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及全球战略。这一倡议体现了中国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也完全符合“一带一路”周围区域国家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其中的核心内容是提倡“包容性全球化”,即通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形成合力,共创发展新机遇,实现共同繁荣,并维护世界和平。这个合作理念和模式得到了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和广大地区人民的支持,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客观需求与愿望。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将营造一个各国间经济、贸易、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能遏制战争势力,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的大格局。同时,也将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平广阔的道路。经过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今天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实施“一带一路”发展目标的各项条件。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信息共享与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能力与基础、灾害机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研发、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对策建议:构建包容、共享、高效、科学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机制;推进“一带一路”防灾减灾行动计划,提高沿线国家防灾减灾能力;构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灾害风险防控机制与模式,巩固“一带一路”建设成效;建设“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沿线国家减灾科技能力;设立“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人才计划,持续提供“一带一路”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形成一批功能强大、类型多样的“一带一路”交通节点城市,按主要运输方式和服务类型,分为综合交通枢纽、主要港口、国际枢纽机场、中欧班列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节点城市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骨干交通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有7个来自中国,中西部地区枢纽机场发展迅速,中欧班列快速发展,内陆节点城市国际联通功能显著增强,依托城市群的组合型交通枢纽体系成为重要形态。未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交通发展应创新思路,促进新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促进节点城市与所在区域交通深度融合,促进交通运输企业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重点是强化国际交通枢纽功能,优化综合交通集疏运系统,依托区域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参与全球交通网络建设,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支撑形成安全可靠高效的全球交通运输网络。  相似文献   

4.
 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户开展用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实地走访,获得目前国际用户在日常科研和业务中应用风云气象卫星的现状。结合国际用户的内在需求和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自身动力,提出进一步扩展卫星全球监测能力、提高“一带一路”国家获取卫星数据的能力、提升“一带一路”国家遥感应用能力、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交流和人员往来4个方面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林木资源丰富,是中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大背景下的重要合作方向,增强与该地区林木资源投资合作建设,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综合考虑了该地区林木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地理因素及政治外交因素等,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林木资源投资风险分析模型,通过评价指标选取、指标体系建立和指标权重分析,对主控投资因素进行研究和评价分析,对该地区林木资源投资风险分析进行了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从对地观测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减灾工作切入,梳理了全球空间技术进展,概述了“一带一路”空间减灾研究进展,并以滑坡为例,阐述了新技术支持下的空间减灾科技服务。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有助于加强丝路科技创新合作,还有助于加强国家外交战略互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农业化工、投资发展和文体休闲等领域。从宏观和中观层面着手,系统分析“一带一路”项目在沿线国家地缘政治、法律制度、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以及中国在投融资体系、标准和规则对接、国际投资经验等方面面临的项目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香港的独特优势,提出香港在“一带一路”项目风险管理中可以发挥融资中心、国际仲裁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和规则对接平台这5个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沿线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剧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域,各类地质灾害严重制约沿线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根据1922-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地质灾害数据,分析了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地区地质灾害呈现出不规律的波动上升趋势,地质灾害发生规模与影响程度呈上升趋势。(2)印度是地质灾害发生频次最高的国家;东南亚地区的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南亚地区的尼泊尔、巴基斯坦,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等国家地质灾害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3)“一带一路”区域在1922-2015年的年均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为82.3次/年,受伤人数75人/年,死亡人数292人/年。(4)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和缅甸)经济走廊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时,应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区域进行合理的危险性评价,这有助于对有限的救灾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鼓励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在野外调查中的使用,更加快捷、高效地获取详细的一手灾害调查数据;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抗灾能力亟需提升,以此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科技导报(北京)》2020,38(16):152-152
 “一带一路”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推动着东西方政治、经济、贸易、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对话与交融。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受到灾害威胁,面临着一系列发展上的共性问题和重大挑战。因此,为推动《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以下简称《仙台减灾框架》)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地,亟需沿线各国科研机构及科学家真诚合作、攻坚克难、协同创新,围绕防灾减灾事业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挑战,构建科技合作长效机制,打造运转高效、信息共享的国际协作创新平台,推动合作研究与创新,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共赢,为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坚实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为了发挥科技对丝绸之路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重要作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国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领导或代表,以及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中外科学家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汇聚国际智慧,提出以下宣言。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源自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贸易科技交流,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今天的丝绸之路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以能源合作为关键领域之一,中国将“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作为重点工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计算网络中心性,分析合作“中心—边缘”特性。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贸易网络密度较高,石油贸易关系紧密,石油贸易合作区域分布性较强,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及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实现中部崛起的“脊梁”,分析皖江城市带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地域差异是制定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的基础.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构建了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9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认为目前皖江城市带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最后提出因地制宜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2010和2018年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借助GIS技术支持,利用归一化差异不透水面指数(NDII)法提取中亚5国首都大城市的地表不透水面,计算并研究分析城市的扩张强度、扩张速率以及城市空间紧凑性.研究结果表明:1)扩张强度最大的城市是努尔苏丹,为8.75%,最小的是比什凯克,为1.02%;努尔苏丹、塔什干和阿什哈巴德这3个首都城市为减速型扩张类型,比什凯克和杜尚别城市为加速型扩张类型.2) 从空间扩张来看,努尔苏丹呈现紧凑型扩张,比什凯克、塔什干和杜尚别城市空间呈现先松散后紧凑的扩张特征,阿什哈巴德城市空间发展呈现先紧凑后维持稳定的特征.3) 城市重心轨迹演变分析表明,努尔苏丹、比什凯克和杜尚别18 a间城市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塔什干和阿什哈巴德城市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4) 从城市扩张与人口和经济因素特征分析表明,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与城市扩张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中亚5国的城市化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心城市体系建设及河南省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占仓  蔡建霞 《河南科学》2010,28(9):1189-1193
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心城市在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具有就业、居住、要素集聚、支撑发展和辐射带动五大经济学功能.河南省已经处在城镇化高速推进期,中心城市体系建设面临重要任务:建设郑汴都市区,推动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建设新型城镇体系和特色产业城市、宜居城市.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建设郑汴都市区是河南省中心城市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河南省中心城市体系建设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对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分析,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含义进行了重新界定,采用标准值法和钱纳里标准法对重庆市及各个区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重庆绝大多数区县的工业化发展未能带动城镇化进程;绝大多数区县也存在部分聚集在城镇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造成城镇化率偏高的现象。本文针对重庆发展现有问题提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就业体制,大力推进农民工待遇平等化,加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尽快落实户籍制度的改革,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以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威胁之一。基于防灾减灾的文献回顾和现有防灾减灾机制的梳理,解析了“一带一路”沿线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跨境防灾减灾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重视,国际研究相对成熟,更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作用,强调建立评估体系对跨区域灾害进行评判,以完善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国内研究总体处于起步状态,主要集中在对跨境防灾减灾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对策及跨境防灾减灾合作机制研究。(2)现行的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主要集中在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的高层互动与外交对话机制、国家间防灾减灾制度框架与管理体系对接、防灾减灾技术与预警的共享机制等4个方面。(3)中国与沿线国家仍需从加强政治互信,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立合作协商机制,防灾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