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碳代谢分析研究,对实现区域“三生”空间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唐山市为例,通过构建显性“碳流”模型和生态网络效用分析方法,定量化跟踪、评估了2010-2015年唐山市“三生”空间碳要素的流动过程、途径及其影响。结果显示:2010-2015年,唐山“三生”空间格局演变造成了区域碳排放量的增加,净“碳流”为负值;其中,消极“碳流”主要由于生态空间向生产空间的转变;而积极的“碳流”主要来自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变。唐山市“三生”用地类型在碳代谢系统中的生态关系主要以限制掠夺关系为主,其中以生活空间城镇用地以及生态空间未利用土地占主导。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生态功能重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光热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将进一步增大生态环境的系统压力。有效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对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基本判断,进而提出柴达木盆地“生态保护优先”、“产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驱动”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伴随城市扩张对乡村地域的不断渗透,乡村功能发生显著变化,提升乡村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程度对村镇空间格局优化、乡村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为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理论,定量测算2010、2015年和2019年河南省县域单元的乡村三生功能.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的相互作用和时空演化特征,并且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值增长态势显著,生产和生活功能高值区集聚在交通发达区域,生态功能高值区围绕西、北、南部山区分布;(2) 2010-2019年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升,经历4个阶段,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乡村三生功能两两间耦合协调度差异性较大,乡村“生活-生态”功能间协调作用滞后现象较为明显.影响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的驱动因子是变化的,经济要素持续主导,非农生产和生态资源影响力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7个东南沿海省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量化评价了城市化品质、城市韧性和“台风-暴雨”灾害风险,分析了城市化品质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城市韧性在城市化品质对“台风-暴雨”灾害风险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做出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7个东南沿海省市的城市化品质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总体上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高品质城市化和高城市韧性水平对“台风-暴雨”灾害风险起到显著减弱作用,城市韧性在城市化品质与“台风-暴雨”灾害风险间发挥中介作用。但受目前城市韧性各组成部分发展不均衡的影响,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与生态韧性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基础设施韧性发挥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土地生态性及其"三生"用地价值导向的界定,将"人性"要素的全域土地生态系统与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衔接,构建了"三生"用地正负向功能分类体系.以江苏省扬中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划分出研究区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并得出反映其组合特征的熵指数为0.987 0,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为0.343 2.研究区生产用地呈规则的块状模式,生活用地呈多中心以棋盘式密布于研究区,生态用地沿江环状分布,"三生"用地间耦合关系紧密.扬中市"三生"功能整体较好,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交融关系紧密,生态功能有效地支撑了生产功能,但生活功能与"三生"功能的空间吻合度偏低,仍需提升生活用地内部建设用地效率,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同发展."三生"用地正负向功能分类体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和现实性,可为优化国土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是抵御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能力。基于乡村生态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的概念,阐述了乡村突发公共生态事件、经济事件和社会事件的类型特征,提出了在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中,村庄规划要综合考虑乡村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策略,强调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三生空间”的规划协作,将乡村应急自救和预防控制相结合,以乡村人居环境韧性的能力提升作为村庄规划的建设目标,从而为实现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韧性”“乡村突发公共事件”“三生空间村庄规划”三者关系的理论框架,以指导村庄规划和乡村建设行动。  相似文献   

7.
乡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评价与耦合协调度的测度是探索乡村"三生"空间特征以及明晰其空间子系统内在联系的有效途径。以绵阳市游仙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乡村"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通过对研究区乡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及各乡镇"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表明:游仙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呈现"西高东低"高值聚集的空间分异特征。"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值在乡镇间的差异显著,有54.2%的乡镇处于失调衰退阶段;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生产-生态生产空间"以及"生态-生态生产空间"耦合协调情况在空间子系统两两耦合协调中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是当前全球“亲生物城市”规划建设最领先、最突出的践行者之一,从城市、社区和建筑3个层面归纳其“亲生物城市”规划经验:着力构建城市生态空间系统,发展复合性功能绿色网络;营建多元主题社区花园,推动社区高度参与建设;重视城市空中绿化建设,塑造绿色优美城市风貌。另外,从管理机构、规划政策、评价体系、公众参与、生态问责几个方面总结其创新的“亲生物城市”政策制度。最后,提出中国“亲生物城市”的发展、规划与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嫡值法和耦合协调测度模型,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0—2019年乡村“三生”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特征与演化状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乡村“三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7种演化状态,总体经过了升—降—升的过程,大多数城市在10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且乡村“三生”复合功能耦合协调演化地域异质性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发展中的“精准联系人”角色逐步向“精准联系”功能丰富和拓展。发挥和提升“精准联系”功能成为澳门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下“国家所需、澳门所长”和“一国两制”发展新实践的重要保障。面对来自土地空间、产业、区域合作、人才等方面的挑战,澳门应强化优势、强调协同,采取“精准连接”“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和“精明增长”的策略,高质量提升“精准联系”功能,全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1.
