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白兰叶油(oil from leaves of Michelia alba DC.)的主要成分是α-蒎烯,l-侧柏烯,罗勒烯,1.8-按叶油素,l-芳樟醇,黄樟油素,香叶烯,1-β-榄香烯,α-芹子烯,α-橙花叔醇和四个尚未鉴别的化合物,其中一个是单萜烯,两个是含氧化合物(甲和乙),一个是倍半萜酮。白兰叶油中l-芳樟醇含量占64.3%,倍半萜烯总含量约为16%,α-橙花叔醇约4%,罗勒烯1,5—2%。  相似文献   

2.
降真香(A.pendenculata L.Miq)树叶经水蒸汽蒸镏得降真香油,出油率0.18—0.4%,其成分以萜烯为主,约占原油的90%,其中蒎烯68%,其他单萜烯7%,倍半萜烯15%。已分离并鉴定的化合物有α-蒎烯,柠檬烯,罗勒烯,芳樟醇,α-檀香烯及β-丁吾烯,另外还分得一个羰基化合物,熔点60—61℃,结构尚待测定。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析豚草的挥发性成分。从豚草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51种物质,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大根香叶烯D,相对含量为19.169%;其次依次为z-依兰油烯,相对含量为14.534%;γ-杜松烯,11.566%;Δ-杜松烯,8.206%等。其中种类最多的烯类,共36种,占总含量的82.158%,包括γ-萜品烯;α-蒎烯;delta-3-蒈烯;大根香叶烯B;γ-榄香烯;α-荜澄茄油烯;α-衣兰烯;α-古巴烯;β-波旁老鹳草烯;大根香叶烯D;z-古芸烯;α-古芸烯;z-依兰油烯;(+)-Cyclosati-vene;γ-杜松烯;雪松烯;β-荜澄茄油烯;α-葎草烯;表-双环倍半水芹烯;γ-异荜茄澄烯;异丁子香烯;β-芹子烯;二环大根香叶烯;α-法呢烯;(-)-异喇叭烯;Δ-杜松烯;1S,CIS-菖蒲烯;β-柏木烯;α-藿香萜烯(薄荷烯);α-长叶松烯;α-依兰油烯;(E,Z)-α-法呢烯;1,10-环氧-大根香叶烯D;环氧石竹烯;(-)-环氧石竹烯;香橙烯。  相似文献   

4.
闽楠果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闽楠果皮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果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从检出的87种成分中鉴定出55种,所鉴定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74.42%,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α-水芹烯(9.18%)、杜松烯(6.41%)、α-石竹烯(6.23%)、(-)-4-萜品醇(4.47%)、大根香叶烯(3.45%)、异龙脑(3.34%)、(-)-桉叶烯醇(3.28%)、(-)-α-桉烯(3.24%)、1-石竹烯(3.10%)、樟脑(2.76%)、(-)-可巴烯(2.63%)、乙酸龙脑酯(2.61%)、2-β-薄荷二烯(1.90%)、β-榄香烯(1.32%)、绿花白千层醇(1.25%)、1(5)-愈创木烯-11-醇(1.27%)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白玉兰花和紫玉兰花挥发性成分,结合自动解卷积鉴定系统软件和NIST11质谱数据库,分别鉴定出71种和56种挥发物。其中,41种挥发物为两者共有,分别占挥发物总量的99.25%和96.45%,表明2种玉兰挥发性成分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特有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30种和15种。两种玉兰花挥发性成分均以萜类为主,分别为59种和43种,分别占93.28%和89.19%,属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其中质量分数大于2%且为两种玉兰所共有的9种挥发物分别为β-月桂烯(7.45%,19.04%)、β-蒎烯(18.07%,16.50%)、α-蒎烯(11.38%,16.01%)、桉叶油素(18.09%,14.58%)、邻伞花烃(5.08%,6.55%)、d-柠檬烯(5.14%,5.71%)、γ-松油烯(6.83%,3.19%)、香桧烯(14.06%,2.57%)、α-松油烯(5.10%,2.50%),含量差别较为明显。从挥发物总量来看,白玉兰花接近紫玉兰花的8倍,具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金弹果皮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出123个组分,经解析鉴定出61个化合物,其中倍半萜30个、单萜8个、二萜2个,分别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46.36%、8.87%和0.29%.分析结果表明,金弹果皮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正十六烷酸(12.75%),大根香叶烯D(12.30%),乙酸-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酯(6.46%),戊基环丙烷(5.10%),δ-榄香烯(4.52%),γ-榄香烯(3.77%),α-金合欢烯(3.60%),3-甲基-4-亚甲基二环[3.2.1]辛-2-烯(3.53%),广霍香烯(2.89%).  相似文献   

