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通过对贵阳二环林带不同林分类型下森林土壤肥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带内绝大多数林地土壤的pH值低于7,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土壤肥力存在较大差异,林地土壤表层供P、K水平极低,一些土壤严重缺K,供N水平中等;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呈现较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总的趋势是上部土层主要养分含量高于下部土层,0~20 cm土层N含量比20~40 cm平均分别高出4.7和5.2倍,K含量平均分别高出26.8%和28.0%.林木施肥时,应首先给土壤补充P和K,其次是N,磷肥应尽可能深施,以提高下部土层P素肥力,以促进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一类用简便方法合成的4'(ω-羧基烷基)苯并-15-冠-5(LH)萃取K^+的性能研究。考察了萃取剂LH的羧基与冠环之间桥链长短、萃取溶剂、pH值及K^+的配对阴离子对分配比(萃取率)的影响,讨论了溶液中3种配合物KL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一定pH值下生成的1:1型配合物KL中羧基与冠环发生了协同配位。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一类用简便方法合成的4′(ω羧基烷基)苯并15冠5(LH)萃取K+的性能研究.考察了萃取剂LH的羧基与冠环之间桥链长短、萃取溶剂、pH值及K+的配对阴离子对分配比(萃取率)的影响,讨论了溶液中3种配合物KL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一定pH值下生成的1∶1型配合物KL中羧基与冠环发生了协同配位.  相似文献   

4.
刘昌梅  刘隆超 《贵州科学》1999,17(2):144-149
从土壤的定义和本质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土壤肥力必须以生长植物的能力为核心,因而提出其定义为:在一般条件下,土壤使植物形成生长量的能力:这一定义不同于现行的三种定义,既包含有未知因素和协调程度,又有利于土壤肥力数量化分经制的建立,并可适用于肥力的动态观测和比较。土壤肥力分级的基本公式:直接分级Y=KX全年产量t/hm^2。(K=1),间接分级Y=a+bx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了不同pH值条件下,在20~50℃温度范围内氟铍酸三甘肽(TGFB)晶体的溶解度与pH值的经验关系式为:S=6.6×10-8T3.729(1.16-0.115pH)-(pH-1.4)[7.5-0.4(1/lgpH)2.5].研究生长母液的酸度对亚稳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培育TGFB单晶的最佳pH值范围为2.2~2.6.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下蜀森林生态定位站中杉木林、火炬松林和天然次生栓皮栎林三个径流场林地土壤的母质来源、基本性状和分类意见。三处剖面均为土状沉积物形成的母质,根据相关地质资料以及土壤矿物颗粒分析和矿质化学分析后确认,其母质均为下蜀组(Q3x) 黄土状沉积物。三个土壤剖面均有一定的漂洗和淀积粘化现象,但都不足以定义成漂白层或粘盘层。栎林中凋落物分解状况和土壤腐殖化过程良好,土壤养分浓度( 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均高于火炬松林和杉木林;淋溶作用明显、交换性盐基离子较少、而交换性酸较高。火炬松林和杉木林中凋落呈未分解或轻度分解的特征,粗腐殖化特征明显,而淋溶稍弱、交换性盐基离子较高、交换性酸较低。同时,根据现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系统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对三处林地的土壤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7.
利用热带假丝酵母提高酶解马铃薯汁的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汁用糖化酶水解,接种热带假丝酵母,在摇床中30℃,120r/min培养3d.分别用(NH4)2SO4或柠檬酸铵为氮源,用Na2HPO4-KH2PO4缓冲液和CaCO3为pH值稳定物质时,测定发酵基质中蛋白质的增加量.结果表明,以(NH4)2SO4为氮源,用Na2HPO4-KH2PO4缓冲液(0.02mol/L,pH6.8)和CaCO3(0.3%)为pH稳定物质时,发酵基质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值最大,以干重计,蛋白质含量从10.4%增加到39.6%.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品种梨多酚氧化酶(PPO)粗提液,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定了不同pH值、温度及抑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雪花梨、安梨、白梨、鸭梨PPO的最适pH值分别为6.4,6.2,6.0,6.6;最适温度分别为24,22,20,30℃;在最适pH值和温度条件下果肉中所含PPO的活性分别为3.212×103,4.752×103,3.344×103,3.872×103u·g-1FW。雪花梨和安梨PPO对偏二亚硫酸钠反应最敏感,白梨PPO对GSH(谷胱甘肽)反应最敏感,鸭梨PPO对Vc(维生素C)反应最敏感。  相似文献   

