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设P,Q是有单位元的Banach代数U上的幂等元,a,b为非零复数.讨论了在PQP=PQ,PQP=QPQ,PQ=QP条件下,线性组合aP+bQ的Drazin逆表示和相应的Drazin指标,结果是相关文献定理的推广.特别地,利用线性组合aP+bQ的群逆的性质和表达式给出了P,Q可交换的一个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范洋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1):1393-1298
当前,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我国企业海外直接融资三方面渠道来看,跨境资金迅速流入我国。原因主要在于美元流动性充裕以及我国市场环境日趋完善,包括直接投资优势进一步显现、企业跨境意愿显著提升、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提高等。当前是我国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重要机遇期,建议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相似文献   

3.
在状态部分可观测的金融市场中,研究了投资活动终止时间不确定的多阶段均值-方差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假定市场存在有限个不可观测状态,利用离散时间时变隐Markov链描述不可观测状态的变化过程;无风险资产在各个阶段的收益率依赖于可观测市场状态;风险资产在各阶段的收益率同时依赖于可观测和不可观测市场状态。通过构造充分统计量,部分信息下的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等价地转化为了完全信息下的优化问题。再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和拉格朗日对偶原理,得到了最优资产组合策略和有效边界的解析表达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债市场短期利率模型的参数与非参数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期利率的动态变化对于宏观经济调控、金融风险管理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7天国债回购利率数据为样本,采用单因子利率期限结构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针对我国国债市场短期利率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我国短期市场利率均值回复现象显著,波动率较小;而且均值回复以及波动率的变化与利率水平呈现非线性.  相似文献   

5.
撤单行为发生于价格形成之前,包含有许多独特的信息含量.以撤单指令为基础构建一种新的、不同于价格的金融市场分析模式,这一模式包括纯噪声市场、同质撤单、异质撤单以及毁约指标等模型.任何信息都存在着市场生命周期,毁约指标将其分为信息扩散阶段和信息耗散阶段,从而可以更细致地描绘和分析市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以金融市场高度发达为核心的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但它又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系统。然而,虚拟经济在某种情况下也会独立发展"分形运行"于实体经济,最后崩溃。早在120年前,恩格斯就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头足倒置"的影像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历史必然性。本论文运用分形经济理论构建了美国经济的五维复杂经济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证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独立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文中利用弹性概念就市场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进行了剖析,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为经营者对商品进行价格决策及供求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20年改革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始终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取得了重大进步,这就是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改革了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建立起中央银行间接调控机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金融市场,建立了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改变了对外金融管理体制,开始了金融自由化的历程,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中央银行监管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以及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复杂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体制仍会在金融机构组织,银行利率市场化,金融开放以及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奇异协方差阵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运用镶边矩阵广义逆方法得到了存在前沿组合的充要条件,并给出了前沿组合的显式解和组合前沿的性质.最后,在奇异协方差阵下进行了无套利分析,得到了市场无套利的充要条件,证明了Szeg的猜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RTV-DFM合成的金融状况指数(FCI)分析中国的金融状况,通过趋势周期分解试图揭示中国金融状况周期波动及长期趋势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研究发现,本文合成的FCI很好地刻画了中国的金融状况,可作为金融经济变量的先行指标,中国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周期高度一致,随机性趋势与FCI趋势高度一致,周期性短期波动与FCI同步反向变化,市场情绪及投资者预期非理性掩护下的随机冲击是中国金融状况剧烈波动的原因。预测显示中国金融状况将渐进式"走出最坏,逼近光明"。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金融加速器效应原理,货币政策变化往往导致房地产市场产生很大的波动性,我国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我国普遍采用期房预售制度和滚动开发模式,导致房地产市场金融加速器效应呈现出周期不对称性。不同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差异性,则导致金融加速器效应呈现区域不对称性。不同规模房地产企业融资难易程度的差异,导致金融加速器效应因企业规模不同而不同。为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我国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金融市场具有外部效应、金融垄断和信息不完全的特征 ,因而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失灵” ,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的客观需要。中国金融风险具有其形成的制度性原因 ,这种特定的制度性原因决定了中国金融监管的特殊性。转轨时期建立有效金融监管体系需要采取五项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性能源危机背景下,以太阳能为基础资源的光伏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利用,促进了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整体来看,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是世界光伏组件的主要生产地,欧洲是世界光伏产业主要市场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光伏市场正在转向欧洲以外.2000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一直处于生产强国、消费小国的地位,尽管生产地区已经遍及全国26个省份,国内市场份额却较小,主要集中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光伏产业正处于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产能过剩阶段.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产业链不健全、核心技术缺乏、国内市场亟待扩大、行业竞争非常激烈,金融危机创伤恢复还需较长时间等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制定国家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增加核心技术投入以"产学研"结合模式参与国际竞争、乘扩大内需之机加快启动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目前我国农村无论是正规金融市场还是正规金融与非正规的民间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效率都非常低下,所以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变政府的农村金融抑制政策,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标准,培育新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从而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效率。  相似文献   

15.
金融时间序列统计特性和神经网络预测研究对于掌握金融市场发展规律,并指导长期或短期投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时间内禀相关分析(TDIC)和Hilbert谱分析等方法对纳斯达克半导体行业股指进行了尺度统计分析,并利用先验的神经网络对纳斯达克半导体行业股指进行了预测。统计分析发现,各阶本征模态函数(IMF)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能谱分析的结果显示半导体行业股具有统计行为;利用先验的神经网络对半导体股指进行预测,发现半导体行业股指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振荡趋势,不同的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应对半导体行业长期和短期投资方案,可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我国金融期货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再次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的条件,提出了建立和发展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战略设想以及控制和防范金融期货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极端U_1矩阵的充要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关文献最近在研究双随机算子和极端双随机算子的充要条件时,提出U1矩阵的概念,并成功地利用U1矩阵和极端U1矩阵的工具,取得丰硕的成果.这样一来,极端U1矩阵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是有意义的.相关文献仅给出U1矩阵是极端U1矩阵的一个必要条件,作者进一步给出U1矩阵是极端U1矩阵的充要条件及对称非负矩阵是极端U1矩阵的充要条件.此外,还对有一个n-1阶主子矩阵是饱和的U1矩阵,给出它是极端U1矩阵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是顺应巨大的工业化生产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的,这一模式的形成使美国经济增长由"生产推动"过渡到"消费驱动"。过度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将信贷市场风险引向资本市场,形成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美国的消费模式与危机的发生为消费模式转型的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2008年9月开始的这场金融风暴已波及到实体经济,不仅股市下跌,几乎所有具备投资属性的商品价格都受到打压,艺术品的价格也在跌,金融市场的这场风暴对艺术市场造成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本文对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艺术市场现状作了初步分析,进而分析金融风暴对艺术市场未来走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单瞬时态单边生灭Q过程的常返性和遍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Q为单瞬时态单边生灭矩阵,该文利用单边生灭Q-矩阵的定性理论和单时态Q过程的分解定理得到了单边生灭Q-矩阵存在常返Q过程和遍历Q过程的充要条件,并在Q-矩阵满足定理条件时构造了单边生灭常返Q过程和遍历Q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