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既有建筑改造结构体系加固的一般原则,并分析了包括增大截面法、外包钢法、外部粘钢法、粘贴纤维材料法、预应力加固法等在内的结构体系加固技术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2.
杨玲  周明  贺海斌 《科技资讯》2023,(16):162-165+225
针对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某教学楼,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和《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 55021-2021)属于A类建筑,进行建筑外观、地基基础现状、结构平面布置、材料性能指标、结构构造连接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评定,建立了抗震鉴定的流程图,经两级鉴定对该教学楼进行了评价,得出其鉴定结果,并指出部分构件需要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3.
潘新想 《科技信息》2010,(13):290-290,355
粘钢加固构件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于本构关系、构造措施、施工应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结合我地区某防洪工程白沙堤2+445自排闸工程案例,对该项目中的拄体采用外粘钢技术的加固施工策略,本文对该方法做了相关的探讨,并针对主要存在的质量通病做了相应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商业楼粘钢加固实例工程概况、结构分析、加固方案、注意事项等方面,粘钢加固是一种先进加固方法,简单、快速、不影响结构外形,施工时对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既有混凝土框架结构使用功能改变,设防类别由丙类提高为乙类导致结构抗震性能不足的问题.在不提高框架抗震等级的前提下,采用钢支撑进行加固,研究了支撑数量、布置方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得到最佳加固方案.借助软件EPDA对加固后结构进行了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IDA方法研究了加固前后结构的抗倒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部分柱包钢、钢支撑复合加固后结构抗倒塌能力满足乙类结构设防要求,可以不考虑设防类别提高造成的抗震构造上的不足,加固工作量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大跨度空间结构金属屋面和吊顶板的抗风吸承载力,文章采用静载试验方法进行了430型屋面板加固前后的抗风吸试验、373型吊顶板的抗风吸和抗风压试验。研究了采取自攻螺钉、夹具、垫片等加固措施对金属屋面板承载力和破坏形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取合理加固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430型金属屋面板的抗风吸承载力。研究结果可为火车站、航站楼等大型场馆金属屋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按照《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要求的可靠指标进行钢筋混凝土梁的粘钢加固设计,根据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和Chen—Teng模型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粘钢加固梁的极限状态方程,通过一次二阶矩法计算了由使用功能改变引起的粘钢加固混凝土梁抗弯可靠性指标.计算结果表明按此方程设计的粘钢加固混凝土梁可靠指标基本大于3.7,满足《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的要求,可以按此方法进行混凝土梁的粘钢加固.  相似文献   

8.
叠合混凝土加固既有结构研究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燕  郭进军  张雷顺 《河南科学》2010,28(7):860-862
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改造是一个日益兴起的行业,可供选择的加固方法有很多种,如叠合混凝土法(加大截面法)、粘钢法、碳纤维加固法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等.确定合适的加固方法要综合考虑工程的实际使用环境和经济指标.针对某实际加固工程,计算并论证了叠合混凝土法在既有结构改变使用功能情况下进行加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类似加固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17(3):199-199
碳纤维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建筑材料,它具有高强、高弹性,高韧性等力学性能,尤其是具有耐酸、耐碱、耐火、耐老化等优良特性,可用于特种建筑结构及工程建筑物,并可用来修补、增强原有结构。外部粘贴碳纤维加固法施工方法很简单。碳纤维加固法与粘钢加固法、玻璃钢加固法相比,其施工性能更加优越,由于材料轻而无需重型机械,采用手工操作即可,施工空间不受限制,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碳纤维耐腐蚀性强,没有老化和锈蚀的顾虑,维护费用极低;由于采用树脂固化,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结构的粘钢加固是一种民用建筑工程的加固新技术。目前,钢板贴合加固技术已经是一项成熟的加固技术,在房屋、道路、桥梁及电力、水利工程等混凝土结构维护改造加固材料及施工中已有所应用,其中以民用建筑行业应用的最为广泛。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粘钢加固技术的施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既有石结构中石楼板(石板)的抗弯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防止石板发生脆性破坏,提出了用于石板抗弯加固的粘钢加固技术,并对加固石板试件进行受弯性能试验,研究钢板厚度及宽度(即截面积)对石板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粘钢加固石板可显著有效改善石板的脆性破坏形态,加固后石板的破坏形式表现为具有明显挠曲变形的延性破坏;粘钢加固石板的抗弯承载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极限荷载较未加固石板提升了60%~233%,随着钢板的厚度和宽度的增大,加固效果更加显著;粘钢加固石板能有效抑制石板受拉区不可见微裂缝的发展,显著提高了石材的极限拉应变,从而增大石板的开裂荷载.随着钢板的厚度和宽度的增大,开裂前石材极限拉应变提升幅度为79.75%~178.48%,粘钢加固石板的开裂荷载较未加固石板提升了60%~140%;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建立粘钢加固石板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2.
