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结点,是承接全球知识资源配置的枢纽。土地资源的配置水平则深刻影响着"科创中心城市"的经济决策与运行。探讨城市用地制度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分析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用地制度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在城市整体用地总体思路方面,应加大土地规划的主导力度,注重发展综合城市功能;在园区用地方面,需明确园区用地效益评价体系,禁止圈地浪费用地;对于居住用地,应加大人才公寓和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优化新城住宅品种供给结构,减少高档住宅建设比例,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比重,提高人口入住率。  相似文献   

2.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是指决定其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的功能,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最重要的标志性能力。近年来,上海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得益彰、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一体建设的发展思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加速提升,核心功能培育取得积极进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培育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全面推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形成核心功能,要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强化原始创新;以研发转化功能型平台为重点,实化产业创新;以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导向,深化开放创新;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活化草根创新;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核心,优化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正自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以科技创新立国已成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共同认识。在此基础上,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与改革前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不仅在口号上得以突出,更在发展路径上进一步以全球视野作为焦点。鉴于此,如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则摆在了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中心位置。可以预见,围绕科技创新,上海将有许多的路要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也更显示了这座城市改革的决心。本期专题,即以此为主题,节选科技领域各专家的观点与看法,共同探讨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4.
 新发展格局下,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新特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从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创新资源3个维度回顾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成绩,分析了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下北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北京进一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5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华东科技》2015,(2):28-29
<正>建设全球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被上海市委列为今年的"一号课题"。而如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从哪些方面入手则是当下政府、企业、机构所瞩目的焦点。本期封面故事,既是投石问路,又是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6.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城市科技功能国际化并形成全球影响力的过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般具有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前沿的聚集发生地、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战略性地位、适宜于创新创业的包容性文化等三大典型特征。东京、硅谷、纽约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政府引导、市场自发、都市复兴与全球网络4种发展模式。新时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着力点需要进一步聚焦于高质量创新要素与主体的集聚和城市创新生态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以"四个中心"建设为战略核心外,还应当将建设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一种城市发展形态,是城市发展走向知识化和高级化的产物。真正的创新型城市,不能仅仅限于科技范畴的创新,而是强调创新是发生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范畴的复杂的系统活动,结合城  相似文献   

8.
创新中心城市作为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形态,是当前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部署。广州建设为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必须要立足实际,充分激活创新资源活动,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构建有利于创新成长的优良生态环境,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集聚国际优质创新资源,牢牢抓住"科技+"的关键点,走创新强市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上海在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科技创新资源的管理,深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科技创新资源的发展趋势,进而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使上海加快步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行列。广义的科技创新资源指的是能为科技创新活动带来有价值影响的所有要素,一般包括资金、人才、技术、基础设施、信息、政策等,是技术创新的生产要素的集合,也是科技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条件。本文所提及的科技创新资源主  相似文献   

10.
《科学管理研究》2016,(6):113-116
在国家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对于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进行比较分析的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分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创建条件,包括创新人才、创新资金和创新的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并对全球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和排名。对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深度参与世界分工、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点。从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知识创造、创新绩效等维度来看,中国基本具备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条件。但目前中国在创新资源投入强度、研发投入结构、主体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质量、基础研究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对此,中国应积极加强科技创新中心顶层规划设计,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系统部署、着力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实施更务实开放的人才政策。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正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正出现与世界创新城市融合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多极化发展特点与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一定意义上也是世界城市转型发展的结果。新加坡从全球贸易港口城市演变为全球创新(研发)中心的轨迹,以及新加坡在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做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我国建设世界创新强国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重要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科技创新中心的“雪花模型”;其次探索建立了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我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和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新时期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重大机遇。基于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借鉴世界典型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上海依托长三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三大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实施策略与建议。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是指具有密集的科技创新资源、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发达的创新文化、浓郁的创新氛围、较强的科技辐射与带动  相似文献   

15.
<正>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把蚌埠建设成为"皖北区域性特大文化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下,蚌埠市合理利用蚌埠特色文化内涵和丰富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新,以文化创新助推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级文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彰显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的核心影响力。一、着力夯实蚌埠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基础1.政策环境逐步优化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推进科技与文化相融合,蚌埠出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创新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社会各个层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协同创新浪潮正在兴起。从当前全球科技协同创新现状出发,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分析全球范围内全球协同的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并论述了科技创新全球协同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华东科技》2015,(2):37
<正>在上海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的道路上,浦东的定位尤其引人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浦东也将在先行先试方面发挥作用,以期成为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浦东区委书记沈晓明表示,浦东将率先形成三大功能:面向全球的创新要素集聚功能,促进全球的企业、机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在浦东集聚,成为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创新成果要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成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效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先行先试功能,率先探索完善有利于各  相似文献   

18.
文章梳理了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出台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详细介绍了"三张图"勾画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路径,中关村先行先试的"1+6"及"新四条"政策,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全面创新改革措施,为了激活创新要素制定的"人财物"方面的政策措施,"三城一区"、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及"28条措施",并且总结了2014年到2017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确定以来取得的成效及政策实施的现状,最后从政策制定和落实两个层面分析了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蓄势待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以全球视野提出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必须采取科技创新全球视野系列举措,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施科技开放创新;构建世界科技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享发展;采取"非对称性"赶超战略,取得后发超越;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全球化,增强科技创新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分析表明,新时代习近平科技创新全球视野是引领和指导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方略。  相似文献   

20.
《科学管理研究》2016,(1):105-108
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时代,国际大都市之间的竞争主要演变为科技创新与金融两方面的竞争,同时也是国家之间的竞争。因此建设以科技创新与金融"双中心"的国际型大都市对于区域性城市竞争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对于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必不可少的帮助。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国际型大都市纽约与伦敦的成长历程以及经验,总结出成为国际大都市要具备的条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再结合我国城市如北京、上海的发展现状,对其建设科技创新与金融"双中心"提供经验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