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工作法以及参与观察法对黔东南苗族斗牛民俗活动进行了调查,对苗族斗牛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事项进行了梳理。研究显示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的生态传承存在较大危机,建议通过政府立法、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复兴战略、养殖户经济扶持、构建斗牛文化传承机制以及斗牛文化进课堂工程等手段对该文化事项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驱动力,更是一个国家的基石。黔东南苗族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黔东南苗族文化的理论内涵与文化基因进行深入探讨,解码其文化基因,正确处理黔东南苗族文化与旅游发展融合的关系,在有效保护与传承黔东南苗族文化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黔东南雷山县乌东村为案例,调查了雷公山苗族传统文化特点,传统医药文化知识、禁忌及变迁,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特点等.揭示了苗族崇尚自然、善待自然的价值观和持续利用资源的理念,对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文化和传统知识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文化和环境基础,体现在包括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建筑、民族医药、传统农业、民间工艺等方面,特别是苗族侗族人普遍具有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保护较好,但同时需深度挖掘和解读,以支撑以旅游经济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的黔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黔东南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习惯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是国际研究的热点议题.本文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四个苗族村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习惯法进行了田野调查,对集体林和私有林进行了样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苗族村规民约对当地的山林树木、动植物资源、稻田和农作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山林火灾防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律的差异与互补分析,本文建议采取国家法与习惯法相互融合和协调的方式,促进苗族习惯法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此促进民族地区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陈波  黄勇  余压芳 《贵州科学》2011,29(5):57-60,64
黔东南苗族传统吊脚楼的营造过程不是简单的建房过程,其中包含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习俗、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技术及建筑理念,是地方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的城市化选程的加快,砖木和砖混结构建筑及其现代化的建造方式对传统的苗族吊脚楼造成很大冲击,对其保护、发展与开发利用的研究是紧迫而必要的。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传统吊...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苗族婚俗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黔东南苗族婚俗发生了较大变化,恋爱方式、婚姻礼仪和费用以及婚姻选择等几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这些变化与建国以来黔东南苗族经济、教育的发展以及党的民族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侗族斗牛文化历史久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变迁,主要体现于斗牛之组织、激将买牛之方式、斗牛之时节三个方面,其原因则涉及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侗族斗牛文化以个案的方式体现出了文化的内在发展性,并通过调适社会发展之需要使自身获得了传承。  相似文献   

9.
贵州黔东南苗族至今流存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苗族古歌,虽然这些古歌并非苗族关于原初历史的真实记载,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以及人口与生态平衡的朴素认识,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且这些思想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藏、贵州黔东南自治州被列为世界“重返自然,返朴归真”旅游点。在贵州黔东南,苗族自然村寨是不同时代苗族人民利用、改造自然环境取得的文化艺术造型。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时空上制约了苗  相似文献   

11.
何祖星  史伟 《科技信息》2010,(7):400-40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概述了苗族的竹杆舞起源和发展,对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台江地区的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杠舞”的健身娱乐价值和文化特征进行分析了研究。研究表明,竹竿舞一项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较低、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既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体育手段,运动强度、运动量可随意调控,因而苗族的竹竿舞不仅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集体性、交融性、观赏性和综合性等文化特征,而且还具有健身、健心、体育旅游开发等社会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对云南苗族吹枪的历史演变和传承发展进行研究,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分析了马林村吹枪活动的发展状况,为吹枪活动的发展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期为云南苗族吹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孝梅  窦金波 《科技信息》2011,(34):43-43,45
芦笙是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性乐器,它是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集中表现。芦笙不仅用来娱乐,还被当作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物和载体,是苗族人的精神支柱。苗族芦笙源远流长,传承历经3000多年,在其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它有些什么样的传承特点呢?这是本文急需解答的问题和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4.
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传统服饰文化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妇女传统服饰是苗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传统服饰为对象,分析了六种服饰类型在颜色、款式和装饰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了地域环境、祖先崇拜和审美观等在服饰形成中的作用;最后揭示传统服饰保护在传承人、图案、技术等方面的困境,并对此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湖南西部地区是我国苗族重要聚居地之一,苗族文化在这一地区保存相对完整。文章通过田野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科研方法对现代化语境下的湘西地区苗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相应资料。  相似文献   

16.
"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革东镇大稿午村苗族同胞传统祭祀节日活动中独特的舞蹈,现流行于剑河、台江、镇远、施秉等县。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具有黔东南苗族民间鼓舞形式,将体育与文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民俗文化中的体育资源,具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大稿午水鼓舞具有全国唯一性、文化多样性、活动连续性、群众参与性等特点。"水鼓舞"所包含的体育和文化元素将对苗族群众的生活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水鼓舞"应得到传承发展,并且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湖南吉首苗族传统节庆体育开发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文化创意是吉首苗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式,且初见成效,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定位品牌差异性,以生态圈的合力创新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是吉首苗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然而,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矛盾、旅游开发中文化主体的弱化、旅游企业与有管部门的自利性等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苗年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黔东南的部分苗族,很久以来就有许多独特的民族节日,其中以苗年最有代表性。过苗年的时间多有不同,有的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日)或亥日(猪日)举行。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习惯以农历十二月为过节期。在这一年里,苗山处处走亲访友,吹笙“踩堂”(芦笙舞的一种称呼),斗牛赛马,赛画眉鸟等,一派节日气氛。四荣公社是年节活动的中心地点,附近的兄弟民族或贵州榕江、从江一带的苗族青年,也不远千里来赶热闹。  相似文献   

20.
对湖南吉首苗族传统节庆体育开发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文化创意是吉首苗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式,且初见成效,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定位品牌差异性,以生态圈的合力创新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是吉首苗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然而,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矛盾、旅游开发中文化主体的弱化、旅游企业与有管部门的自利性等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