下形成的个人性别立场决定了他的男权视角。正是那个时代对女性狭隘的认识,以及莎士比亚作为男人这一事实本身,使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限制、贬低,乃至歪曲。当我们怀着继承与批判的精神分析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时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深深地烙着时代印迹及莎翁自身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9.
约翰·厄普代克的新作《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又名《哈姆雷特》前传)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但是该小说与之莎翁的戏剧截然不同,尤其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被完全地解构。以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小说进行解读,通过与原作(《哈姆雷特》)互文性的比较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关于"第二性"的全新文本。  相似文献   

10.
陶涛 《华东科技》2007,(8):34-35
正如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清科2007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论坛"上,正在寻求资金支持的创业者们试图从与会的风险投资商身上找到答案,但风险投资商眼中的最具潜力投资领域也是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佩斯》主人翁的一段著名独白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麦克佩斯这一典型形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笔上的哈姆雷特似乎在诞生之始就注定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这种悲剧固然有着剧作者自身的原因,但是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其实早已铺陈好了应有的轨迹,本文试着从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以及其外因分析其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鲜明地表达出他的人文主义政治历史观。他对王子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 ,给予了极高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雷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一切丑恶事物的憎恶 ,以及他坚信人类前途的光明 ,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够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社会都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里乌鸡国王被御弟谋杀的故事,受欧洲历史上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传说影响。对《西游记》与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进行平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属于一切时代的戏剧《啥姆雷特》写于16世纪末,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第一个。《奥瑟罗》、《麦克白》和《李尔王》那时还没有问世。每一个都是真正的杰作,可是,始终表现为这位剧作家的最惊人的成就的,是《哈姆雷特》。350多年来,在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里,这个剧本一直最受欢迎,最经常演出,最有人研究,也最令人困惑。《哈姆雷特》最早以一种原文有所损害的本子出版于1603年,当时正是文艺复兴的高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与《苍蝇》分别是莎士比亚与萨特的重要代表作。两部前后相隔三百多年的作品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惊人相似,这里当然绝不存在抄袭与模仿的问题,而是反映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作家们对救世良方的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鲜明地表达出他的人文主义政治历史观。他对王子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极高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雷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一切丑恶事物的憎恶,以及他坚信人类前途的光明,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够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社会都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内容丰富,线索复杂。本文探讨的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莎士比亚透过哈姆雷特所反映出的关于“人”的思考:渴望完美健全的生命;用彻底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与未知的一切;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勇敢追求内心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的解读,揭示其悲剧性之所在.复仇的主题奠定了<哈>剧的悲剧色彩,同时,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他本身优柔寡断的性格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注定了他是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一个悲情王子.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运用形象这种生动的修辞语言展现了事物、行为或想法。莎翁在《哈姆雷特》中,用夜晚,监狱,疾病和疯癫等形象使得读者深刻的了解到戏剧中人物间激烈的矛盾、哈姆雷特的愤世嫉俗以及剧中人物情感所经历的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