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格物致知方面,程朱的格物致知关注的是见闻之知的增加,而薛瑄格物致知以知性为目标,重视涵养;在为学途径方面,程朱是主敬、致知并重,然薛瑄更关注主敬;在性方面,程朱把性置于理之性,并有性即理之说,而薛瑄把理置于性之下,而有理即性之说。薛瑄的复性说简化了程朱理学的程序,把形而上的理置于易于把握的性之下,提高了穷理的操作性与可行性,是理学的新发展,也是对程朱理学的修正。在薛瑄复性思想的构建中,《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易》开辟了儒家视野中的宇宙本体论哲学,既完成了对先秦儒家形而上的构建,也为儒学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薛瑄的性与复性说学正是其理论体系形而上的构建,《易》以宏大的形而上体系,独特的宇宙生产模式,为薛瑄性体构建、复性理论建设提供了基础,是薛瑄复性说的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晚明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牡丹亭》及其"至情论"的意义内涵入手,对儒家理论中"情"的意义变迁进行梳理。泰州学派因追求良知"自得"的圆融化境,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程朱理学"情"与"理"的紧张对立,客观上促成了一种浪漫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戏剧等艺术的面貌。《牡丹亭》即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典型写照,其中之"至情"即后来刘蕺山总结之"纯情",这表明了当时以泰州学派为主的儒家"化情归性"的思想倾向。因此此"即情即性"之至情具有某种超越性,它既不是唯情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而是和泰州派追求的仁与乐、道德和艺术高度统一的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超越性道德精神引导人们向往个体心灵的自由与解放,追求社会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直趋精神的崇高境界。在当代人类精神信仰及人格面临各种冲突的现实背景下,这种超越性道德精神是约束人类心底"阴影"过度张扬的本源性支配力量,也是消解当代信仰冲突的内在调节手段和优化国民人格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Banach不动点定理。得到了关于Lazer-Mckenna吊桥方程分别在所谓对称和非对称无理周期边界条件之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相似文献   

5.
理学从二程开始就把"理"作为宇宙的普遍原理,把"理"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本论,认为气的运动、变化完全是由于这个"理"来主宰支配。罗钦顺对程朱理本论进行了辩驳与修正,提出了气本论思想,开了明朝中叶气本论的先河。本文从罗钦顺的"气为万物之本原"、"气上认理"、"理一分殊新涵义"三个方面展开罗钦顺对程朱理学的修正。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朱子"理"之理解,存在许多困难和纷乱.其实,朱子之理,内涵有"根原之理"与"一物之理"两个层次,又可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向去描述."根原之理",是阴阳气化流行或万事万物发动生成的最终理由和动因;所以然之理或太极,是形式上的根原之理,而天地生物之心或天地之仁是实质上的根原之理."一物之理",是一事物"成为自身"所呈现的条理秩序和确定性;文理或定理,是形式上的一物之理,而"性"是实质上的一物之理.在朱子看来,"根原之理"与"一物之理"之间是既区隔又统一的动态系统,其重心都在实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约略同时,王阳明大力鼓吹人的主体精神,以为"心即理",天地万物之理只是我心;以为人只须去除一切私欲,回复己心固有的良善本性,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这种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人的至尊地位、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思想,同样包含着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同样有着激励人们冲破传统束缚、诱发新思想的积极意义.原始社会,在饥饿无奈的时候,人可能被杀死充饥.奴隶社会,奴隶可以活下来,但他不是人,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封建社会,人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人.但是,人是不平等的,只能生活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之下.到了近代,"人生而自由平等"写入了法律条文,人的价值、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和提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看到了王阳明心学中所包含的人的价值发现的积极意义,看到了心学在明清思想解放潮流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构造了一种分母为三次的C1连续有理四次插值样条.该有理四次插值样条中含有参数和调节参数,因而可以在插值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参数的选择进行曲线的局部修改,给约束控制带来了方便.通过分析该种插值曲线的区域控制问题,给出了将其约束于给定的折线、二次曲线之上、之下或之间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9.
王霞 《科技信息》2008,(2):289-290
"三理"教育是分年龄段对未成年人及大学生进行伦理、心理、生理教育。本文对三者之间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解析,并就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探索合理的活动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尝试,使"三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毛晓伟 《科技资讯》2011,(21):198-199
教师在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无为而治"就要重"理,"轻"管,"理、管结合。"理"即"理"顺关系,"理"活气氛,"理"畅情绪,"理"通则"管"顺。那么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该注意哪些"理"?  相似文献   

