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角帆蚌珍珠囊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三角帆蚌珍珠囊细胞进行了亚显微结构水平的研究,结果发现珍珠囊表皮主要由两种细胞组织-珍珠囊表皮细胞和腺,这两种细胞共同与了诊珠的分泌形成。珍珠囊表皮细胞为整个表皮的基本细胞、细胞内有发达的糙面内质网、多聚游离糖体、线粒体、能积极地进行物质合成和多种形式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对江西抚州洪门水库生产基地两种育珠蚌即池蝶蚌和三角帆蚌的若干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并就它们的形态、生长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生长速度快于三角枫蚌,其形态结构更适于培育珍珠,育珠性能优于三角帆蚌。  相似文献   

3.
小熊猫唾液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小熊猫的腮腺只有浆液性腺泡,颌下腺都有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种,但颌下腺主要是混合性腺泡,舌下腺主要是浆液性能泡,腮腺的闰管短,分泌管长,颌下腺的闰管和分泌管长,舌下腺的闰管和分泌都短,浆液性腺细胞和粘液性腺细胞都含有中性粘液物质和酸性粘液物质,腺泡的发育先天导管,粘液性腺细胞的发育先于浆液性腺细胞,并与大熊猫的唾液腺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运用石蜡切片法,透射电镜技术及组织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消化盲 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消化(吸收)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消化(吸收)细胞顶端有微绒毛,细胞内有酸性磷酸酶,碱笥磷酸酶,脂酶和酯酶活性,还含有糖原和脂肪,是进行食物的细胞内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并有储存能量的功能,分泌细胞内含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分泌颗粒,具有酸性磷酸酶和碱民生磷酸酶活性,并含有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有分泌化酶的功能,消化盲囊导管上皮细顶端有纤毛和微绒毛,细胸内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脂酶活性,也能分泌消化酶,消化(吸收)细胞浅细胞质及及其释放到盲囊腔中的质团中含铁,各部位不含钙。  相似文献   

5.
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脏和消化道-口、食道、胃、肠组成。肝脏为分枝的复管腺,腺细胞呈现出两种细胞,另一种为未成熟细胞。消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具纤毛和微绒毛。不同部位的粘膜下层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淡水经济软体动物之一,三角帆蚌为材料,测定了在不同水温时铬的TLm值,并观察蚌的平均存活时间。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对六价铬较鱼类敏感得多,六价铬对三角帆蚌的毒性较对鱼类的毒性大,水温能显著影响铬对三角帆蚌的毒性,增高水温可增大其毒性。三价铬对三角帆蚌的毒性不及六价铬的毒性大。为控制铬的污染,保护河蚌育珠水体,本文就其安全浓度的评定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三角帆蚌蚌瘟病是目前危害我国三角帆蚌最严重的疾病。我们于1982年~1985年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蚌瘟病是由某种病毒引起的。同时与上海医科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超离心机室一起对三角帆蚌瘟病病毒进行分离、纯化等工作,对其生物学特性也作了些研究。至今已成功地从三角帆蚌瘟蚌的组织中提取到了病毒,并获得了一些电镜照片,现将有关的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三角帆蚌染色体及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三角帆蚌核型,以湖南三角帆蚌为材料,采用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对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染色体绝对长度较小,为1.05~3.20μm,平均长度为1.60 μm;其二倍体数目为2n=38.核型为12m 5sm 2st.染色体臂数NF=72.还发现了不少的双微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i 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取珠后三角帆蚌肉的营养成分,包括水分、灰分、脂肪、多糖、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组成,钙、磷以及几种微量元素。通过比较与分析,评估了取珠后三角帆蚌肉的营养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利用蚌肉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淡水经济软体动物之一,三角帆蚌为材料,测定了在不同水温时铬的TLm 值,并观察蚌的平均存活时间。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对六价铬较鱼类敏感得多,六价铬对三确帆蚌的毒性较对鱼类的毒性大,水温能显著影响铬对三角帆蚌的毒性,增高水温可增大其毒性。三价铬对三角帆蚌的毒性不及六价铬的毒性大。为控制铬的污染,保护河蚌育珠水体,本文就其安全浓度的评定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过量表达CHO细胞的内源性XBP1(X-box binding protein 1)对于重组CHO细胞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XBP1无法改善DMSO作用下CHO细胞中HBsAg的分泌,但能促进DTT作用下的HBsAg的分泌。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在DTT作用下形成了内质网分泌压力,而在DMSO作用下,没有形成内质网分泌压力。由此推断在内质网成为分泌限制部位的情况下,XBP1能够促进HBsAg的分泌;而DMSO通过促进二硫键的形成促进了HBsAg在内质网中的分泌,使得分泌限制部位发生在分泌过程中的其他细胞器。  相似文献   

