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海》中的双我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班维尔的代表作《海》自2005年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广受评论界和读者的推崇。然而,绝大部分的评论(主要是书评)侧重于探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对小说在自我再现中的突出特点“双我”很少涉及。小说主人公及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对于自我的表述经常出现一些相互矛盾或混淆现实与想象的地方,产生了大量的“双我”。现从心理分析的“双我”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在自我再现过程中的双我表现及其成因来揭示班维尔小说的困惑主题。  相似文献   

2.
弗.司.菲兹杰拉德的《大人物盖茨比》是形式导演成的一场“美国梦”幻灭的戏。小说的叙述者尼克被置于故事当中,且有他自己的故事。尼克的故事与盖茨比的故事的交叉与并列,构成了一个青年“美国梦”的梦幻世界。作者运用了各种叙事策略,如叙述时间,叙事情境及其转换,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经验自我视角与叙述自我视角交替使用。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突现一个美丽绝伦的“美国梦”的幻灭。  相似文献   

3.
在叙事作品中,作为叙述主体的“叙述者”不同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他在作品中的位置变化多样。热奈特将其概括为三种:叙述者可以是“异叙的”(即叙述者不在自己叙述的故事之中,不担当人物角色),也可以是“同叙的”(即叙述者象第一人称那样,在叙述的故事之内担当一定角色),还可以是“自述的”(叙述者不但在他所讲述的故事之内,并担当主角,在  相似文献   

4.
当代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奇迹唱片行》从叙事视角的多层次转换展现记忆,构建了独特的记忆认知叙事模式.小说通过记忆叙事视角的切换,由浅入深引导读者意识与叙事者和人物在创伤体验层面的交融,在达成认知叙事化的过程中强化对自我的深层认知.叙事者凸显"我"的消失制造不可靠的疑点,同时勾勒"他"的回避型自我表征,显现记忆者创伤体验的前因后果."你"呼唤读者的零距离体验,揭示了读者最终走向自我反思的可能路径.在乔伊斯笔下,记忆叙事视角的切换过程实则是一次深入探索潜藏在创伤苦痛之下的人性种种可能性的自我认知旅程.  相似文献   

5.
班维尔的布克奖获奖小说《海》的中心议题就是主人公莫顿通过叙述对自我身份进行建构。从温尼科特提出的"真我""假我"的概念出发,分析班维尔小说《海》的主人公莫顿"假我"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可以发现,莫顿对自己出身和不完美的肉体以及肉体的消亡的羞耻感导致了"假我"的出现,但他创造的"假我"又不够独立、完整,无法完全替代"真我"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于是小说中"真我""假我"同时存在表现出了自我分裂的特质。缺乏一个独立统一的自我让莫顿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此给小说主人公带来人际灾难。  相似文献   

6.
《左传》同时采用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2种效果不同的叙述者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而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叙述者又以“君子曰”、“仲尼曰”的身份频频露面。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左传》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结合作品本身,从叙述学的角度去探讨作品,可以揭示作品内在结构的独到之处:第一人称叙述、人物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关系等叙事策略的应用,将主人公寻求自身身份认同的主题逐步展现出来,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探讨《人寰》的叙事策略人手,通过对具体文本中的时序、视角的分析,发现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内在一致性,分析严歌苓小说异于传统的先锋叙述特色;探究特异的视角,具体阐述作者、人物、叙述者的语态关系,发掘严歌苓创作中时常存在着的经历者和叙述者的双重声音。从以上角度对《人寰》的叙事结构做出整体性认知,并对严歌苓小说的叙述特色及其带来的文本张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自诞生之日就毁誉参半,对同一部作品的认识如此泾渭分明,主要是由于审美差距的存在.这里通过叙事学角度对主人公霍尔顿形泉进行分析,发现不可靠叙述者的选取和双重叙事手法--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交替运用是审美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老舍小说的表达方式属于讲述型,叙述者的叙述声音比较清晰,读老舍的小说常有听评书的感觉。老舍小说叙述声音清晰的重要标志是较强的阐释性和多用议论比喻。较强的阐释性包括叙述者对小说故事高屋建瓴的通盘把握、频繁使用表达叙述者的意图的小括号、在故事外叙事时“我”、“我们”字样的反复出现、叙述者对于小说人物的代言人性质诸方面。议论与比喻是显露叙述者公开身分和表达叙述者主观感受的重要艺术手段。老舍小说叙述者多用议论和比喻,在议论和比喻中表现自己的见解,引导接受者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杨永芳 《科技信息》2009,(7):172-172,220
本文就《简爱》中的叙述者的问题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从叙述学角度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分析。根据叙述视角聚焦点的不同可以把小说中叙述的视角分为两种,相对应的叙述者在分别是“经验的我”和“叙述的我”。小说中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也可以在时空的角度分为历时叙述者与共时叙述者。小说中的特殊的第一称的叙述在表现整个故事的时候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14.
《在酒楼上》作为一篇"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故事层面的叙述)文本,鲁迅选择了对话的一方"我"作为叙述者,在这些表现为第一人称叙事模式的作品中,叙述者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既担当叙述者的诸多功能,还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功能,因此,叙述者的叙述出于种种原因引起人们对其可靠性进行质疑。在多重关系下,其叙述能否做到完全真实可靠,这个问题引起了叙事学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目前中学教材"去鲁迅化"的背景下,借助叙事理论展开对经典的重读,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在酒楼上》叙事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进行具体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左传》的干预叙事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同时采用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2种效果不同的叙述者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而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叙述者又以"君子曰"、"仲尼曰"的身份频频露面。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左传》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叙述者之一杰生在价值观、道德观等原则上与作品的隐含作者有很大的分歧,被看作是不可靠的叙述者。然而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理解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关键之一。事实上,小说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述风格极大地影响着读者对小说整体的反映。尽管杰生的不可靠叙述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它赋予了小说新的解读层面,引起了读者对小说文本和作者意图的极大关注,对于小说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入手,把刘震云的小说划分为两种类型,对其小说的视点、叙述者、被叙述者、整体价值倾向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大体认为他小说的视点发展是由“他”到“?”,整体结构则由局部的反讽到全面的建构与解构,而这一切,与他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追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叙事学的叙述者研究,是为了解决发现叙事文本中"谁在说话"的问题。"叙述者是叙述本文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①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述层次、叙述层次的格局、不可靠叙述者三个角度来分析威廉.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严歌苓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透过“我姨妈”书娟讲述了南京大屠杀中教堂女学生与十三个窑姐的故事.“我姨妈书娟”的表述使得作品实际具有了两个叙述者:“我姨妈书娟”、“我”.这两种叙述人称的并存与转换增加了叙事的多样性,丰富了叙事角度,强化了叙述者叙述、交流、证实、说服等功能.“我姨妈书娟后来知道”的叙事方式凸显了叙述者“我”的声音,使得个体经验与历史叙事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故事空间,深化了故事内涵.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的《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这篇小说,运用了不可靠叙述者这一叙事技巧,讲述了沙多里斯家族三个女人的故事和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