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文廷式词风学步苏辛,追模花间,词论观戛戛独造,不主故常,在常州词派影响的晚清词坛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创作实践和词学思想特色的形成是其性情才力过人,学识修养深厚,能转益多师而又不拘一格、自辟蹊径的结果。其词作能远绍花间、东坡及稼轩,受其影响,确实具有花间与苏辛之神韵。  相似文献   

2.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个性风格,对后世文学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中也包括对词的影响。古人评论稼轩词有沉郁顿挫之风的,以陈廷焯影响最大。本文对历代相关评论进行了辨析,结合稼轩词文本对其沉郁顿挫之风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康熙十年前后京师词坛异常活跃,词学中心出现了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以“秋水轩唱和“为代表的词学唱和活动乃是“稼轩风从京师推向南北词坛的一次大波澜“.本文从特殊背景下词人的群体聚合、京师词坛的唱和活动、词风的转变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词坛做全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被称为豪放词人,他词作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壮志未酬的情感,风格以豪放雄杰见长,然而作为宋代词坛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词作内容又是多方面的,在抒发报国之志的同时也写下了不少吟咏山水之作。他的山水词或带有比兴寄托,余味无穷,或讴歌祖国山河,壮丽秀美。这些词作凝聚了稼轩特有的感受,是构成稼轩词多种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节选自《辛弃疾词艺探胜》书稿第七章第五节.辛词“雄深雅健、温婉悲凉”的总体风格的形成,其根源有五:一为自身气质所决定,二为审美追求所导向,三为时代环境所造就,四为传统文化所影响,五为社会氛围所熏染。稼轩体有三义:一指辛词风格个性,二指伤时忧国,志在有为之性情,三为以文入词、以论入词之形式。辛词总体风格形成之后,影响着当时与后世的词风,稼轩词派绵延百有馀年,稼轩体风行七百馀载,以至终古不衰。  相似文献   

6.
稼轩词数量之多、题材之广、风格之多样堪称宋词之冠.他善于创造性地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了稼轩词雅俗相济、灵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其中对话方式的巧妙运用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文章拟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对稼轩词中的对话描写及其表达功能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金初词坛上的“吴蔡体”以吴激和蔡松年为代表,吴蔡二词皆清健骨力,属于豪放一脉。吴词“运化前人诗句”,以“哀惋清朗”的词风抒发“故国之慨”;蔡词则追和东坡,以“俊逸清旷”的词风表现身宠神辱而欲超尘脱俗的情思。吴蔡体分别以吴、蔡为核心,先后存在两个次群体;追源溯流则可将吴蔡体与苏轼、元好问视为一个泛词派,与苏辛词派一枝而二朵。吴蔡体不仅对金代词史的发展,甚至在中国词史的演变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六) 悲恨幽怨,凄切苍凉稼轩词总体风格的第六个侧面,应是幽怨苍凉。从上述几个侧面看来,不管是豪雄悲壮,桀傲奇伟,还是冲淡高洁,浑灏博大,婉约缠绵,都蕴含着悲恨或幽怨,这种情愫是稼轩数十年之心理积淀,是心灵最深处凝聚的一个情结。不管如何寻求欢乐,追求放达,其深层心理的幽怨苍凉之情结,总是会不自觉地流露于笔端。稼轩35岁登金陵石头城,面对千古兴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中国词学研究会、上饶师范学院联合发起的纪念辛弃疾诞辰870周年"辛弃疾与词学"国际学术论坛,于2010年10月在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成功举行。与会代表对辛弃疾的思想、政绩、辛氏家谱、辛稼轩笺注、稼轩交游区域以及交友群体,词与音乐的关系以及辛词与词学的应用型研究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关于辛稼轩研究的文献资料、对辛稼轩的传播和接受研究,以及词体盛衰的研究,是本次论坛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稼轩词才兼众体,风格多样,无论是立意、遣词,还是用典、章法,都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词人高超的创作才能。本文从几方面试对稼轩词的结尾艺术进行例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探讨稼轩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词发展到明代,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一方面大量的女性参与到词的创作中来,一方面女性词人大力开拓词体情感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怀念亲人的词作。本文揭橥于此,初步探讨了明代女性怀亲词的形成原因与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2.
娱乐、抒怀与社交是词的主要功能。晚唐、五代和北宋词主要是以音乐形式应用于娱乐场合。北宋中期以后,随着词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其社交功能逐渐增强,宴词、寿词大多是社交活动的产物。进入南宋,国事变迁,词的创作与传播环境发生变化,抒怀言志成为词的主要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3.
敦煌曲子词以其质朴刚健的审美风格,鲜明地体现了民间词的艺术特色,并且,敦煌曲子词自然、真淳的词风,爽朗、直率的情感抒发方式等艺术特点,对唐五代文人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唐五代文人对民间词艺术特征继承和革新的过程中,词这种抒情文学体式的审美风格逐渐典雅化,到晚唐五代词体风格已经定型,形成了婉约性的艺术特点。对敦煌曲子词与唐五代文人词审美风格比较研究,可以洞察词体从民间词到文人词演进过程中,作者审美理念的发展变化,从而分析不同时期词作风格的成因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阳羡词派的一代宗主陈维崧是明末清初最有影响力的词作家之一。“以史入词”是其词作的基本格调,也是其词显示出豪放风格的内在缘由。该文从文学自觉、创作实践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对这一突出风格作了较为细致的讨论和分析,以期有益于词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6.
赵崇祚的《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欧阳炯的《花间集叙》从理论上对温庭筠以来的绮靡词给与了认同和张扬。因此,不仅欧阳炯的序是中国最早的词论专文,他在序中阐述的词学审美标准,也就成为中国最早的词学批评标准。《花间集叙》中的“词为艳科”的理论的形成和对词情的侧艳的审美评价,是对儒家诗教理论的一种突破,但它立足于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及对词的侧艳品格所作出的片面的强调,又把词的价值功能狭隘化,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7.
夏言是嘉靖时期重要词人,其以首辅之位和不同层面士人和作,形成了以夏言为中心的词人群。这个群具备台阁体特征,崇尚名儒大臣风格,并因夏言的存在而存在。本文还考察了夏言词以及词人群因不同场域形成的不同风格,这些都显示了夏言词人群与明代词学的发展总体趋势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8.
词与燕乐(俗乐)结合,使得词本身的风貌整体上呈现出民间文艺的特征。南宋时,雅乐的介入,使得词风开始更深程度地转向“骚雅”;而原本的俗乐慢慢融合到其他民间曲艺中。  相似文献   

19.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以诗为词”构成了苏词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真正成熟是其密州词。密州词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一、名篇佳作迭出;二、基于密州词作,他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密州时期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已经非常自觉、成熟,成为黄州词论的先期实践,为此后苏轼词呈现出“自是一家”的面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密州词是他改革词体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