11.
郭全照 《镇江高专学报》2005,18(4):46-48,75
田纳西·维廉姆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展示了女主角布兰奇*迪布瓦和他人之间的欲望之争,以及这种欲望之争是如何重建了一个以动物性欲望为主导、却失去了超越性意义的"新世界"的.布兰奇就像可怜的唐吉诃德,为了她那个"温柔"而又"温情"的浪漫世界的梦想而绝望地抗争着,这是一出"悲喜剧" .  相似文献   

12.
崇高范畴是一个美学的经典范畴,受到传统文化等级秩序中深度意义的规范,其核心内涵为认同神圣价值的纵向超越,超越性的维度建构在从感性到理性、从此岸到彼岸、从世俗世界到神圣世界的纵深线路中。在当代社会中,经典崇高转而确立了以日常生活为主体地位的核心内涵,建构了面向世俗世界进行价值认同的"此在—此在"、"有限—有限"的横向超越方式。崇高由此成为了世俗世界的价值认同符号。  相似文献   

13.
从叙述模式、佛经理论、佛经文学(伏魔经文)、佛家释梦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佛经对《伍子胥变文》的一系列影响。在叙述模式上《伍子胥变文》化用佛经故事,佛理"业感缘起"论是阐释《伍子胥变文》的内在线索,佛家"释梦"观在《伍子胥变文》上也有体现,历史故事是表,佛理是里。佛理是《伍子胥变文》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4.
沈括的书画美学思想具有较为丰富的内容。他对传神论进行了新的阐发,强调了"理"的重要意义,并对神与理的关系提出了独特见解。他认为神与理的关系实际上是形神关系、形意关系、形理关系等问题的延续和发展,这是对中国古典书画美学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师法的对象--"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师法的原因--"盛唐诸人惟在兴趣"和师法的方法--从"识"到"妙悟"三个角度对严羽《沧浪诗话》"师古"思想体系进行了梳理和阐发,并对之作出了准确的特点、原创的意义和超越性的价值等正面评价以及矛盾、错讹和疏漏的负面评价.  相似文献   

16.
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对课程模式探索与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元素,理实一体化的提出,使得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放到了同等的位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水平,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能力需要。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待加强,因此,基于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管理创新--我国大学创新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是主体依据社会需要 ,在原有的事物基础上引申发散、推陈出新 ,产生既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 ,又具有前沿性、价值性和超越性成果的行为活动。创新的本质在于超越 ,在于对现有的认识和现存的事物的超越 ,是对事物发展的推进 ,具有价值性、超越性、否定性、历史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8.
论审美关系     
本文从存在论的角度探讨了审美关系如何存在、审美关系的两个根本特性以及审美关系与美之间关系的三个问题。文章认为,审美关系存在于"人生——在世"的结构中,它具有当下生成性和超越性。美是在审美关系中当下生成的,正因为如此,探讨审美关系的问题也就成为研究"美如何在"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董显堂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89-91,105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超越性的理论。它是超越我国发展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发展理论,是超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而形成的发展理想,是超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而形成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超越世界发展理论而形成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最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超越性根源于当代中国政府实践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目前高职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基础上,确定了高职课程的设置应当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主体,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实一体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载体组织理实一体教学内容,以综合能力考核为目标建立理实一体评价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