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赫哲族文化保护为例,利用图像球面投影算法和SIFT特征提取算法对图像进行拼接融合生成全景图像,并使用全景图像拼接融合技术开发虚拟漫游系统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通过开发赫哲族村镇数字漫游系统,实现了赫哲族村镇、展馆、景区的360°全方位展示,并融入了丰富的交互热点,给参与者带来沉浸式的交互体验,为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VR技术通过虚拟场景漫游创建一个形象极其逼真的虚拟感觉空间,通过数字化手段为红色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文以厦门总工会旧址为例,研究VR技术应用于红色历史文化建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实地测绘、三维模型构建和交互设计3方面对VR技术在红色历史文化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基础分析与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3.
以小区别墅为3D虚拟漫游系统对象,利用3Ds Max与Quest 3D平台作为开发工具,构建完全沉浸式别墅漫游系统.就系统在集成开发阶段VR场景中相机的创建、灯光的设置、VR场景的三折幕布发布等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以小区别墅完全沉浸式案例的虚拟仿真漫游系统的完整方案,并加以实现,为推进完全沉浸式虚拟仿真漫游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4.
虚拟景区漫游系统是实现虚拟旅游的关键环节,对促进智慧旅游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安庆市独秀园景区为例,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基于3ds Max的虚拟景区构建方法和基于VPN编辑器的漫游与交互功能的设计,指出应用注意的问题,最后实现了独秀园虚拟景区漫游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虚拟漫游系统实时信息查询的需要,本文研究了基于OpenGL的三维虚拟对象的拾取问题.通过分析OpenGL的坐标系及坐标系变换原理,给出了三维空间对象拾取的基本流程;基于传统虚拟漫游系统,采用三层体系架构和空间包围盒技术,提出了三维虚拟对象双向查询的实现方法.以校园虚拟漫游为例,实现了三维虚拟对象的拾取与双向查询,验证了本方案的实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音乐文化以自身具有一定地域的特性,以声乐为载体,通过职业化、组织化的方式实现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该文通过分析城市音乐文化的特性,探究城市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通过保护和发展城市音乐文化使得我们的民族音乐得以良好地传承.  相似文献   

7.
以设计山东理工大学漫游系统为例,讨论了场景中模型的构建和优化、多通道立体显示以及基于VRP-SDK和MFC虚拟漫游系统的实现方法,并探讨了虚拟校园漫游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钦媛 《咸宁学院学报》2012,(10):137-138
藏族音乐艺术是我国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藏族音乐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藏族音乐艺术以宗教活动为载体实现自然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快,传播媒介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藏族音乐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逐渐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将结合藏族音乐艺术传承的现状,深入分析藏族音乐艺术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并创新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为藏族音乐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多声部音乐之瑰宝侗族大歌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不良现状,如忽视对其文化本体的保护、保护重形式轻内容、保护对象不清晰等.针对这些问题,最为科学的保护和传承的方法是"活态的保护与传承",保存其音乐形态,记录其赖以生存的时空状况和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的3D虚拟漫游模式的数字化艺术馆系统整合虚拟现实、多媒体、数据库云存储、大数据分析及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并主要应用在对各类艺术作品数字化加工、储存、修复、管理和展示等保护文化艺术方面,在线向用户提供三维虚拟场景中艺术馆内外部环境及艺术作品的信息感知,最终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突破了实体艺术馆无法达到的迅速传播的功能,同时,全面数字化艺术作品可华丽升级为艺术大数据中心,也终将成为实体艺术馆在新媒体时代普及、教育、展览、共享延续扩展。  相似文献   

11.
2005年,民族传统体育"莲花十八响"被正式列入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莲花十八响"这一古朴的土家民间艺术文化,从"力度、广度、深度、高度"四个层面对"莲花十八响"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当地政府部门在实践中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莲花十八响"。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少数民族,历史的涤荡和土家族先民世世代代的创造与传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长阳作为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其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艺术、婚丧习俗、饮食文化等无不成为土家民族民间文化中最为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佤族传统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上,对采集的佤族文化与实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和编目,构建佤族文化数字化平台。完成了佤族舞蹈\建筑等人文资源的加工入库与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并与旅游服务系统进行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科学存储以及旅游数字化体验、村寨展陈、佤族舞蹈的虚拟交互整合为一个大型系统。强化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服务创新模式,提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 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 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 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七里古镇拥有丰富的古窑文化、古建筑文化、民间宗教文化、客家民俗文化、船工文化、商贸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促进古镇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将积极推动赣州的旅游及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吊脚楼是土家族山地文化的表征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折射了土家人的"祖先崇拜"与宗教思想,又暗含了土家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伦理观,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建筑技术的进步,土家族吊脚楼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土家族吊脚楼文化面临的危机日益凸显,我们应当采取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才能及时抢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试论土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语不仅是土家族的重要特征,而且还是受本族文化影响的有声符号系统。本文从早期思维及认识水平、历史进程、山地耕猎文化等3个方面讨论了土家文化对土家语的影响,同时也正由于纷繁多变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土家语的发展和变化才不致于失去活力而枯竭。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数字泰山虚拟漫游系统的设计思想,论述了实地数据收集、图像采集和模型制作等模块的实现方法,详细介绍了泰山虚拟场景中主要模型的构造方法,实现了数字泰山虚拟漫游,用户在与系统交互的过程中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19.
三维数字校园漫游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结合山西大同大学三维数字校园漫游系统,探讨了对虚拟场景中不同景观的不同建模方法和基于VRML的校园漫游系统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