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Ⅱ.晒白、碎土和施肥与晚稻苗生长的关系前报〔注〕已阐明,一些地方早稻燥田割稻对晚稻生长有不良影响,其原因主要是土壤僵硬不易糊化,但是即使沿用烂田割稻,也还要留5~7%晒草田,而且遇到伏旱,早稻不得不采用燥田割稻,用收割机割稻也宜燥田。因此,进一步探讨早稻燥田割稻后土壤耕作措施对晚稻生长的影响,从而提供合理的土壤耕作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早稻采取燥田割稻,可以割到那里稻草晒到那里,减少背草工,加快收种进度,便于细打细收,谷粒清洁无泥又可避免蚂蝗为害。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据奉化、鄞县等地调查,早稻燥田割稻后晚稻转青慢,发棵少。例如奉化县肖镇公社肖桥头大队早稻燥田割稻的晚稻插下20天后,黄根仍留,黄叶未脱,插后25天每丛只有3个分蘖。  相似文献   

3.
晚稻栽培技术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文龙 《科技资讯》2010,(18):152-152
稻子主要分为早稻和晚稻两种类型,他们的主要区别就是栽培的气候与环境是不同的,所以形成了对季节的气候的适应程度也是不相同的。晚稻的生长气候是由高到低的,日长是由长到短的,光照时有强到弱的,湿度是由多到少的。晚稻的生长时间长,播种时间晚,可以两季连作。本文对晚稻栽培技术和品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富阳县南安公社,地处山区,全公社共4000亩连作稻田要留晚稻专用秧田500亩,早稻只能种植85%。为此,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但倒种春和小苗带土移栽因受山区气候影响,把握性不大;早稻田套播因共生期长,晚稻秧苗素质差;旱地育秧的又因胡麻叶斑病重。所以,迄今为止,上述办法仅在很小面积上采用。1974年,我们从《科技简报》*得到启发,在早稻行间套播晚稻秧。全公社共有3个大队5个生产队搞了7.10亩套播试验。试  相似文献   

5.
水稻产量的高低与气候因子密切相关。按照江西省早、晚稻生育期间对气候条件的要求,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全省分成为六个早稻、四个二晚生长季气候区。各区中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气候因子及其出现时段均不相同。根据各试验点取得的水稻田间观测资料,同时期的气候因子数据及调查分析材料,选取关键气候因子模拟代表点产量,然后综合集成为全省早、晚稻产量预报模式,对全省早、晚稻产量进行预测,两年试报准确。  相似文献   

6.
一、试验目的: 在早稻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高频电场处理晚稻种子对促进早熟、抗病、高产等作用;找出处理种子的最佳频率、电流、时间。为今后农业生产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地探索二熟制高产栽培技术的实践证明,多种早稻,多种早、晚稻迟熟品种,是实现全年高产的有效途径。但在浙北、浙东地区,这与多留晚稻专用秧田的矛盾很大。为解决这一矛盾,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宁波地区农科所等单位,在参考外地经验,并总结本地壮秧带士移栽和以往“苗秧”、“寄秧”经验的基础上,与贫下中农一起,于一九七二年试验用“连作晚粳稻两段育秧法”培育关门秧,获得初步成功。一九七三年,他们进一步作了试验。  相似文献   

8.
(一)据我所试验,两段育秧(前期育小苗,中期搞抛苗,后期从抛苗田拔出象大秧一样插到大田)的好处是秧苗素质好,生长快,成穗率高,能比大苗增产。同时,可以节省秧田(每100亩晚稻只需秧田5.8~6.3亩,节省秧田12.2~13.5亩)。这样,能使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到93.7~95%。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广陆矮4号作连晚栽培面积有所扩大,它有早熟、省肥、省专用秧田、产量较高的优点,并有利于扩种早稻,有利于后作春粮播种。但是,往往因气候条件和施肥管理方面不当,容易发生早衰,影响产量的提高。去年我们在晚稻生长后期,对广陆矮4号进行施粒肥试验,结果很好,有防早衰作用,增产显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因其丰产性和米质较好,几年来,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单季晚稻的一个主栽品种。为了更好地指导面上生产,本研究在开展“两优培九”特征特性及其相关栽培技术试验观察的基础上,从移栽密度与施肥技术人手,对单季晚稻“两优培九”的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农抗74是浙江省农科院筛选出来的一种对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有一定防治效果的农用抗菌素,以代替有机砷制剂。1972年,我所在早稻试验后,又对晚稻纹枯病的防治进行了试验。供试的药剂除农抗74外,还有多氧霉素、畏锈灵(化学药剂)、904、灰黄霉素等,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九二○”在早稻上的增产作用,已为大多数人所公认,但它对晚稻是否同样有增产效果,这是大家很关心的事。我们濮院公社广大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的教导,在公社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将经过早稻实践得到的认识,再一次回到晚稻的实践中去。正当广大贫下中农以无比的热情投入晚稻“九二○”应用试验时,又有些人散布了“不见得论”的冷风,说什么“早稻用‘九二○’虽有增产,但也还有一些田没有增产。晚稻未必能增产。还是少试为妙!”公社党委针对这种情况,召开了科研工作会议,大队干部会议,公社广播大会,用毛主席哲学思想武装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高州县新垌公社,一九七四年晚稻大面积采用宽行窄株栽培新技术,夺得了水稻的大增产,为促进农业大上快上作出了新的贡献。新垌公社水稻通常的插植规格是5×4寸,每丛8~10本苗。宽行窄株栽培法是他们从水稻套种黄麻得到启发,于一九七二年早稻开始进行试验的。当季,8×2.5寸的麻沟边行比5×4寸的其余行获得显著增产。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四年早稻的试验,又获显著增产。一九七四年晚稻,在九个大队、十八个生产队中用三百多亩田进行扩大试验,绝大多数都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开始试验较早的田讹生产队,在82亩晚稻田中采用宽行窄株规格的有76亩,  相似文献   

