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建新 《科学之友》2009,(4):150-152
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候,由于上下结构形式不同和各构件抗侧力体系抗震差异使得这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较为复杂,结构刚度沿竖向分布也不连续,侧向变形也不均匀,易于发生在相对较薄弱的底层。文章按照相似原理,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
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候,由于上下结构形式不同和各构件抗侧力体系抗震差异使得这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较为复杂,结构刚度沿竖向分布也不连续,侧向变形也不均匀,易于发生在相对较薄弱的底层. 文章按照相似原理,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3.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导致大量房屋倒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据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结果的分析显示,95%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4.
根据某砖石古塔几何尺寸和结构构造,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其在不同弹性模量下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和等效地震侧力下抗震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弹性模量对砖石古塔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根据某砖石古塔几何尺寸和结构构造,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其在不同弹性模量下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和等效地震侧力下抗震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弹性模量对砖石古塔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李妍 《科学之友》2010,(2):43-44
根据某砖石古塔几何尺寸和结构构造,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其在不同弹性模量下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和等效地震侧力下抗震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弹性模量对砖石古塔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就我国看近十几年来的强烈地震震害表明,分析了底层框剪彻体房屋的震害特点,提出了防抗震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并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长期报震、抗震工作中,已经观察到许多动物在震前有种种异常反应:畜不进圈狗狂叫,冬眠蛇出老鼠闹,鸭不下水鸡上树,蜜蜂飞迁鱼上跳,鹦鹉撞笼鸽惊飞,狮虎哀吼狼悲嚎等等.我国邢台地区人民通过对预测预报地震的实践,还编成了这样的谚语:"鸡在窝里闹,猪在圈里跳,羊跑狗也叫,地震快来到."  相似文献   

9.
模拟地震     
为了研究和设计建造能承受大地震威力的抗震建筑,美国研究人员对建筑物进行地震模拟实验.他们在一个飞机修理棚的一角建造了一座房屋,模拟大地震对建筑物的巨大摧毁力量.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房屋抗震设计应根据房屋材料、结构以及地理位置等的不同而不同进行了分析,并对隔震和消能减震两种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1.
李正道  张亦刚 《科学之友》2008,(10):152-153
文章对房屋抗震设计应根据房屋材料、结构以及地理位置等的不同而不同进行了分析,并对隔震和消能减震两种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2.
房屋抗震创奇迹 2010年2月27日,当地时间凌晨3时34分,南美洲智利中部近岸发生了里氏8.8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为55公里,震中距智利第二大城市康赛普西翁100公里,离智利首都圣地亚哥320公里。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长期报震、抗震工作中,已经观察到许多动物在震前有种种异常反应:畜不进圈狗狂叫,冬眠蛇出老鼠闹,鸭不下水鸡上树,蜜蜂飞迁鱼上跳,鹦鹉撞笼鸽惊飞,狮虎哀吼狼悲嚎等等。我国邢台地区人民通过对预测预报地震的实践,还编成了这样的谚语:“鸡在窝里闹,猪在圈里跳,羊跑狗也叫  相似文献   

14.
上地幔670km间断面相关震相的走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东平 《科学通报》1993,38(22):2063-2063
PREM 模型中,存在深度为220,400和670km 等的速度间断面,传播中的地震射线在触到这些间断面时由于反射折射及转换而产生一些相关震相,在不同地区不同震级的地震中分别都有记录;编制这些相关震相的走时表,是研究地球内部物理性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计算了 PREM 模型与上地幔过渡区670km 间断面有关的一些震相的走时,绘制成走时曲线;据此讨论了部分震相的特征及性质.  相似文献   

15.
地震横波分裂参数是确定地球介质各向异性基本特征的重要依据.在过去几十年间,快横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横波到时差测量值的显著离散已经成为影响学界对地震各向异性和横波分裂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突出障碍.本文具体分析了实际地球介质的各向异性和非均匀性可能引起的地震记录上地震波震相观测走时和理论走时的偏离、观测偏振和理论偏振的偏离,以及震相观测序列和理论序列的偏离;指出了实际三分量地震记录上地震波震相矢量普遍存在的偏振非正交和路径非正交关系是传统正交分离和参数测量结果显著离散的根本原因;用仿真模拟实例分析了现有震相识别和波形分析方法可能带来的震相漏识别或误识别,介绍了利用矢量分析技术分离三分量观测记录上地震波震相完整波形的基本思路,推导了以地震波空间偏振矢量方向为参数的波形分离运算表达式,以及直接利用三分量地震记录的傅里叶频谱在不同坐标分量上的投影来测量地震记录上各个震相矢量空间方向的近似方法.  相似文献   

