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真实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内涵。在前现代主义时期,它是指对世界的摹仿、再现;在现代主义时期,它是指心理真实、荒诞真实;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真实消失了。  相似文献   

2.
真实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内涵。在前现代主义时期,它是指对世界的摹仿、再现;在现代主义时期,它是指心理真实、荒诞真实;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真实消失了。  相似文献   

3.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是西方现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荒诞和悖谬、象征和隐喻、“异化”和绝望,使作品充满了神秘、恐怖和悲惨的氛围。研究者较多注重作家的哲学思想和创作手法的研究,却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解读和作者的生命体验,透过作品的神秘面纱,我们看得更清楚的是荒诞背景下的真实,是作品明显的自传性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入手,详细论述了鲁迅小说表现手法上的荒诞色彩。这种荒诞色彩的出现与鲁迅广泛接受西方文学创作技巧和吸取传统小说精华有很大关系,鲁迅找到了反映生活的最佳角度,用荒涎手法再现荒诞的现实,深化了作品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5.
先锋派作家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归结为对存在真实的探询,他们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来传达自己对"真实"的全新理解。先锋派作家在小说中残酷地展示了生存的苦难和存在的荒诞,并告诉人们这就是"现实一种"。  相似文献   

6.
鸟瞰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从余华小说创作的两个阶段表现“真实”主题的不同,并对小说中展示的“真实”进行梳理分为“八十年代—暴力”和“九十年代—温情”,从这两个方面对这些“真实”进行探讨,从中发掘出其重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作品中因为包含着对黑暗旧社会的抗争意识,因此很多时候,其本人已经被特定为一种符号,一种用来批判或者抵制的工具。鲁迅的革命性逾越了他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本位而得到非常特殊的强调。但是通过分析鲁迅的《补天》,人们不难发现作者辛酸的成长经历和曲折的婚姻生活对其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抛开强加在他身上的政治光环,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搜画、藏画,编辑出版了诸多中外画册,而且在文章、序跋、书信中阐述了自己对绘画的一系列主张。真实观,是鲁迅论绘画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子观点构成,这就是常态的真实观、特性的真实观和精神的真实观。这些观点,既是鲁迅在现实主义原则基础上提出的,也是鲁迅在对各种与现实主义原则相悖的绘画现象的批判中构建的,所以,它们既有自己质的规定性,又有相应复杂的内容,需要具体辨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忘记是谁说的了,……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对的,倘若画了全付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何正确理解鲁迅这一宝贵的创作经验之谈,也就是给什么是“画眼睛”的手法作了回答。文痞姚文元在他的那本《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中谈到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时,在“画眼睛”上胡诌了一通,罗列了鲁迅不少对人物的眼神的描写,把“画眼睛”的手法,当作一种实体的概念。我们有的同志也有类似的理解,例如  相似文献   

11.
语言在传统文学创作中与权威的解释相一致。但在荒诞派作品中情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语言失去了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功能,只成为一种能证明发声体存在的声音。这种失去审美性的“贬值了“的语言,它所展现的情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却具有一种深刻性,一种悲剧意识的深刻和使人通过震撼而达到振奋的深刻。这正是荒诞派艺术对语言功能荒诞化处理所取得的非荒诞化效果,也可称其为对语言功能异化处理的非异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树纲的荒诞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立足中国本土,借鉴西方荒诞派文学,在荒诞中的特有真实、荒诞中的特有深度、荒诞艺术的本土化上,均有瞩目成就,并全方位体现在作品立意、作品结构、作品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认真总结有利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陈桂棣报告文学的一个突出存在,也是解读其作品的阈阀;作家以总体把握问题为指归,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多层面地揭示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寻求着问题的解决之道;作品的深刻来自于作家对事实真相的把握和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对所发掘的问题做出准确和深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鲁迅的创作文本出发,阐述了鲁迅思想的片面性和深刻性。通过对作者生活经历和时代的考察,分析了形成这一思想特征的原因在于鲁迅特立独行、怀疑一切的心理性格所导致的直觉单纯的思维方式和孤独自省的心理品性。  相似文献   

15.
徐訏被认为是一位现代主义作家,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同的是,徐訏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背景更具民族特性。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生的审美关系,探索人性意义的空间,寻找人的生命标准,其目的依然是建立一个和谐理性的世界。通过把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和东方哲学的内在超越结合起来,徐訏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现代主义作品,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性体验文学范本。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生命意识不仅丰赡深刻,而且鲜明地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表征。它或者外现于散文化的言谈论说之中,或者深隐在诸多的文学形象内。只有运用艺术理论予以审美观照,深入剖析其生命意识的具体形态表征,努力探寻其表现形态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其生命意识,最终揭示其生命意识的超越性意义和终极性旨归。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狐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对狐狸的重塑是蒲松龄对于古代狐意象的一项大胆创造。在他的笔下,狐狸不再是神灵之狐或兽妖之狐,而被赋予了人性美的光环,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从海明威作品中的“迷惘”主题、硬汉式主人公、冰山风格等方面探讨了其短篇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认为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中,准确生动地把握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状态,真实、客观地再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人生》是一个具有现代性审美品格的文本,小说以传统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叙事模式,表现了高加林身处文化裂变的时代,寻找人生价值行为的悖谬与荒诞。《人生》与《伤逝》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负心汉”的忏悔文本,相距半个多世纪的两个忏悔者的遭遇表明: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是生于传统之中,寻求超越传统的新人不得不接受的一种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