9.
土壤因素对羊草群落构成与种群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不同程度盐碱生境下羊草群落的生态分布及地上生物量作了研究,得出:影响羊草群落生态分布和生物量的主导因素是土壤含盐量和酸碱度(pH值),其中土壤含盐量是影响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并且以7月份最为显著,盐碱对羊草群落生物量影响还表现在不同盐碱生境下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非厌氧下HJ9211冻干双歧杆菌的存活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非厌氧条件下HJ9211冻干岐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特性,并对其存活期进行了加速预测及验证,同时对不同浓度HJ9211冻干粉在不同pH的人工胃液中的存活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存活期的预测数据与实测验证数据吻合;(2)在非厌氧情况下,HJ9211冻干粉的存活性受温度影响较大,失活系数K4℃=0.000018,K37℃=0.0306,K45℃=0.207,K55℃=0.997;(3)人  相似文献   

11.
不同岩性上马尾松、杉木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通过方差分析,对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上11年生马尾松、杉木生长和生物量研究,以揭示岩性-土壤与马尾松、杉木生产力的关系,为系统培育马尾松、杉木速生丰产林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对马尾松、杉木的高、胸径生长及单株生物量效应影响不同,但有类似的变化规律,即高生长和单株生物量均为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煤系硅质砂页岩,胸径生长为长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煤系硅质砂页岩>第四纪红色黏土,马尾松的生长略好于杉木;马尾松、杉木各自的高生长、胸径生长以及去皮干、干皮、叶、根、和全株的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带皮枝的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而在两树种之间则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缺磷胁迫下马尾松和杉木苗根系有机酸的分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缺磷胁迫下不同种源马尾松和杉木苗木根系有机酸的分泌.结果表明:缺磷胁迫下杉木和马尾松苗木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量显著增加,在P0(KH2PO4,0 mmol/L)、P1(KH2PO4,0.03 mmol/L)和P2(KH2PO4,0.09 mmol/L)3种缺磷水平下,马尾松根系有机酸的平均分泌量分别比正常供磷P3(KH2PO4,0.5 mmol/L)时提高328.6%、267.9%和126.4%,其中浙江马尾松根系分泌有机酸最多;浙江杉木根系有机酸分泌量分别比正常供磷时提高325.0%、150.0%和50.0%.缺磷胁迫下,不同种源的杉木和马尾松增加分泌有机酸的种类不同,浙江马尾松主要增加分泌草酸、酒石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广西马尾松主要增加分泌草酸和酒石酸,贵州马尾松主要增加分泌酒石酸、草酸和苹果酸;杉木主要增加分泌草酸和酒石酸.  相似文献   

13.
水分和热胁迫对苗木针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为对象,研究了在水分和热胁迫下,苗木生长期间针叶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水分和热胁迫处理对杉木针叶果糖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对杉木针叶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却有显影响。水分胁迫和热胁迫的交互作用对杉苗针叶的蔗糖含量也有显影响。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葡萄糖含量提高了11.80%,蔗糖含量提高幅度达318.86%。随着热胁迫程度的加深,葡萄糖含量提高了16.54%,蔗糖含量提高幅度为169.83%;(2)水分胁迫处理对马尾松苗木针叶葡萄糖和蔗糖含量的影响显,而热胁迫则对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影响显。水分和热胁迫处理对马尾松苗木针叶3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水分胁迫条件下葡萄糖含量提高了45.92%,果糖含量提高了34.01%,蔗糖含量提高了138.32%。热胁迫条件下葡萄糖含量提高了36.07%,果糖含量提高了28.01%,蔗糖含量提高了22.82%;(3)水分和热胁迫尽管对花旗松苗木针叶的3种可溶性糖含量均有较显影响,但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3种可溶性糖含量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只有随着热胁迫程度的加深,花旗松苗木针叶的3种可溶性糖含量才呈现出上升趋势;(4)水分和热胁迫对北美乔柏苗木针叶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显影响。其中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葡萄糖含量提高了89.46%,果糖含量提高了90.32%,蔗糖含量提高了71.68%。随着热胁迫程度的加深,葡萄糖含量提高了21.18%,果糖含量提高了45.97%,蔗糖含量提高了107.67%。水分胁迫和热胁迫的交互作用对北美乔柏苗木针叶的蔗糖含量有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建敏 《广西科学》2011,18(3):294-297
以2009年忻城县集体林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数据库的小班为样本单元,分松类、杉类、速生桉、阔叶树4个优势树种组,应用Logistic和Richard曲线回归模型拟合小班林木年龄(a)与林分每公顷蓄积量(M)的生长模型,然后根据各生长模型计算忻城县集体林区、欧洞林场、桃源林场3个林区林分连年生长率、连年生长量和平均...  相似文献   