14.
稻田三熟制种植模式下钾肥后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油-稻-稻种植模式下钾肥的后效应作用,结果表明:钾肥的施用对当季油菜产量的影响较大.增产28.59%.油菜生长期间施用的钾肥对下季早稻的生长有一定的后效作用.早稻生长期间施用的钾肥对下季的晚稻生长有一定的后效作用.由于钾肥对油莱和晚稻的增产作用较大,因此,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建议油-稻-稻三熟制种植模式下种植油莱和晚稻时多施钾肥,而种植早稻时少施钾肥.  相似文献   

15.
我们大队地处丘陵地带,是个人多田少、粮棉兼作地区。自1955年单季改双季以来,种植连作稻已有23年历史。1966年开始实现晚稻超早稻,1972年以批林整风为纲,大搞科学种田,第一年上了《纲要》,1976年晚稻亩产重新上了《纲要》,平均亩产805斤。1977年晚稻亩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亩产达到843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二年中,有九年  相似文献   

16.
义乌县大陈公社后畈大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获得了连续十五年稳产高产。1972年粮食亩产2016斤,突破了一吨关。晚稻产量从1964年起连续六年超早稻,特别是近三年晚稻生产水平又有新的提高,1970年亩产716斤,1971年766斤,1972年822斤,实现了晚稻一季跨《纲要》,最高的一丘1.49亩,品种金垦19,亩产达到1071斤,创造了该大队晚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总结后畈大队晚稻生产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17.
丽水地区去年晚稻全面推广秧苗带土移栽,有不少田块的晚稻不抽穗或迟穗。少数地方没有认真总结经验,误认为“秧苗带土插对早稻适宜,用到晚稻要减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遵照毛主席关于“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教导,我们深入有关社、队进行了调查。经初步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晚稻秧苗带土移栽不抽穗,除了气候不正常外,主要是对晚稻秧苗带土移栽的规律没有认识,栽培技术没有掌握缘故。现将不抽穗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叙述于后,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从一九七三年起陆续进行了早稻行间套播晚稻秧苗的试验。三年来的部分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育秧对早稻产量有些影响,但种一亩这种宽窄行的早稻,其行间可利用作为晚稻秧田的面积约0.4~0.5亩,所育出的秧苗(大秧)可供4~5亩晚稻用秧。这样,与留晚稻专用秧田相比较还是很合算的,而且播种不受早稻生育期迟早所限制。现就有关秧苗等的植株性状再报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稻缺钾症     
去年六月初,嵊县良种场发现原来生长最好的一块绿肥田早稻发生叶尖褪淡发黄,梢头枯焦,生长滞缓的现象。以后,这种田块面积逐渐扩大,并在附近一些社、队相继出现。嵊县农科所科技人员根据组织化学法鉴定结果以及显著的施钾效果,确诊此现象为缺钾症。自八月上中旬起,该所科技人员对场、所及县内主要产稻18个生产队进行了晚稻缺钾症调查,发现该县晚稻缺钾现象非常普遍。发病面积占晚稻种植面积的比例,平均达23.9%,最高的达40.9%(白岳公社孔村一队);重症田比例达6.6%,最高的达26.8%(剡北公社马塘七队)。这些缺钾田在抽穗后都表现早衰,因此他们认为缺钾是晚稻早衰低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广西资源县进行杉木苗木质量、施肥方法、造林时间和抚育方式的田间试验,试验采用L16(45)正交试验法。试验地总面积0.2hm2,共设4个水平,分16个小区实施。结果表明:苗木质量、施肥方法和抚育方式均对幼林的高、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造林当年苗木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施肥方式;造林后第3年施肥因素的影响极显著,苗木质量的影响显著;造林第10年抚育方式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施肥因素,但施肥因素对幼林胸径生长的影响仍然显著,且施放基肥(磷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