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文化价值驱动下的有机过程,乡村文化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核心资源、内生动力和独特魅力。九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市,在城镇化进程中,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经济,轻文化"等问题,保护和传承好九江乡村文化,必须完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长效机制建设,推进政府、市场和村民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三维协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九江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遵照国家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条例和规定,提出了保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则与方法,为更好地挖掘、整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博弈论的视角对藏族工布响箭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之间的博弈及其保护现状进行分析,为更好地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思路。结果显示,工布响箭文化在林芝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保护,但随着西藏社会的变迁,工布响箭文化遗产的传统器材逐步被现代新型合成材料所替代;生计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工布响箭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不复存在,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后备人才的匮乏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均对工布响箭文化遗产进行积极的传承保护是此博弈的最严格优策略均衡解。文章提出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资源作为中介,使学校成为工布响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阵地,使学校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萍乡莲花落是一种以萍乡方言为载体的民间说唱艺术。2010年萍乡莲花落被认定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号:V-3),宋华铿为萍乡莲花落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文章采用访谈法及资料文献法进行研究,试图总结出宋华铿与萍乡莲花落的"相识"、作品创编、音乐改革到传承传播的整个过程及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传统武术传承人是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传承比对技术、理论的传承更为重要.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以霍氏八极拳的传承发展为例,探讨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机制.根据传统武术拳种传承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强宣传引导、与教育事业相结合、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加强武术学校的扶持、加强传承意识等建议,更好地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6.
该文阐述了"十八描"的中国传统人物绘画技法,从艺术表现的角度阐释了"十八描"的绘画方法,从艺术想象力的角度分析了十八描的思维方式,表明作为中国人,应当传承传统艺术,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并将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意会性认识角度,将武术技术归于意会性技术范畴,揭示了武术意会性技术的传承特征及其对传承的影响,提出武术传承需要身教重于言教,躬行胜于言说;"意会"与"言传"相互为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辅之西方现代科学;重视自然传承;保护"传承人",进行开放式传承,以期促进武术技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保护与传承太极拳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解读太极拳文化相关信息,分析太极拳文化开发的战略路径,探索太极拳文化产权、人才培养、市场开发、资金保证等相应问题,针对高校太极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关研究,提出高校太极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建议和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中华响扇》进入高等体育教育个案研究,探讨开发利用和传承民族民间武术资源的有效途径和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其优秀传统发扬光大。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基础,结合访谈法,并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总结规律,为开发利用和传承民族民间武术提供参考。结果对学习《中华响扇》的320名学生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喜欢《中华响扇》的学生占87%;有67%~85%的学生从不同侧面认为《中华响扇》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益;有74%的学生认为比较容易掌握,有92%的参与者希望《中华响扇》作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内容之一,提早进入教育教学改革之列,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武术的兴趣,而且也为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民间武术培养了后来者。结论中华民族使用扇子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中国扇文化浓缩着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中华响扇》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武术资源之一,发扬与传承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多声部音乐之瑰宝侗族大歌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不良现状,如忽视对其文化本体的保护、保护重形式轻内容、保护对象不清晰等.针对这些问题,最为科学的保护和传承的方法是"活态的保护与传承",保存其音乐形态,记录其赖以生存的时空状况和关系.  相似文献   

11.
福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日渐紧迫和艰巨.对此,在分析福建省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基础上,提出用标准化保护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一步阐述这一方法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运用"围栏式"非遗标准化模型论证了标准化在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有效性.最后,对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方法研究,构建了"点三角"模型和"圈—轴"模型.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中华老字号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基础的"长板",同时,与国内其他中华老字号企业相比,也有着忠实顾客断档、所处经济环境不优越、核心技术不精湛的"短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吉林省中华老字号企业应该以保护、传承老字号的价值为重点,依托传统改良创新发展新产品、新服务,更好地为吉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通过调查分析十八索湿地保护区的重要生态因子、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生境特征,探讨影响十八索湿地生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因子,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对策与建议:一是恢复和扩大保护区湿地保护范围;二是加大长江以及青通河、九华河水系的治理力度;三是启动和完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四是科学利用生态资源,完善保护区监管网络和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发展旅游业中的文物保护问题,指出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到保护文物的行动中,并要依靠法律手段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传承人的选拔将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避免用"保护主体"取代"传承主体"。各级政府部门、学界、商界、新闻媒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主要职责是利用自己的行政、学术、资金、传播等优势,在政策、法律、学术以及资金等层面,扶持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制定正确的政策是调动民间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思想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激发民间社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空前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做法需要探讨,值得商榷。"非遗"保护传承的实际现状迫切需要引起全社会深刻反思和冷静思考。产业化发展、旅游开发发展等保护模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但走教育传承之路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长久发展、良性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出康巴地区藏医药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方法以康巴地区藏医药相关的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为切入点,以康巴地区藏医药的传承与保护为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发掘康巴文化与藏医药的形成、发展、传播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康巴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孕育发祥了丰富多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甘孜州南派藏医药",由于老一辈传承人年事已高,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康巴地区藏医药的学术传承有待进一步加强.结论康巴地区藏医药是康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亮点之一,进一步推进康巴地区藏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康巴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最早开始对民俗文化财展开制度化保护与传承的亚洲国家.近现代以来,日本民俗文化财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博弈、由中央向地方政府分权、从"政府主管"到"地域自治"3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其与社会治理产生了价值耦合.民间组织具有非均质性特征,"自下而上"自发参与民俗文化财的保护与传承;赋权增能于社区,建立民俗文化财共享机制;神道信仰助力日本基层社会治理.我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可充分借鉴日本民俗文化财保护与传承的经验:第一,培育保护主体意识,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第二,促进上下良性互动,构建责任分担机制;第三,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蜡染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分析其艺术特色、现存状态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术,同时对蜡染艺术在当下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关心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历史变革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挑战.如何在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发展中,保护、传承、发展和传播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时期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平台丰富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途径及形式,数字技术能够实现跨时间、空间的信息储存、共享和互动,这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