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婷婷  马晴晴 《科技信息》2007,(31):123-123,7
本文通过对旧城改造必要性认识入手,提出旧城改造中应注重古建筑的保护。着重介绍了旧城改造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种措施,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简述我国对于古建筑保护所作的工作,以此论证在旧城改造中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赵云杰  张英  文正祥 《科技信息》2010,(8):I0019-I0020
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一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一使用权保障。我国域中村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贫民窟”。在中国,城中村大都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是仅有少量用地的村落。“城中村”改造是事关城中村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多方主体利益的一场社会改革,不同的改造模式决定着诸主体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城中村村民利益诉求实现的程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古建筑、文物、文化等方面的保护。因此,城中村改造不仅要考虑眼前,更应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城中村改造要有自己的城市风格,发挥应有的想象力。本文将从绿色基础设施的角度就城中村的改造提出一屿建议.希塑能对玻中村改措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改造是对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的一种形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城中村土地利益的重新分配。这意味着村民原有生产方式不可逆转的改变和村民在社会角色中的逐步转化。因此,城中村改造要统筹考虑村民安置和生活来源方式等问题,运用科学的改造模式与补偿机制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一鸣 《科技信息》2010,(4):103-105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面临诸多阻力,主要包括经济联社改造遗留问题、土地和房产确权问题以及资金筹措等问题,其中资金的来源和政策支撑是城中村改造成功的关键所在。广州市政府的基础思路是:财政不投入,改造可以给政策,即改造项目自我达至经济平衡。本文以广州花地村改造项目为例,阐述经济平衡视角下的改造模式问题,主要包括其经济平衡思路的提出和具体内容及操作方法,以启发城中村改造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改造中房屋拆迁价格是城中村改造的一个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城中村改造能否顺利进行。通过对城中村改造中房屋拆迁估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期为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之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随之而来"城中村"与城市之间的反差突显,改造"城中村"是必然趋势。在介绍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概况及基本模式基础上,分析了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城中村"改造的便捷之路。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存在污水管网不完善,雨污混排、居民生活污水及小企业工业废水混排等缺少水污染防治设施的现象,“城中村”带来的城市水污染问题比较严峻.为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本文结合广州棠涌村“城中村”规划环评实例,对水环境影响问题及减缓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已经严重制约了域市的现代化进程。山西省各地进行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土地问题成为城中村改造中各种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交织的集结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一居两制”问题,阻碍了城中村与城市对接的路径;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隐患较多,缺乏可持续性;社会保障不能与城中村改造同步进行。为此特提出如下对策:科学设置配股份额,兼顾各方利益;完善土地流转及管理的政策体系;完善村改居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周励 《科教兴省》2008,(3):23-25
城中村改造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有学者说,中国许多城市在发展中,伴随着外延式扩张的深入,内涵式城市化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对人居环境及人口素质较低的城中村改造,已成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城中村的城市化与实现城市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紧密相关,因而,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张学东  李红霞 《科技信息》2010,(30):37-37,40
探讨城中村改造中社区整合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只有从认同、关系与治理三个方面介入,才能形塑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机制。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收集S市5个被改造的城中村社区相关资料,结果显示,城中村改造中社区面临着居民个体认同危机、人际关系疏离、整体治理错乱等整合困境,同时,也存在着居民个体认同重构、关系弥合与整体治理矫正的可能。在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同时,需要加强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建设,这样才能顺利实现社区整合。  相似文献   

11.
荣虎成 《科技信息》2008,(33):209-210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强势挺进,新的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很多原来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城郊型”村庄也要求进行村庄规划。规划的农村因为物质条件较好,建设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农村建设受到了城市建设的压抑。城市址域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城郊型”的村庄将变成明天的城市,此类村庄往往处于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村民的生产建设受到很多城市有关法规的限制。本文以湘潭市为例,探讨解决此类村庄规划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改制是城市化的最后环节。在这村落共同体的最后晚餐中,合理的“分餐制度”是实现摩擦成本最小化的关键。作为市区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量化改革的试点村,广化村在改制过程中,各相关主体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利益矛盾的全面激发、利益关系的最终平衡,展示了城中村改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留下了村落传统规则和国家法律制度如何协同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近郊村是城市化所伴生的一种社会存在,处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接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边缘性。对于该类型村庄如何发展,政府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划。个案村F村是一个典型的近郊村,它以一系列自主性行动来应对城市化大潮的挑战,其村庄物业化、村庄企业化、福利的村庄依赖性、村庄管理的自主性等实践为近郊村城市化积累了宝贵的“自发性经验”。这一过程充满了理性与非理性、主动与被动、自主选择与政府规制等因素,而F村在冲突与博弈中不断探索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对F村来说,处理好村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主动地适应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而非农村单向度地融入城市,走一条“乡土型城市化”的道路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苍坡村是楠溪江流域的一个著名文化旅游古村落,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保护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村中标志性的古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古民居的保护情况不尽人意。近年来苍坡村新式民居日益增多,苍坡古村原来独特的庙宇、宗祠、古宅院等整体村落风貌严重受损,村民普遍失去在古民居的居住热情,村民拆除古民居兴建新式民宅和政府强行拆除村民新建民居的事件屡有发生。苍坡古村保护工作出现些许发人深思的现象。从婚姻、养老、人口的变迁角度来看,古村落保护工作应以民众为保护主体,正视并协调好古村落保护规约和民众实际的居住需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失地农民身份性质混合着各种要素,既是“农民”又非“农民”,这种角色特征,深刻影响着其体育文化生活方式。当前“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文化活动意识较强,有融入城市体育生活的感情诉求,但受到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传统村落群居人文环境、个体发展的影响较大,建议通过转变观念、完善基础服务、加强组织管理等措施,不断推动“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外延式扩张的深入,产生了“城中村”这一特有现象。在对城中村的改造中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景观、管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使“城中村”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不和谐音符。用生态文明理念对其整治,注重内涵式构建,使物质景观、村民的文化与行为方式、规划与管理机制、村民的就业观念等融入城市,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许昌古城景观的整体概括,从城市景观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出发,分别讨论了许昌古城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古城街区景观和生态景观格局整合与重构.  相似文献   

18.
以闽中土堡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建筑所在村落的环境形态、村落民居群体分布情况及特色民居形制与内部功能空间布局等因素.运用平面图示表达,分析村落平面空间与环境的同构性、建筑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建筑内部空间构成及各功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发掘闽中土堡群的居住环境特征,以期为今后传统村落建设以及土堡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筑的关系及其文化传承意义,讨论了传统建筑的保护策略和城市发展与传统城市文化命脉传承的关系问题.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新的建筑应注意传承城市的地域文化传统,保存城市历史文化的命脉,保持古建筑群的用途和功能,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保护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20.
近郊村落处于城市与乡村两大系统的交接地带,随着城市的空间扩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近郊村落呈现出一系列边缘化特征:社会政策的边缘性、社会结构的混杂性、村庄发展的过渡性、社会成员的异质性。处于城市化过程的近郊村落正面临着城乡两种社会因子的交集,形成了独特的“边缘效应”。既为近郊村提供了发展条件、机遇和自主行动的空间,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缓冲带,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正确认识近郊村落的“边缘化”现象,合理利用其“边缘效应”,妥善处理政府、市场与村庄的关系,实现城乡“融合”而非农村单向度地融入城市,走“乡土型城市化”道路,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