15.
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福建含笑纯林和混交林进行造林试验,研究了5年生不同造林模式的林分生物量和培肥土壤能力。结果表明,福建含笑和杉木行间混交林具有较高的林分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85.48t/hm2、78.48t/hm2),而杉木纯林和乔木层总生物量均最低,仅为52.04t/hm2和43.04t/hm2。行间混交模式的土壤团聚体最好,结构破坏率小,土壤容重下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增大,分别比杉木纯林大14.5%和3.66%。行间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明显高于杉木纯林,土壤酶活性明显加强,更有利于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6.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大径材培育目标下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为缓解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和大径材定向培育提供指导。【方法】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间伐强度,分别为强度间伐(32%,编号HIT)、弱度间伐(23%,编号LIT)、对照组(0%,编号CK),研究不同间伐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比,即SMBC/SMBN、SMBC/TC、SMBN/TN]之间的差异。【结果】在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不同土层SMBC、SMBN含量及SMBN/TN的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IT、LIT、CK;SMBC/TC的值除在≥10~20 cm土层以强度间伐(HIT)最高之外,其他土层均以弱度间伐(LIT)最高;SMBC/SMBN的值除在≥20~40cm土层,以CK最高外,其他土层均以LIT处理最高;从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来看,杉木人工林SMBC、SMBN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0~10、≥10~20、≥20~40 cm,即呈现出SMBC、SMBN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结论】强度间伐对SMBC、SMBN含量影响明显,可能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加强对土壤地力的维护,从而改善杉木大径材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亚热带森林在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的植被类型及结构,长期受人类活动干扰(毁林、造林等),森林土壤碳呼吸特征不明确,较难准确估算土壤碳的分配情况.分析了我国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在不同森林类型、不同退化和恢复演替阶段,以及造林再造林等的影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亚热带区域中的天然林的土壤呼吸通常表现为针叶林(如马尾松林)<松阔或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林;马尾松与杉木人工林广布中国亚热带地区,两种林分的CO2年通量相当,中龄林较之幼龄林,土壤有机碳库呈现减少趋势;不同研究区域相同林分的土壤呼吸效率初步表现为南强北弱;我国亚热带森林的土壤呼吸通量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热带森林土壤呼吸通量相差无己,其释放的碳量对全球碳通量的影响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介绍国内外关于多元分析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典范变量分析等)在森林土壤学中应用的事例。 在我国,多元分析在土壤学上的应用始于七十年代后期。一开始就有一些定量和数值化研究工作是与森林土壤及其水分状况分类、森林土壤生产力评价和森林土壤障碍性因子诊断等课题有关。例如,对东北地区灰化土与暗棕壤的判别,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华北褐色森林土的数值分类,用系统聚类法将南京附近杉林下黄棕壤的湿度状况进行归类,对江西省杉林下土壤障碍性条件的判别分析,以及用多元回归对南方杉木林或其他树林下土壤生产力的评价,等等。  相似文献   

19.
杉木连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福建省南平市花岗岩母 林地上,应用生态系列法对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待人接物不同林分年龄的系列杉林样地土壤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连栽对土壤容重和孔隙状况的影响主要在林分的中龄林时期。随着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容重趋于增加;对于幼林和成林,由于受整地、抚育和林下植被的恢复及枯枝落叶的分解,不同栽植代数对土壤孔隙状况的影响不甚明显;不同载植代数对土壤水分性能的影响主 表现在中龄林和成熟林时期。表层土壤的持水能力一般随栽植代数增加而下降,土壤的渗透性能超于降低,地位指数愈高,这种下降趋势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