7.
阴香叶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初步研究的结果,广东惠东县产的阴香叶油(Leaf oil of Cinna-momum Burmai Blume,Cinnamomum kiani Nees)中所含单萜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是5个单萜烃,其中经过鉴定的为α-蒎烯,d-苧烯,蘿勒烯,含氧的单萜化合物经过鉴定的有桉叶油素,d-龙脑,d-芳樟醇。含量较多的是d-龙脑(约占全油的28—30%),桉叶油素(约占全油的20%)及芳樟醇(约占全油的5%)。还含有倍半萜类化合物,迄今尚未加以分离鉴定。从桉叶油素,d-龙脑及d-芳樟醇的含量看来此挥发油有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艾蒿和野艾蒿精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顾静文  刘立鼎 《江西科学》1998,16(4):273-276
应用GC/MS/DS鉴定了艾蒿和野艾蒿精油化学成分。鉴定出艾蒿37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桉叶油素(39.57%)、樟脑(5.52%)、龙脑(8.46%)、胡椒脑(7.29%)、α-毕澄茄烯等。野艾蒿精油鉴定出3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桉叶油素(20.96%)、金合欢烯(14.04%)、樟脑(7.35%)、2,6,6-三甲基,2,4-环庚二烯酮-1(10.61%)、香草醛(7.66%)。这两种蒿属植物精油都含有较多的桉叶油素、樟脑和龙脑。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快速简便、完全自动化鉴定天蒙山皇菊中挥发油的分析方法,以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天蒙山皇菊挥发油共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色谱峰总面积的82.448%。主要化学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1,8-桉树脑(12.44%)、右旋-樟脑(9.209%)、左旋-α-蒎烯(8.597%)、合成右旋龙脑(6.172%)、β-水芹烯(5.642%)和乙酸龙脑酯(4.861%)。  相似文献   

10.
野菊花油(Oil from Chrysantem um indicum L.)单萜部分的主要成分是α-蒎烯、檸檬烯、桉叶油素、樟脑、龙脑和一个可能是Kiku—Ketone A的酮;还有一个酮C_(10)H_(16)O尚未确定桔构。单萜部分含量最多的是樟脑。此外,从减庄蒸餾的残渣中,获得一种具有菊花固有香味的成分,沸点118—119.5°/0.5mm,n_~(20)1.4960,d_4~(29)0.9206。  相似文献   

11.
蛇床子经水蒸气蒸馏,挥发油得率为1.07%,GC—MS联用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经DB-1柱分离出79个峰,鉴定了其中的7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5.17%.其主要成分为乙酸龙脑酯、D-芋烯、丙酸香芹酯、蛇床子素、β-雪松烯、α-金合欢烯、α-蒎烯等.  相似文献   

12.
高3-蒈烯思茅松松脂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气-质联用仪对云南梁河的思茅松松脂及松节油进行组成成分分析。发现其含较高3-蒈烯,其林分松脂的3-蒈烯含量为8.2%~10.0%,平均值为9.1%(n=4);3-蒈烯在单萜+倍半萜中的质量分数为17.5%~27.9%,平均值为21.7%。单株松脂3-蒈烯含量最大值为21.1%,高于高山松6%,单株中3-蒈烯在单萜+倍半萜中质量分数为45.2%(n=12)。实验室甘油法蒸馏所得松.节油中3-蒈烯含量为27.0%~30.0%,与松脂中3-蒈烯在单萜+倍半萜中的质量分数相近。  相似文献   

