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小伙子弗林特·洛克伍德天生乐观且执着,从小就梦想用发明改善大家的生活,这不,他的新发明——美食制造机又悄悄登场了,有了这个机器,人们既不必为食物天天奔波,也不必为晚饭  相似文献   

2.
古代以“医”的起源为“王天下”的基础之一,中华文明引导着“医”的发展,而“医”也对中华文明有着重大贡献。在中华文明的哺育下,“医之道”的核心观念即“保性命之术”的以人为本、日常生活的顺应自然、“施医于未病之间”,“医”者之心为“仁心”,“医”者之术为“仁术”。中华文明哺育下的“医”,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或以“医”从政,朝廷要关心民众疾苦;或以“医”喻政,所谓“医国”,即为国除患祛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医”,突出的是中华文明精神。医学教育,注重中华文明的指引,对当今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为了深入认识言语规律,有必要区分“语言义”、“心意”、“言语意”等概念,并尽可能区分“词”与“辞”,“义”与“意”两组术语;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地探究了附着于辞(包括言辞和文辞)上的各种不同意义,并依照不同的标准对这些意义进行了初步分类,得出“理性意”、“情感意”、“形象意”、“交际意”、“美感意”,“整体意”、“局部意”,以及“表面意”、“非表面意”等多种辞意类别。  相似文献   

4.
古代玺印文字在印谱和字书中多有不释、误释或“同文多释”的现象.现对“交仁”“可壬”释文提出看法,对“以”与“厶”,“[厶 心]”与“[糹厶 心]”,“百”与“全”“金”“世”,“朱”与“未”,“[疒壬]”与“壬”“壬”,“旨”与“[上日]”等几组字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近因效应”“羊群效应”“马太效应”“霍桑效应”,对教育教学中,防止“差生”现象蔓延,中学生如何忍让,宽容,学会正常交往,克服群体生活中的“从众”心理,避免课堂教学的不公平现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自身人生体验入题,对张蕾教授的《斜阳居杂缀(上卷)》进行了解读与评论,凸显了人格魅力,从而提出了:对自己,要“独善其身,人品第一”;对别人,要“相善其群,以人为本”;写文章,要“文善致远,人格至上”。如此“人”向“善”、“群”主“和”、“文”从“心”的回归与升华,必将闪射永恒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绝俗”、“重韵”是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绝俗”则须重视“胸次”,在艺术境界上超越凡俗。他所重的“韵”,是“苍拔紧执”为主,且与“妍雅郁藏”相融合的“韵”。此外,他强调“法外之理”、“中和”、“自然”等美学观。他的书法创作前无古人,特色独具,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8.
赫甦 《奇闻怪事》2007,(3):39-39,38
教师面对一时的问题,因不善于“冷”处理,在“恨铁不成钢”心理下,会对学生进行“训斥”、甚至“挖苦”,将本应是“春风拂面”式的“引导”,变成了“熊熊大火”式的“烘烤”,于是,“理解”和“信任”就化成“娴”随风而去,“感情”和“友谊”则成“灰”而无处可寻,由此,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不再,相互抱怨之声连连,“教学相长”和“师生双赢”也就停留在“理想”上了。此情,如不及时解决,不用说什么教育教学效果,恐怕连起码的“师生情义”都无法建立,最终,学生“情商”的培养就会受影响,  相似文献   

9.
“晚”义词是汉语常用词,如今在现代汉语方言里以“晚”“晏”“迟”为主导。文章对这类词做共时与历时考察发现,“晚”“晏”“迟”表示“比一定时间靠后”开始于先秦且三者长期处于此消彼长的竞争替换之中,即先秦两汉“晏”略占优势,“晚”在魏晋打败“晏”并在明清以前占据主导,而“迟”于明清蓬勃发展产生了对“晚”“晏”的替换,至今都是汉语里使用最繁的“晚”义词。总体而言,“晚”义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呈现出了一些对应,能够相互解释与印证。  相似文献   