栗茶间作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阳茶树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茶园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光照强度、温度、湿度)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栗茶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养分状况.栗茶间作茶园茶叶品质也较纯茶园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山东省生态绿茶产地的小气候特征,选取山东省日照市某茶厂所属的生态茶园与普通茶园,对其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茶园相比,生态茶园在夏季、秋季的太阳辐射强度分别降低124.19,58.60W/m^2;地表温度分别降低2.78,2.40℃;气温降低1.3,1.0℃;1.5m高处的空气相对湿度在四个季节比普通茶园分别高出1.86,6.44,7.71,5.70个百分点;风速分别降低0.39,0.27,0.20,0.12m/s。由此表明:生态茶园系统具有缓温降热、提高空气湿度、降低风速等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小气候条件,从根本上改善茶树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的生态高产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山区城市化进程中,为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和平面化的景观营造,城区不少的山头被削平,山城独具特色的台地景观随之减少.通过对重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园进行调研,归纳得出:台地是公园的主要设计形式,是自然山水园林的特色构成,是因地制宜造园的生态体现,是山城居民固守的乡愁记忆,为此强调了台地的风景园林学意义,即山水城市建设的措施保障,以此呼吁城市绿化建设中留住公园台地,守护山城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需水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维词 《贵州科学》2006,24(1):14-19
阐述了喀斯特山区生态需水的概念、内涵及生态需水的原因,按照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探讨了生态需水的类型及其计算方法;进而提出了下一步在喀斯特山区开展生态需水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建议;为喀斯特山区生态建设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及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都市循环农业观光园区系统集成创新模式与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农业观光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都市循环农业园区-北京蟹岛园区为例,首先刨析蟹岛园区系统集成创新模式,然后以园区自然地域范围为系统边界,依据各产业在园区生态产业链中扮演的功能,构建园区产业共生网络分析模型。鉴于蟹岛园区产业共生网络系统(产业部门)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作用,各系统(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产品和劳务的相互投入,借鉴宏观经济核算中的投入产出法,将其创新性地应用到蟹岛园区产业共生网络的关联分析中。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茶树害螨为害严重、益螨研究薄弱的现状,笔者对福建部分地区茶园的益螨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已采获的茶园益螨标本约20000余号,制作玻片标本2000余号,经过对其科的初步分类鉴定,已鉴定出前气门亚目和内气门亚目捕食性或寄生性益螨9总科、13科,分别是:吸螨科Bdellidae、巨须螨科Cunaxidae、长须螨科Stigmaeidae、小真古螨科Eupalosellidae、肉食螨科Cheyletidae、大赤螨科Anystidae、赤螨科Erythraeidae、绒螨科Trombidiidae、真足螨科Eupodidae、莓螨科Rhagidiidae、镰螯螨科Tydeidae、镰寄螨科Iolinidae、阿里螨科Alycidae.阿里螨科Alycidae为中国新记录科.另外,还有大量前气门亚目以外的螨类标本,尚待进一步研究鉴定.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生态园林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态园林的概念与内涵的阐述,提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科学构建城市生态园林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茶园及常规茶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性、脲酶活性和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中的霉菌、放线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比栗茶生态茶园分别提高了2.0倍、2.8倍、1.9倍、2.0倍和1.6倍,比常规茶园分别提高了3.4倍、8.7倍、3.3倍、2.7倍和5.0倍;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强度比栗茶生态茶园和常规茶园分别提高了35%和121%;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中的脲酶活性与栗茶生态园和常规园相比分别提高了100%和3.2倍;松茶鸡生态园的蚯蚓密度比栗茶生态茶园和常规茶园分别多2.2倍和7.0倍;松茶鸡生态茶园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均高于另两种茶园.茶叶生产上应该推广松茶鸡生态茶园模式.  相似文献   

19.
冀东北山区的野生山杏资源丰富,发展前途大,但目前开发利用尚不合理。本文论证了山杏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经营效果、经营条件及发展前途,揭示了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广种薄收,单产低、管理落后、开发战线过长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山杏资源的开发方向、管理措施、加工要求、生产服务体系等解决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学角度思考山地城市绿地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山地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学特征,认为城市的结构实质上是多种生态斑的互相嵌合,并用斑块的内部/边缘指数表示绿地的生态效益的大小或类型.指出山地城市绿地系统独特的形态构成特征无论是对丰富城市景观,还是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及良性循环,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活、居住、工作环境,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学意义.提出了关于山地城市绿地系统的几点思考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