13.
周欣 《贵州科学》2002,20(1):78-80
由黔产迷失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L.)的全草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α-水芹烯、β-水芹烯、1,8-桉叶素、樟脑、龙脑、乙酸龙脑酯、α-石竹烯、和β-石竹烯等。  相似文献   

14.
湿地松针叶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OV-101石英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首次对湿地松针叶中的挥发油化学组成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由湿地松针叶挥发油中共分出34个主要色谱峰,其中单萜18种,倍半萜15种。高含单萜主要是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和α-松油醇等,其中β-蒎烯占单萜总量50%以上。湿地松新叶和二年生针叶的挥发油组分基本相同,各组分相对含量也非常相近。一年中不同时期针叶中的单萜,倍半萜相对含量有变化,3月份针叶中单萜含量普遍高于5月份针叶。而倍半萜的相对含量则大多低于5月份针叶。3月份针叶单萜约占单萜、倍半萜总量的58.7%,而5月份的针叶中,单萜仅占有单萜、倍半萜总量的39.5%。  相似文献   

15.
以无需溶剂的简捷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广西产新鲜马樱丹叶及花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从叶的香气中分离出44个峰,鉴定出39种化合物,占香气成分总质量的98.83%.叶的挥发性香气主要成分及其质量分数为:橙花叔醇(16.77%),β-石竹烯(16.51%),α-姜黄烯(10.50%),α-长叶松烯(9.47%),β-榄香烯(8.85%),姜烯(7.91%),α-石竹烯(6.88%),α-香柠檬烯(3.61%),松油烯(3.04%).从花的香气中分离出50个色谱峰,鉴定出个43个成分,占香气成分总质量的98.54%.花的挥发性香气主要成分及其质量分数为:β-石竹烯(13.11%),β-榄香烯(12.55%),α-长叶松烯(11.84%),姜烯(10.48%),α-姜黄烯(9.63%),α-石竹烯(5.79%),橙花叔醇(5.28%),α-香柠檬烯(4.81%),α-松油烯(3.71%).  相似文献   

16.
黔产石南藤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贵州产石南藤挥发油,利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出72种成分,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0.71%.其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主要有:α-桉叶醇、香桧烯、γ-桉叶醇、δ-荜澄茄烯、β-丁香烯、4-松油醇、二环大根香叶烯、榧烯醇、β-蒎烯、γ-松油烯、α-松油烯、橄榄醇、α-蒎烯、(-)-β-榄香烯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鉴定了藏药萼果香薷Elsholtzia calycocarpa Diels挥发油中香薷酮(20.85%)、百里香酚(8.99%)、香橙烯(8.98%)及蛇麻烯(7.26%)等30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四方蒿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MS-DC联用方法,测定和鉴定了四方蒿精油的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蛇麻烯(12.02%)。β-蒎烯(11.98%),异蒎莰酮(10.03%),石竹烯氧化物(6.27%),檀萜烯(4.28%),叶绿醇(8.12%)等45个化合物,其中有31个成分为首次从四方蒿中检出。  相似文献   

19.
贵州土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土荆芥全草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测定,结果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单萜烯类、倍半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主要有吉巴烯D、β-石竹烯、吉马烯B、β-榄香烯、莪术烯、β-侧柏烯和α-杜松醇。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黄山松松针挥发性成分,并与马尾松松针对比,以期为黄山松松针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黄山松、马尾松松针的挥发性成分,并对两者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从黄山松和马尾松松针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59种和42种化合物。两种松针中含有共有成分36种,占各自总峰面积的90.26%(黄山松)和96.09%(马尾松)。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α-蒎烯,黄山松松针中α-蒎烯含量(质量分数)为24.08%,马尾松松针中α-蒎烯含量(质量分数)为36.25%。黄山松松针中鉴定出23种独有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伞花烃(5.67%)。【结论】两种松针主要挥发性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明显; 黄山松松针含有更多种类的挥发性成分及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