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鄯善地区水资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而分析地下水动态,最后应用灰色局势决策建立水资源调控的管理模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表明,区内水资源系统的输出远大于输入,地下水系统的转化及调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其行为效果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矛盾突,这己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依赖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的调蓄作用,挖掘调蓄潜力,在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提高水库的汛限水位,将部分洪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对缓解流域水资源危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市滹沱河地下水库调蓄功能研究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石家庄市右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滹沱河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滹沱何地下调蓄工程方案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4.
采用GIS组件技术,以Visual C 6.0、Microsoft SQL Sever2000和组件MapX5.02为开发平台,对洪湖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监测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进行了探讨.通过系统开发,实现了对洪湖湿地水质、生物资源特征等多项指标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并能对洪湖湿地进行水质评价、湖区调蓄能力分析、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能够为洪湖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的制定与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5.
北方资源型及水质型缺水、南方洪涝灾害和季节性缺水、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空间不匹配等是我国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几十年来,尽管我国在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掌握很多关键技术并研发出一些成功的模式,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国外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出雨水及表(浅)层岩溶水资源收集-储存-利用、岩溶含水层水资源调蓄与循环利用、中小流域岩溶水资源综合开发与管理、跨流域(区域)尺度岩溶水资源协调开发,以及岩溶大流域水资源梯级调蓄与综合开发等国外岩溶水开发的成功模式。基于上述模式对我国岩溶地区水资源规划、保护、管理和开发所带来的启示,提出借鉴国外跨流域(区域)尺度岩溶水资源协调开发经验,实施水资源跨流域协调开发,有效解决岩溶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空间不匹配的问题;按照大流域岩溶水资源梯级调蓄与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在西南岩溶区利用梯级分布且具有密切水文联系的岩溶大洼地,实施集防洪与调蓄水资源等多目标的大岩溶流域梯级水资源开发工程,解决南方岩溶区季节性缺水的难题;重视我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资源普遍超采造成岩溶含水层被疏干的水环境问题,启动向岩溶含水层回灌补水计划,增强北方岩溶含水层调蓄水资源的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地下水环境;推进极端干旱岩溶区收集-储存-综合利用雨水、表(浅)层岩溶水或坡面流的技术创新,为我国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洪湖的环境变迁及其生态对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总结了洪湖的湖泊环境和生物资源在近几十年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分析了目前洪湖所存在的水生物资源衰退、富营养化过程加速、养殖调蓄矛盾、过滤圈养和潜在污染威胁等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应用生态工程措施保护湖泊生物资源、综合治理洪湖的生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孙喜明 《甘肃科技》2006,22(9):10-11,9
针对凉州区杂木灌区无水库调蓄,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探讨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永济市是山西省主要粮棉产区之一,是国家优质棉基地,近年来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作为本区水资源主要来源的地下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已经严重超采.就缓解水资源短缺现象提出几点建议,希望通过尽量调蓄地面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合理引用黄河水等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宝鸡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影响宝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性因素入手,系统分析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地下水开采过度,水位持续下降;水污染严重,水质明显恶化;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水利工程设施老化严重。结果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的社会;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现水资源的产业化管理;强化水资源保护意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水利工程的调蓄防洪能力;加强水资源网络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结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宝鸡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关中地区水资源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水资源潜力的概念、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的途径,指出水资源潜力开发较之单纯开源优势明显,是当前水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关中地区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主要应立足于节流潜力,其中雨水资源化、污水回用、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改造等措施是解决关中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Many lakes of China ar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specially freshwater lakes, and their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water system and anthropic activity. In the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intensi…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影像群的洪湖水面利用变化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多样性的保持和环境功能的维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对于湖泊的开发利用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获取不同时期湖泊利用的信息不仅有助于了解湖泊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也可为湖泊未来的合理利用及生态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洪湖是湖北境内江汉湖群的最大湖泊.利用1985、1995、2000和2005年四期平水期TM/ETM遥感图像提取各期洪湖水面利用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5年至2005年间,洪湖未利用湖面面积1985年到2000年由于受人为作用影响有所减少,2000年至2005年后基本维持谷值;围网养殖区的面积从1985年不断扩大直至2000年达到峰值,此后基本保持稳定;湖区水生植被相应也从1985年不断减少至2000年的谷底值,随后由于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水生植被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3.
对枯水期洪湖地区湖泊、渠道水位与长江水位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其枯水期的月平均水位、年际变化情况及典型年水位变化。  相似文献   

14.
