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人才是重要推动力量。市场、资本的国际化只有与人才国际化结合起来,企业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长期、稳健地发展。在以湖南省为例分析了国际化创新人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对湖南国际化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重点分析了"走出去"背景下推进湖南国际化创新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时代,竞争的先决条件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国际化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又是实现高校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基础,探讨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和价值,从协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国际化"等方面提出了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思路,并对土木工程专业"123433(4)"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架构体系及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国内高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及范式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国际上有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并无完全统一、权威的评价。本文基于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汇集了国际上三套各有评价侧重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对全球创新中心城市的基本格局以及上海的现状定位、选择路径予以分析,以期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共话科技人才的未来举措,共谋孵化工作的未来发展,2017"星耀南湖"精英峰会开幕式暨浦江创新论坛嘉兴论坛于嘉兴华美达酒店举行。本次论坛重点聚焦人才接轨上海,围绕"G60科创走廊·全球孵化之城;人才的使命与展望"主题,突出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区域化,为人才、企业、项目搭建合作的桥梁,为打造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5.
我国食品工业领域科技的发展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食品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成为重中之重.该文借鉴国外经验,从导师队伍国际化建设、学生结构国际化提升、教学体系国际化建设、学术平台国际化建设和培养机制国际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入手,对食品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坚持"重基础、塑个性、求创新"的培养理念下,构建与全球化趋势相融合、与国际化需求相适应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将具有可塑性潜力的研究生培养成为引领中国食品科技创新的复合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6.
正在上海大力推进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通过分析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与优势,以及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站在服务于提升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角度,从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及理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上海提升整体科技创新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提升上海创新"高度";打通体制机制瓶颈障碍,加快上海创新"速度";厚植科技创新人才优势,夯实上海创新"厚度";打造更优创新创业生态,提高上海创新"浓度",努力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期封面故事关注将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关注这些科学家身上"沉下来"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科技"三评")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评价被上升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言,科技评价制度就是风向标和指挥棒。如何树立正确的科技评价风向标和用好科技评价指挥棒,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有效实施。文章结合"三评"改革的探索实践开展科技"三评"改革研究,在深入研究分析科技"三评"改革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深化"三评"改革的对策建议,为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加快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对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茜  董震海 《今日科技》2021,(11):30-31,48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国际化高端"人才特区".针对如何在一系列战略机遇和政策利好下巩固人才特区建设优势、发展具有余杭特色的人才特区建设模式,区科技局开展深入调研,透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改革的对策,为提升人才特区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服务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为主线,构建了科技资源信息系统与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了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通过组建服务平台,整合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类产学研优势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应对创新创业飞速发展局面下产生的多种新需求,通过人才学术成果研究,以数据的客观性、可量化性、易获得性为筛选原则,搭建上海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立体架构。同时,选取重要的学术指标作为人才梯队分层评价的主要依据,对重点研究领域做出分析,为上海市高层次人才现状以及后期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资源。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骆大进强调:"上海科改‘25条’体制机制改革举措,也是围绕人才的集聚、培养、流动、评价和激励等环节,包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当中的需求端、供给端和服务链进行系统设计。这其中重点包括,对人的激励,将是以信任为前提,以激励为核心,以诚信为底线,提出一套具有含金量的改革‘组合拳’。"  相似文献   

13.
为客观全面地考核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以贵州科学院为例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其发展速度按权重依次排序影响大小的关键要素为科技创新能力投入、创新团队优化组合、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科技人员总量和质量、提供市场服务能...  相似文献   

14.
正人才,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按照《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简称"人才20条")要求,上海将重点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十三五"科技人才规划编制、健全科技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效能等方面加强工作推进。根据"十三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安排,上海有序推进了相关专题研究工作和规划文本编制工作,完成了9项专题研究,为规划编  相似文献   

15.
一、全国创业中心事业发展概况 当前,全球范围内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高智力人才为依托、理念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中小企业为前沿、国际化与个性化发展为特征的新经济浪潮日渐凸现.中国加入WTO后,中小科技企业在获得国际化发展机遇的同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6.
Q&A: 华东科技=H 王荣=W "从建设单个孵化器到打造城市创新创业体系" 从1988年上海诞生第一个孵化器开始,到如今的创建城市创新创业体系,25年来,上海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这个过程中,王荣亲历了13年,而回顾这13年,亦是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从区域布点到联成网络,从综合型企业孵化器到走向专业化分工、国际化运作的科技创业之路,形成了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在上海孵化器建设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上海模式",这个过程中,市创业中心承担起"一个支点"的重要角色,撬动整个上海孵化器建设资源,并因此而成为彼此相连、互助互动的城市孵化器网络.  相似文献   

17.
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城市科技人才发展水平,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确定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指数的概念内涵基础上,从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环境等3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了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青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青岛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创新科技》2018,(11):37-41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结构不甚合理,缺乏对"高精尖缺"人才的顶层设计;科技创新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之间无法形成以科技创新活动为核心的流动机制;缺乏针对不同类型科技创新人才的分类评价制度等。因此,必须建立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营造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开创富有创新理念的体制机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上海市科委与德国企业西门子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上海市科委将为西门子更好地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各类渠道与平台,西门子则将充分发挥其技术与人才优势,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这是西门子第一次与上海政府部门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华东区总经理王伟国说,"今后我们将积极参与更多的前沿科技  相似文献   

20.
王雷 《安徽科技》2021,(2):22-23
近年来,淮北市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把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持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有力推动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