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一般认为,敦煌词基本上是民间作品,文人之作不过数首,本文从敦煌词的内容、内容与艺术等方面分析举例,认为敦煌词中存在有相当数量的文人词,总数在数十首以上.  相似文献   

2.
敦煌曲子词是敦煌通俗文学中的一类作品,它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作者众多,取材广泛,风格繁富,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敦煌曲子词构成了中国词曲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是汉魏六朝乐府诗过渡到宋元词曲的桥梁,为两宋词甚至元曲的兴盛繁荣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词产生于民间,盛唐始进入文人之手,中唐文人词则是词体发展成熟过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是向成熟的晚唐文人词过渡的桥梁。中唐文人词既不同于民间词,也有别于成熟的晚唐五代词,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如题材内容广泛多样,与诗的区别界限不明显,未形成独特的风格,体式短小等等。  相似文献   

4.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 ,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 ,它解决了有关词的起源和发展的一系列遗留问题 ,反映了曲子词在转变为词之前的发生形态 ,分析它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了解通俗文学与文人文学的一些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5.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它解决了有关词的起源和发展的一系列遗留问题,反映了曲子词在转变为词之前的发生形态,分析它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了解通俗文学与文人文学的一些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6.
《下女夫词》是敦煌俗文学作品中比较独特的一篇。它记述了唐五代瓜沙地区民间迎亲婚仪的全过程。本文结合中原地区的撒帐婚仪,对《下女夫词》中的撒帐婚仪进行研究,探求了唐五代瓜沙地区民间撒帐婚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发生、发展,无不受到民歌的影响,民间歌谣是古代韵文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词产生的角度,从古代韵文向民歌学习的四次浪潮、词产生渊源的分类、词和音乐的关系、敦煌曲子词的发现等方面,说明民歌对古代词的形成是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8.
词与乐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影响了词体本身的性质特征,也决定了词体的演化和蜕变。南渡以后,词人们或者拓展词体的抒情言志功能,或者注重词体的合律性和艺术技巧,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唐宋词的创作增添了色彩,但是,他们都未能圆满地解决歌词合乐的持续发展问题,而且,他们创作中的种种流弊在某种程度上还使得南宋词合乐面临新的困境,加速了文人词向格律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词、曲由兴而衰的过程十分短暂,这一现象反映:词、曲均起源于民间,最初风格质朴而富有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当词、曲经历了一个从通俗到刻意追求格律、重藻饰、拘韵度的典雅的文人创作流变过程之后,词、曲就失去了通俗性和群众基础,成为文人雅士“掌上玩物“,以至鼎盛后无路可走,旋即衰微.词、曲的兴衰启示我们:当代诗歌也应是写给大众的,内容上要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声,艺术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诗如果成为诗人的自我陶醉,最终会走向死胡同.  相似文献   

10.
三声通协即平上去三声通押(含入派三声)是北曲的基本特征,也是词曲分别的关键。现存元散曲曲牌绝大部分用韵是三声通协,仅有的非三声通协数调多本为词调。而现存宋词中三声通押之调历来被视为词者多可以曲牌视之,或近于曲体。三声通协不始于古体诗,《康熙词谱》谈及宋词三声通协往往援引古例、古韵是不恰当的。今存三声通协者最早见于唐五代以民间词为主的敦煌曲子词,此正为后世曲体之源。不过,唐五代传统文人词创作罕用三声通协,依然十分严格地遵守平声押平声、上去声押上去声、入声押入声的用韵传统,这也是宋代包括后代词人所遵循的用韵传统。三声通协用韵宋代文人创作渐显渐多,应看做是受曲体用韵的影响,其形式有大曲、只曲,现存大曲歌词皆属曲体,只曲也多为曲体或近于曲体。从宋人曲体的创作环境来看,宋代产生曲韵之书并不奇怪。  相似文献   

11.
姜夔作为南宋词坛一大家,诗词兼擅,虽无专门的词论专著传世,但他在词的创作上以其诗学观为指导,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体现了其独有的艺术审美理想和文艺追求。姜夔的词学观体现在:精思高妙、幽韵无尽的审美追求;沉郁温厚、高格雅调的艺术风貌;协律填词的词乐观与诗法入词的词作观;穷尽野处,陶写寂寞的文化性格。姜夔词的创作虽未能如其所愿完全实现其艺术理想,但其创作观念中的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仍值得我们去不断挖掘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词作为"艳科"、"小道",起源于宴乐,流行于舞榭歌场,以艳情柔媚的风格作为叙事方式,取代了诗歌的统治地位而成为鼎盛一时的文学主流.这样一种文学形式的流行和兴盛,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符号系统对欲望的妥协.在这场语言的集体狂欢中,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游戏在社会角色规则、性别规则以及语言本身的规则之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朵盛极而糜的奇葩,也为今世之人带来与众不同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3.
赵崇祚的《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欧阳炯的《花间集叙》从理论上对温庭筠以来的绮靡词给与了认同和张扬。因此,不仅欧阳炯的序是中国最早的词论专文,他在序中阐述的词学审美标准,也就成为中国最早的词学批评标准。《花间集叙》中的“词为艳科”的理论的形成和对词情的侧艳的审美评价,是对儒家诗教理论的一种突破,但它立足于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及对词的侧艳品格所作出的片面的强调,又把词的价值功能狭隘化,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宋季遗民词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上达到高度和谐统一,颇受号称词学复兴的清人关注。清人对宋季遗民词的批评研究集中在对宋季遗民咏物词、节序词的阐释接受,及遗民词人风格流派的划分和艺术优劣的评判上。通过对这种批评接受的检讨及利弊得失的分析,不仅可以廓清清人心目中的宋季遗民词学观,而且对当今的词学批评研究也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帘”意象在唐宋词中出现频率极高,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艳美、柔美、幽美唐宋词人喜用“帘”意象是时代特殊的审美风气、士人“女性化”心态及词“应歌而作”的体式功能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考察汪元量词的内容题材,大致可分为祝寿词、闲适词、咏物词、友情词、别情词、乡情词、咏史词、感慨词、恋情词九类。从人、境、情三个审美层次看,汪词里的抒情主人公与作者在相当程度上是重叠关系;境呈现个体生活场景与历史空间的二元组合的面貌;情则是民族悲愤与个体生存苦闷的双重变奏曲。汪词的主体风格是沉郁衰飒、坦直真率、清丽淡雅、晓畅明白。  相似文献   

18.
楚汉之际,由于楚文化的广泛影响,屈、宋骚体作品,往往成了骚体创作主流之一。骚体不仅影响了汉代文人赋作,亦影响及建安以后的骚体赋篇,尤其是曹植《洛神赋》之艺术魅力与《楚辞》关系最为密切。有关《洛神赋》不乏精辟分析之文,然而有关《洛神赋》与《楚辞》之关系,却鲜少详细论述之作。因此本文论述《洛神赋》与《楚辞》融化创新之关系,并说明《洛神赋》对后世文学之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姜夔是我国南宋时期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在宋词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题序的表现功能,是姜夔在词史上的重要创获。姜夔词题序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格和文学史意义都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