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用电路仿真软件分析了影响微波整流二极管转换效率的因素,用电磁场全波分析软件研究整流天线的接收天线和LPF(低通滤波器),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流天线优化设计的一体化分析模型.设计制作了工作于10 GHz的整流天线,并在微波暗室中完成实验测量.实测结果与仿真值较为吻合,测得最大输出电压为2.45 V,最高转换效率为58%.最后总结了影响整流天线效率的诸因素,提出进一步提高整流天线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用于微波天线的三维面形测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维立体视觉测量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微波天线面形测量的三维视觉测量系统,分析了该测量系统优于其他测量系统的主要优点,给出了测量原理,介绍了系统组成及其功能,通过对微波天线的面形测量,验证其可行性,对空间点位进行多次重复测量表明:x,y方向的测量标准差优于0.1mm,z方向的测量标准差优于0.18mm,满足微波天线的面形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描述多天线(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宽带无线信道特性,设计了射频中心频率为3.52 GHz,带宽为20MHz的7×7 MIMO无线信道探测器。为了减小无线信道探测器中天线阵列辐射的方向特性对测量分析结果的影响,该文在暗室中对天线阵列的方向特性进行了测量,并建立了在使用较小的暗室、天线尺寸不可忽略的情况下,校正天线方向图的模型。此外,还建立了当室内反射物与接收天线阵列距离较近时,计算电磁波到达方向(DOA)的分析模型,给出了测量与分析的示例。仿真结果与测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室内近距离模型比远距离模型估计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描述多天线(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宽带无线信道特性,设计了射频中心频率为3.52 GHz,带宽为20MHz的7×7 MIMO无线信道探测器。为了减小无线信道探测器中天线阵列辐射的方向特性对测量分析结果的影响,该文在暗室中对天线阵列的方向特性进行了测量,并建立了在使用较小的暗室、天线尺寸不可忽略的情况下,校正天线方向图的模型。此外,还建立了当室内反射物与接收天线阵列距离较近时,计算电磁波到达方向(DOA)的分析模型,给出了测量与分析的示例。仿真结果与测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室内近距离模型比远距离模型估计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段荣春教授设计的导航雷达天线远场测试台--半封闭微波暗室对噪声的抑制,提出进一步抑制噪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微波暗室广泛应用于天线测量中.介绍了一种微波毫米波暗室馈源自动化测试系统,简述了暗室馈源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组成、主要性能、工作原理及软件设计.系统工作频率范围为100MHz~50GHz,分为100MHz~300MHz、300MHz~18GHz和18GHz~50GHz三个工作模式,详细阐述了在不同工作模式下,自动化测试系统实现方案.最后给出了某工程C/Ku馈源网络的实测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和高自动化测试能力,在实际工程测量中获得了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刘木林  傅泉华  张士选 《应用科技》2007,34(3):26-28,35
在进行脉冲天线测量时,微波接收机必须与输入的射频脉冲保持同步,使接收机的响应最大,以减少误差、获得最好的测量精确度.在此就同步问题研究了触发延迟对脉冲天线测量的影响及其应用方式,并根据实测数据讨论了不同脉冲参数下触发延迟的选择要求及其对可重复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DH926微波分光仪测量天线方向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H926微波分光仪,对角锥喇喇叭H面方向图进行了测量,得出了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较好的测量结果,从而说明了得用这一仪器可以开设天线辐射方向图测量的实验课程。  相似文献   

9.
设计和仿真了一种组合式的超宽带TEM喇叭天线。通过采用指数渐变的TEM喇叭天线与矩形框的组合形式,扩展了天线的低频截止频率。同时,为了提高高频端天线的增益,对天线口面做圆弧过渡。使用电磁仿真软件CST Microwave Studio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制作了天线,在微波暗室内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天线在0.78~20 GHz的频带内反射损耗小于2.5,比带宽达到了25.6∶1,在整个工作频段内平均增益为10 dBi,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开阔试验场进行电磁兼容性船模试验易受环境影响的缺点,提出了基于电波暗室的船模预测新方法.根据电磁缩尺模型理论,推导出预测天线端感应电压、天线耦合度2个重要参数与缩尺比之间的关系,以模型天线近场测量为重点,介绍了模型预测的实现.理论分析和试验比较表明,利用电波暗室作为模拟场地进行船模预测是可行的,它具有全天候、环境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车用双筒液压减振器的热力学模型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减振器生热机理以及热量传递途径,在此基础上利用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减振器热力学模型,通过求解模型获得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减振器不同腔室内油液与减振器筒之间的热量交换以及减振器外筒与周围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测定吸热板表面相对太阳辐照强度和涂层太阳吸收率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圆柱形吸热体具有圆形和半圆形吸收涂层的真空管集热器在不同管中心距下的能量收益因子随光线入射角变化的规律,依据晴天辐射模型,对北半球不同纬度和倾角、朝南放置的上述两种真空管的日年能量收益,以及由上述两种真空管组成的太阳能集热器中心距与能量收益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两种真空管日、年能量收益和两种集热器不同管中心距在各纬度和倾角下集热器日能量收益及其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无遮挡时,圆形吸收涂层管比半圆形吸收涂层管年能量收益高9%。当圆形吸收涂层管中心间距等于2倍管径、半圆形吸收涂层管中心间距等于1.3倍管径时,可得到管无遮挡时年能量收益的95%。  相似文献   