10.
刘平 《世界博览》2011,(23):87-87
最近,湖北又拟有一个“当惊世界殊”的举动:。省有关方面表示,正考虑将湖北的简称“鄂”改为“楚”,理由是“鄂”这个字很不好:从字面看,两个口表示爱吵架;“亏”不是欠别人钱就是自己吃亏;“耳朵”则意味着偏听偏信;发音上,“鄂”与“噩”、“恶”谐音,湖北人被简称成“恶人”,人民接受不了。  相似文献   

11.
“×男/女”词族近年来涌现出很多新成员,对“×男/女”这一词族进行词语模语义建构分析,指出“×男/女”词语模之所以会流行,除了因为其语义建构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义的关注原则,外部语用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船山先生从正统儒家之"正本清源"的立场,抱负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使命,对道家的"老庄之学"在历史上的流弊进行了清理——即"格道"。其"格道"的方法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其"格道"的目的则是"返儒",即复归于儒家的"礼乐中和之极"的"圣道"。  相似文献   

13.
"物本感应"与"事本感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的两种基本观点,对于古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于六朝时期的"物本感应"论强调自然之物为文学创作之本源;生成于唐代的"事本感应"论强调社会生活之事为文学创作之本源。二者都受《乐记》的影响,比较而言,"事本感应"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4.
《刘知远诸宫调》中的“口中只道得得两度三回,不放了你才”句断句及说解分歧较大,根据文中多为了押韵而调换词序语序,以及现代方言口语中还保留着诸多副词后置的用法,认为诸家对“才”义求之过甚,“才”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副词,“不放了你才”是为了跟“开”、“派”押韵而调整了“才不放了你”的语序。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应用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数学在教学中,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变"书本教学"为"生活教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论如何实现党组织从“重视学习”向“学习型”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贵在“学习”,重在“有型”。所谓“型”,本义是指铸造金属器物的模子,后被引申为某一类事物长期稳定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属性。学习型党组织的“型”,强调的是使学习成为党组织的属性和特征,成为党组织的基本存在形式。文章从何谓学习型党组织、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怎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三个方面阐述了学习型党组织的概念以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自明治以来,日本逐步推行家族国家观的同一化策略,“家”是政治秩序的基础,也是重建现代认同最初的场域.故而,“家”与个体的问题是夏目漱石作品主题之一.《从那以后》与《行人》都聚焦了前近代大家族中的个体,前者讲述的“自然的爱”,突显“子”对于“父”的反抗.批判了专制的“竖的伦理”;后者的夫妇问题则反思了自我意识过剩以及“家”对于平等的“横的伦理”的抑制.现代性主题从单一自我与“家”的冲突进一步深入到“家”的制度中自我与他者的纠葛.  相似文献   

18.
在近百年来学术理论界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的批评中,大致有三种结论趋势值得商讨:一是“悲观主义”论,二是“为文学而文学”论,三是“境界”与“意境”等同论.当代无数学者试图对王国维的“境界”与“意境”加以辨析,但最终回到“等同”论的园囿.这些论点或者关注其“哲学血缘”而把“境界”说视为哲学范畴,或者关注“诗学血缘”而把“境界”说视为审美范畴.而文献表明,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为他的文学批评观,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人生境界”、“诗人境界”和“文学境界”.以“人生境界”为核心,以“诗人境界”为枢机,以“文学境界”为导航,疗救国民灵魂,这正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旨意所在,也是“境界”说的基本思想,体现了“美育救国”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三个自信").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三个自信"意识的重要渠道。加强"三个自信"教育是当前"概论"课教学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在"概论"课中加强"三个自信"教育,一是要充分讲清楚新中国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是要充分讲清楚旧中国战乱动荡的苦难和改革开放前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挫折.三是要充分讲清楚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及其历史局限性.四是要充分讲清楚中国过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与失误和当今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矛盾与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逻辑学中存在“同一论”和“同一性的可替换原理”能否成立的问题。弗雷格提出的“涵义”与“指称”两个概念值得质疑。“同一”不是名称之间的关系,而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形式逻辑的概念系统不存在两个相同的概念,晨星与暮星不同,专名与摹状词也不同。逻辑中“同一性的可替换原理”没有得到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