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外贴纤维加固梁及外部粘钢加固梁进行仿真分析.在钢筋混凝土模型单元中引入部分分离式模型概念,验证了外贴纤维加固及外部粘钢加固能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梁的整体性能,表明部分分离式模型与整体分离式模型的分析结果几乎相近.  相似文献   

13.
粘钢板法与粘CFRP法在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两种加固方式比较相似,加固机理也类同,论述了粘钢板法和粘CFRP加固方法在方案选择、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周全  王昊楠 《科技信息》2011,(4):316-316
由于种种原因钢筋混凝土梁发生承载力不足时,常常需要对其进行加固补强。粘钢加固法由于自重轻、所占空间小、施工周期短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对7块使用近60年的RC桥面板采用粘贴钢板加固法及粘贴钢板与CFRP复合加固法加固后进行抗弯性能试验研究.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加固方式下试验板的承载力、刚度、裂缝、应变以及破坏形态等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加固方法均能有效提高试验板的抗弯性能;粘贴2 mm、4 mm和6 mm厚钢板试件的承载力分别提高52.5%、126.0%和162.5%,复合加固试验板承载力分别提高87.0%、148.0%和158.5%;采用钢板和CFRP复合加固既有损伤受弯构件时,CFRP的加固作用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粘贴钢板加固法,现行规范和规程可用于既有损伤RC板的抗弯承载力计算;运用本文提出的考虑损伤影响的粘钢加固及粘钢板与CFRP复合加固既有损伤构件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所得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首次提出将粘钢加固技术用于平战功能转换的构思,并以上海某商场地下室为例,袋直接积分的三维有限元法用于地下室的动力响应分析,对现有结构和转换方案分别进朽了动力分析,讨论了单元类型、网格密度、时间步长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主体结构提比二了采用粘钢技术进行加固的方案,并与其他加固方案比较,由此论证了这类技术用于平韶二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桥梁加固可以采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加大截面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外部粘钢加固法和粘贴碳纤维加固法等都能达到同一目的,只是加固途径、加固效果不同.在具体实施中应考虑到被加固桥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粘贴钢板法加固轴心受压柱的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行的加固设计规范提出了确定轴心受压柱可靠度指标β的方法,并且分析了由于功能改变而进行粘钢加固的构件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因素。运用静态随机过程模拟,建立了实用的轴心受压构件荷载模型和抗力模型。按照现行规范编制了计算机程序求解极限状态方程,得出粘钢加固柱的可靠度指标。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它们依次是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荷载提高程度和施工荷载与设计荷载的比值。因此,加固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既有结构的性能评价,如确定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等;此外,控制荷载的增加可以使结构具有足够的可靠度;最后,卸载施工也是确保结构可靠度指标满足要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实际工程,简要阐述了粘钢加固法的设计原理与技术特点,分析粘钢加固的施工工艺在建筑结构加固中的运用,总结粘钢加固的优点,指出粘钢加固作为一种操作方便、质量可靠的加固技术,具有广泛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层建筑结构抗风可靠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并总结了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价标准、可靠性动静态分析方法和考虑风向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等几个涉及结构抗风可靠性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对多国荷载规范中关于风向和抗风可靠性的规定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结构可靠性的评判准则、研究方法、结构动力响应参数、风向等多个因素对结构抗风可靠性的影响以及现有研究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结构抗风可靠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