13.
SW型水封式叶室的设计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义龙 《贵州科学》1990,8(3):73-76
为了解决在红外线CO_2分析法测定植物光合作用中气封式叶室、胶泥封口式叶室和夹式叶室封闭不严及功能不全的问题,作者设计了SW型水封式叶室,这种叶室密闭严格,能用于测定净先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先呼吸速率和CO_2补偿点等项目,操作方便,快速省时。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阻尼可调式减振器AMESim模型,通过对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器的力学特性研究建立最初的减振器AMESim模型,然后通过实物测量得到AMESim模型的部分参数。然后利用遗传算法,并根据减振器示功特性实验数据对阻尼可调减振器模型复原阀、流通阀的阀口参数进行辨识。最后进行阻尼可调减振器实际特性实验和AMESim模型仿真特性实验,对比阻尼可调减振器AMESim模型力学特性与实际阻尼可调减振器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用于减振器控制算法的设计和估计减振器台架试验中难以测量到的动态数据,为汽车阻尼可调半主动悬架控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平行金属线的太赫兹准全向超材料吸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平行金属线设计了一种具有准全向吸波特性的太赫兹超材料吸波体,其准全向吸波特性是通过提高超材料的结构对称性实现的.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超材料结构对称性的提高,超材料吸波体的极化敏感度逐渐降低直至达到任意极化吸波.仿真的不同入射角下的吸收率与表面电流分布表明:平行于介质基板的磁场分量在平行金属线之间激发的反向平行电流导致了结构的电磁谐振,因而在极宽的入射角下该超材料吸波体仍能对电磁波进行高效吸收.提取的等效阻抗实部表明:可以通过调节基板两侧金属线的尺寸,来实现吸收频率处超材料吸波体一侧与自由空间近似阻抗匹配,另一侧与自由空间阻抗不匹配,从而使得反射和传输同时最小、吸收最高.仿真的能量损耗分布表明:该吸波体的强吸收主要源于基板的介质损耗.该太赫兹吸波体可能在爆炸物探测和材料识别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西龙池地下洞室群围岩呈缓倾角互层状结构,层理发育,岩性复杂,洞室开挖过程中,各种地质因素交互作用,洞室间相互影响,本文对复杂变化地质环境下的主厂房围岩进行了各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综合稳定分析,并依据多种测试手段,对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性和变形进行实时监测,掌握了岩体介质动态耦合变形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种基于Au/VO_2结构的可调控红外吸收器,由谐振贴片、介质夹层和金属背板3层结构组成。利用VO_2的温控相变特性,将部分田字形Au贴片结构替换为VO_2,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对吸收器的吸收峰值、位置和带宽进行调控。由于VO_2具有温控相变特性,吸收器会在不同温度下表现出不同的吸波效果。当温度高于相变温度时,吸收器在远红外大气窗口形成一个吸收率为99.68%的吸收峰;当温度低于相变温度时,吸收器在中、远红外大气窗口分别形成吸收率为89.29%和99.83%的吸收峰。利用表面电流和磁场分布对吸收器的吸波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反向平行分布的表面电流激发出磁偶极子,进而产生强烈的磁谐振,达到吸波效果。最后分析了电磁波的极化方式和入射角度以及介质材料属性对吸波效果的影响,发现此吸收器具有较好的极化稳定性和大角度吸收性,并且吸收峰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大向长波方向漂移。  相似文献   

18.
竖向排列地下硐室群动力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竖向排列地下硐室群为研究对象,将爆破地震波简化为谐波形式,运用三维有限差分程序FLAC^10研究不同速度、不同动荷载频率以及不同硐室间距条件下硐室群隔板位移和围岩塑性区面积的变化规律,以及上方硐室跨度变化对隔板位移和下方硐室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工程实例分析爆破震动作用下地下硐室群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动荷栽速度对地下硐室群稳定性的影响最明显,隔板位移和围岩塑性区面积随爆破地震波速度增大而增大;随着爆破地震波频率的增大,隔板位移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硐室间距的增加,隔板位移减小,有利于地下硐室群的稳定;随着上方硐室跨度增加,隔板位移增大;地下硐室群围岩中出现多处应力集中,但最大拉应力小于岩体的抗拉强度,不会出现拉裂破坏;分析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对油液减振器工作原理进行了剖析,对空化异响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对正常和空化异响减振器的活塞杆加速度的时域响应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通过减振器异响检测设备所测得的活塞杆加速度时域信号进行了比较,验证了理论仿真分析方法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空化将引起减振器异响和异常振动,空化减振器活塞杆加速度的时域波形、功率谱、双谱等特征信号明显区别于正常减振器,并提出改善空化异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带有耗能器的基底滑动结构隔震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带有基底滑动隔震系统及耗能器系统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三种情况下的数学模型,推导了有关公式,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研究了一座四层建筑物在El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层间剪力响应等,考虑了不同摩擦系数、不同加速度峰值及附加耗能器不同参数时对结构隔震效果的影响。并与相应的线生结构进行了比较,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构隔震和耗能的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