12.
对中间锦鸡儿花柱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1)表皮韭旬整齐,外切向壁加厚,具厚的角质层,细胞内赢在的淀粉颗粒;2)成熟花柱的通道细胞分泌面的细胞壁无传递细胞结构,但细胞壁厚且具角质层。分泌物开始溢出时角质层破裂和消失,细胞壁保留薄的一层,通道细胞内含一个中央大液泡,细胞质中有许多内质网、线粒体及少量质体;3)花柱的表皮与通道细胞之间为多层典型的薄壁细胞,细胞质内含少量线粒体、高尔基体及内质网  相似文献   

13.
3种淡水育珠蚌碱性磷酸酶(ALP)比较酶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从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的外套膜中部分提取了一种碱性磷酸酶,并对这3种来源的ALP进行了比活力和动力学性质的比较研究,经过相同提纯步骤后,外套膜ALP比活顺序是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三角帆蚌ALP作用于底物磷酸苯二钠的最适pH值为9.40,最适温度为37℃,米氏常数Km为0.53m mol/L;褶纹冠蚌ALP的最适pH值为9.12,最适温度为40℃,米氏常数Km为1.72m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文蛤外套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蛤外套膜具有双壳贝类外套膜的典型结构特征,即由中央膜与边缘膜组成,边缘膜具有3个突起。组织结构包括内外上皮层、结缔组织与肌纤维。不同部位的外套膜,其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结缔组织与肌纤维含量等有差异。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中分布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粘液分泌细胞。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缘膜突起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糖类。分泌细胞内含物中含有丰富的糖类和少量的RNA,同时在分泌细胞检测到较强的ACP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三角帆蚌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对富营养水体中悬浮物的消除作用,并利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时间(t)为自变量,悬浮物消除率(Er)为因变量,初步建立了不同蚌密度下,三角帆蚌对水体悬浮物消除的时效模型.研究发现,当蚌密度在每立方米6.25个到每立方米31.25个的区间内,时效模型呈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函数.对这些抛物线函数分别过Er=0,0.1,0.5等直线的交点做了数学解析和生物学意义的的探讨.并尝试分析了几个固定时间点下,蚌密度对悬浮物消除率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环境钙浓度对淡水育珠蚌外套膜及珍珠囊钙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采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及等离子光谱技术,研究了不同环境钙浓度对淡水育珠蚌钙代谢的影响。发现与对照组(钙浓度约10g/m^3)相比,较高钙浓度(20~30/m^3)条件下三角帆蚌外套膜组织钙含量增加,外套膜内外表皮和珍珠囊上皮细胞的分泌活动旺盛;与之相反,高钙浓度条件下(30g/m^3以上),蚌外套膜组织钙含量降低,外套膜内外表皮和珍珠囊上皮细胞的分泌活动下降。这表明环境中适宜的钙浓度可促进蚌对钙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设置水生植物浮床A、植物介质浮床B及植物介质河蚌浮床(组合型生态浮床)C等3个不同层次配置的浮床,考察了同样的运行条件下,各浮床出水中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及氮的质量浓度变化,分析了浮床中各配置对有机物及氮的去除转化规律,同时研究了三角帆蚌对人工介质微生物富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介质对溶解性的有机物及氮起到了明显的去除作用,三角帆蚌通过滤食消化促进了有机颗粒物的可溶化和无机化,对氮形态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氮的去除效果;三角帆蚌的引入增强了单位人工介质上微生物的TTC-脱氢酶活性与硝化细菌密度,从另一角度阐明了三角帆蚌对有机物及氮去除转化促进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华南五针松(Pinuskwangtungensis)顶芽和一年生幼茎,进行形态结构和发育的观察,并进行细胞内淀粉粒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华南五针松幼茎在芽鳞形成后期,顶芽出现分区结构。顶芽细胞、幼茎细胞中,质体、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分布、数量与其干旱生活的环境相适应。茎的皮层、初生木质部有树脂道分布,均为裂生型垂直树脂道,由莲座状排列的12~18个细胞发育而来。淀粉粒在树脂道发育成熟前后的动态变化与树脂的合成和分泌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各组织的发育完善,幼茎内薄壁细胞的淀粉粒呈现一个由无到丰富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3种淡水育珠河蚌血细胞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以圆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为材料 ,通过多种染色方法并结合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等 3种酶对血细胞的显示定位 ,可将 3种淡水育珠蚌的血细胞分为 :颗粒细胞、无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四种类型 .作者认为 ,透明细胞可能是颗粒细胞衰老形成的 .  相似文献   

20.
漂白粉对三角帆蚌外套膜粘液细胞及珍珠囊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漂白粉(0.5mg/L,1.0mg/L,1.5mg/L)处理后对三角帆蚌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漂白粉对外套膜和珍珠囊细胞的超微结构均有不同程序损害,表现为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网腔扩张,线粒体基质电子密度改变等,其中1.5mg/L漂白粉的影响最为严重,除发生上述变化外,外套膜内表皮粘液细胞中硫酸化粘液减少,酸性粘液增加,外表皮细胞中性粘液几乎消失,该浓度组的结缔组织中钙球体的数量也明显高于其它各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