16.
既有结构加轻钢会导致结构刚度、阻尼比和周期发生变化,因此,在对结构进行分析的时候,有必要对结构整体进行地震分析.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分析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为实际加层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历次地震灾害中,根据对灾区大量的房屋建筑的研究调查,房屋中大量出现由于形成短柱而产生的破坏。文章叙述了形成短柱的原因,明确了短柱的判定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处理措施。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避免发生脆性破坏,达到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何宏林  魏占玉  石峰  孙浩越 《科学通报》2010,55(17):1702-1709
汶川地震破裂带上的近场震后变形, 是一种震后的蠕滑行为, 而且大部分表现为与同震滑移的方向相反. 地震断层的活动通常划分成震前、同震、震后和震间4个阶段, 反映了一次地震从孕育、发生到结束的整个演化过程, 而不同活动阶段的变形特征反映出不同的应力状态和力学性质. 汶川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两条长分别为250和72 km的地表破裂带. 为了了解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震后变形特征, 对中央主破裂带上人为破坏较轻的断层崖或断层挠曲崖进行反复测量, 结果显示在19个观测点中, 13个观测点(68%)的断层崖或断层挠曲崖的高度(垂直同震位移)震后降低回落, 平均降低了9.7%; 5个观测点(26%)没有发生变化; 1个观测点(6%)的在震后继续抬升, 抬升了12.8%, 而且该观测点位于中央主破裂带的南西端部. 尽管这种变化中存在着上冲断层盘虚假抬升后压实回落的影响, 但主要是沿汶川地震破裂带发生的震后滑移造成的, 而且大部分震后滑移(68%)与同震滑移的方向相反. 除破裂端部存在同震位移亏损, 弹性能释放不完全外, 其他部位同震位移要么与震间累积达到平衡, 要么过冲产生能量亏损, 揭示了汶川地震的能量可能基本释放完全, 发生7级以上强余震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 这种震后变形特征还告诉我们, 在进行活动断层构造地貌研究时, 特别是通过断层崖高度(或其他水平位错量)判断断层运动速率和估计古地震事件大小时, 除侵蚀作用产生的误差外, 还需要考虑10%左右来自震后滑移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5~2010年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精密水准观测,并消除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变形的影响,获取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间期的地壳垂直形变场.结果表明,双石-大川断裂(龙门山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之间的芦山地块处于正、负垂直形变梯度带相交的区域,说明该区域在芦山地震前25年内已闭锁.根据2010~2013年穿过震区的水准观测数据,同时消除震前近3年的地壳垂直变形,得到了芦山地震同震垂向位移.同震位移场揭示距离震中最近的达多35水准点最大同震位移达到198.4 mm(相对马雅165基),西北盘(上盘)相对东南盘(下盘)向上运动,显示发震断层以逆冲错动为主.对比芦山地震垂向同震变形和震间期变形,可发现该地震符合弹性回跳学说,芦山地块震间期积累的弹性应变能(位移亏损)在震时得到弹性回跳释放.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特大地震. 这次逆冲型地震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逆冲断裂之上, 与有历史记载以来所发生的逆冲型特大地震是不同的. 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震源机制、余震定位、地震破裂过程、同震地壳形变、强地面运动等的综合研究, 认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3个地质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川西高原作为变形单元震前发生长期持续的变形, 并且将变形转换为积累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应力; 龙门山断裂带作为闭锁单元震前变形缓慢但积累很大的应力, 当其超过断裂的摩擦强度或岩体的破裂强度时就突发破裂, 形成地震,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四川盆地作为支撑单元对川西高原和龙门山的向东运动产生阻挡, 是汶川地震孕育不可缺少的元素. 汶川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以用多单元组合模型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