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太湖水动力的调控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研究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太湖水动力调控所产生的效果,采用数学模型对其水动力进行模拟.利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模型),以湖体水龄(描述湖泊水体交换速率的参数)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太湖水动力的调控情况.结果表明:(a)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太湖湖体水动力过程的作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速、风向以及出入湖的流量;(b)太湖湖体水龄的分布具有很强的时空异质性,夏天的平均水龄约为130d,其他季节的平均水龄约为230d;(c)太湖地区夏天的主导风向——东南风能够促进东部湖区(无锡、苏州水源地所在地)和梅梁湾湖区(太湖重污染区)的水交换,改善水体运动条件;(d)望虞河入湖的最经济调水流量为100m3/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禀赋格局及其与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关系,为流域型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水资源禀赋综合评价模型,结合ArcGIS技术,从数量和密度的角度定量揭示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禀赋格局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关系。【结果】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高、较高、中、较低和无禀赋区分别占研究区的2.61%、29.13%、40.01%、18.58%和9.67%,其中高禀赋区位于鄱阳环湖,无禀赋区位于唐白河流域;除地质公园外,其他自然保护地均与水资源禀赋存在较高空间关系,且在不同类型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社会经济价值方面表现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差异;具有水资源高禀赋的鄱阳南湖和较高禀赋的梁子湖群四级流域自然保护地分布极少,应加强对该地区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控力度。【结论】结合ArcGIS技术,以自然保护为目标的水资源禀赋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定量揭示水资源禀赋格局与快速识别其保护空缺现状,有利于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流域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水资源生态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峡工程现有调度规则的前提下,建立了反映水文情势变化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鄱阳湖区间分布式水文模型、湖区二维水量水质模拟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三峡工程运行后对鄱阳湖防洪、水资源与水质生态等方面的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防洪影响方面,三峡水库预泄期鄱阳湖水位抬升,低水增幅大于高水增幅,而三峡水库蓄水期鄱阳湖水位降低,低水降幅大于高水降幅,总体上对鄱阳湖防洪影响有限;在水质影响方面,鄱阳湖区水质浓度与五河来水的流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关系密切,受长江流量影响的关系并不大;在供水影响方面,三峡工程运行将对鄱阳湖枯水期供水形势产生较大影响;在生态影响方面,三峡工程运行后对鄱阳湖植被面积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大小与月份的不同有关,并将导致鄱阳湖不同区域湖滩草洲显露日期提前和显露时间有所增加,这将对鄱阳湖珍稀候鸟栖息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泥沙输移对长江中游水位抬升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长江干流宜昌至汉口河段及与洞庭湖区泥沙输移变化的综合分析,得到了三口分流分沙逐年减少是造成洞庭湖区淤积速率减小和螺山至汉口河段淤积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长江干流监利至螺山河段水位逐年抬升、洞庭湖区的洪水调节能力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等结论.按照因势利导的治理原则,荆江及洞庭湖的近期治理策略应是淤积围垸减少河道淤积、疏浚河道、加固干堤.  相似文献   

18.
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柱  黄精明 《江西科学》2001,19(3):181-184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它又是通过吞吐型湖泊,对长江洪水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调蓄功能。因此,在鄱阳湖区实施生态建设,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保护与合理利用其湿地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对于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如何通过生态建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与调蓄洪水、控制水旱灾害和血吸虫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这一课题提出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9.
湖泊是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保护和改善湖泊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公众意识是提高湖泊水资源环境管理效率和治理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对黄石市大冶湖、网湖、朱婆湖和海口湖周边的当地渔民、农民及其他居民进行了农村水环境现状公众意识调查及利益群体实地访谈。结果表明:60.6%的被访者认为湖泊水质变差了,并且不同职业身份对湖泊水质变化看法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渔民认为湖泊水质变差的比例显著性高于其他职业身份的被访者。在湖泊水质变差原因的多选项应答中,选择工业污染的应答比例最高,为40.1%,其次是养殖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分别为24.9%和21.6%。另外,从职业身份对湖泊对应分析可以看出受访者对各自行业给湖泊造成的污染有很强的意识和认知感,这是未来改善湖泊水质、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和治理污染对策的良好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0.
揭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空间均衡特征可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构建水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口、水资源-经济共3对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负载指数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行政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进行评价,进而揭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空间不均衡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局部地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存在错位。其中四川-重庆、安徽、湖北地区基尼系数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0.4。(2)长江经济带整体平均匹配差异表现为水资源-经济基尼系数>水资源-土地资源匹配基尼系数>水资源-人口匹配基尼系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3)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负载指数整体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整体水资源负载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