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苗族服饰的色彩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的服饰也是众多民族中较具特色的,其服饰中的刺绣,图案,色彩都相当的精彩。我们从几个颇具代表苗族支系的服饰总结出其自身的特点,结合苗族自身的风俗习惯从中分析苗族服饰色彩风格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为黔西南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黔西南州苗族服饰图案在色彩、构成、刺绣手法等方面都丰富多样,从图案构成上着手,深入分析图案的变化方法、形式美和构成形式,可总结出黔西南州苗族服饰图案在构成上的特点,为深入了解黔西南州苗族服饰图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末一20世纪中叶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就政治原因而言,主要是苗族卷入其中的乾嘉起事、“成同变乱”引发了苗族的大规模迁徙。就经济原因而言,一方面,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使得相当一部分苗族人口长期处于向西南迁徙的状态,以不断寻找新的可耕地;另一方面,玉米的引进和推广使得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尚未开垦的广大山区半山区成为可耕地,不断吸引着大量苗族人口迁徙而来。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苗族婚俗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黔东南苗族婚俗发生了较大变化,恋爱方式、婚姻礼仪和费用以及婚姻选择等几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这些变化与建国以来黔东南苗族经济、教育的发展以及党的民族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有清以来广大晋帮商人经商新疆,不仅带来了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丰富了边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而且在开发新疆、反对外来侵略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和理论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哲学缺失”和“哲学思想套用不当”现象,探讨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以及它对整个苗族医药基础理论基盘可能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贵州苗族传统织锦是著名的民族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价值的改变,作为贵州苗族服饰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贵州苗族传统织锦正处在快速衰退之中。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贵州苗族传统织锦工艺式微的主要现状,并对式微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对苗族传统织锦工艺进一步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贵州苗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修订的民族认同问卷调查了613名苗族初中生,结果表明:苗族初中生在中华民族认同与本民族认同上都比较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相对高于本民族的认同;苗族初中生在中华民族认同行为维度、苗族认同认知、情感及总体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父母民族成分对苗族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有显著影响;父母教育水平对苗族初中生民族认同有显著影响;苗族初中生中华民族认同与本民族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苗族银饰制作的调查研究,挖掘了苗族银饰的文化内涵,分析了苗族银饰的几何构图及造型,发现苗族银饰的造型应用了大量几何元素,如三角形、正方形、圆、椭圆、螺旋线、球、圆锥等等,由于几何元素在平面与立体构图的大量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苗族银饰的造型艺术,使苗族银饰魅力无限,同时这些银饰也彰显了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情趣,体现了苗族在银饰造型艺术中的智慧.如果把它们作为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来进行开发,然后引入苗族地区中小学数学课堂,这对中小学生学习初等几何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苗族主要从贵州等地迁来,至于迁入时间,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始于唐代并持续到宋、元、明、清,但这种观点并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因而并不可信。19世纪初以前,涉及滇东南民族情况的各种地方志都没有提到当地有苗族,提到这些地区有苗族的文献都出现在19世纪初以后,调查材料显示的苗族迁入时间也多在19世纪初以后,这些事实说明:苗族迁入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早期时间当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相似文献   

11.
(七)、古寨苗族武术 苗族武术有徒手和器械两大项目.徒手又分粘功、策手、点穴、花拳、礼示五个方面.策手中的"一拳两防、一攻五变"等,是苗族武术的精华.点穴又称为神打,即穴道致伤的技击法,是苗族武术的绝招.花拳是公开流行的套路.是苗族武术的一项主要内容,其中以"小四门"、"四大门"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12.
苗族芦笙节苗族芦笙节是生活在贵州省黔南、黔东南、黔西南等地的苗族人民在每年春节以后,春耕之前的一个传统佳节,是苗族男女青年最喜爱的节日之一。苗族人民非常喜爱芦笙,认为芦笙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每到秋收的季节,在苗族村寨,随时都可以看到男女老少在芦笙声乐中收割,回家的路上,男子背着沉甸甸的稻谷,一只手不时地用衣衫擦着脸上的汗。另一只手却捧着芦笙吹起来。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华传统武术与宗教文化广泛联系的客观实际,立足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多维视角,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苗族传统武术的宗教文化依托进行研究认为,融合了巫术、宗教文化及部分民俗的苗族宗教文化曾在苗族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为苗族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依托。宗教文化对苗族传统武术发展环境、武术技击动作、套路、功法及武术风格的形成发展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也进一步促进了苗族传统武术习练心理及武德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贵州苗族音乐与苗族民众的健康共生生态,反映出贵州苗族音乐的心理健康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学语境下对贵州苗族音乐心理健康功能本质的探索,经由经验还原到本质还原,前者反映出苗族生活世界中音乐与健康互益状态,后者直观为特殊背景下的两种律动契合.  相似文献   

15.
苗族在过去的历史中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苗族文字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篆字体文字、湘西方块文字、外国传教士文字和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等不同阶段。文章就苗文在推动苗族地区的进步与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作用作了初步阐述,并针对当下苗文推广普及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第一部苗族题材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王为一,1954)问世以来,苗族题材电影共创作出27部影片。苗族题材电影在生动反映苗族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参与苗族文化的影像建构。苗族题材电影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图腾崇拜、苗族服饰、苗族民居、苗族舞蹈、苗族民俗等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苗族自明末清初开始从贵州等地迁居云南文山州境内。由于苗族在文山是晚到民族,迁到文山后90%以上居住在边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贫困面广,有的贫困程度还相对较深。文章主要针对文山州内广大山区苗族的经济发展现状,查寻分析贫困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主要舞蹈之一,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舞蹈形式,日常生活中的劳作内容都成了他们的舞蹈题材和主要动作来源。“花山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而芦笙舞则是“花山节”中不可缺少并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苗族传统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9.
在文山壮族、苗族超度经中所蕴藏的两种民族丧葬文化,显示了壮族和苗族独特的民族个性,折射了两个民族的不同历史,各具特色、多姿多彩,不存在优劣,都是民族同胞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文山苗族主要从川黔滇结合部迁来,迁来时间从明初持续到清末,迁入原因有经济上被剥削、政治上被压迫、军事上被镇压等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